
孝子
崔一良摄于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2015年8月17日)
从高僧赵智凤“刻石追孝,心可取焉”建造大足石刻开始,孝文化就是大足石刻的精神支柱,也是大足石刻世俗化的情感核心,涉及内容丰富、领域广泛,这在我国的其他石窟中还非常少见。石窟艺术与孝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辉映,并将孝文化完美融合在宗教艺术中,这是大足石刻的一大特色。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史诗般的描绘了释迦牟尼前生今世一个又一个报孝父母恩德的故事。

宝顶山石窟是中国唯一一座整体构思、内容连贯的大型石窟,有人称之为“凡释典所载,无不备列”。其实,宝顶山石窟岂止是释典教理的演绎,儒家孝道思想也是这座佛教石窟宣扬的核心思想之一。

《报父母恩重经变像》生动刻画了父母含辛茹苦养儿育女的艰辛历程,犹如身临其境,备感亲切,让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几百年前宋儒们喋喋不休的教诲。多年无子的夫妇二人,在佛前求子,心情十分急切。令人兴奋的是这位母亲不久后便怀孕了,有诗文说:“慈母怀胎旦,全身重如铁,面黄如有病,动转亦艰难”。这是母亲对我们的“怀胎守护恩”。十月怀胎,一朝分娩,阵阵疼痛让她很辛苦,但是她的脸上却洋溢着即将为人母的骄傲与自豪。儿子的降生给家庭注入了新鲜的气息,夫妻二人眉开眼笑。

《孝经》里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儿子的诞生,孝道也就拉开了序幕。接下来,就是儿子的成长过程。儿子正憨态可掬的吸着乳汁,有文字说:“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可是等他吃饱喝足后,就开始给母亲捣乱了。半夜时,儿子便尿床了,母亲赶紧把他移到床边,自己却躺在湿处。父母历经千辛养大的儿子即将远行,父母依着门庐,依依不舍地看着儿子越走越远,真可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父母将依恋与不舍都藏在了心中。儿子衣锦还乡,父母又忙着筹备婚宴。杀猪宰羊这等恶业由谁来承担呢?最后是年迈的双亲将儿子叫到床边,不停的嘱托着什么,这正是:“百岁唯忧八十儿,不言作鬼也忧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