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阴有小雨
早上与资中鱼溪建明一家告别,威远崔扬夫妇开车送我到资中县城汽车站。我赶上9:45四川资中开重庆的高速班车,12:00左右在高速大足邮亭出口下车,转乘公交车到大足县城入住。
安顿妥当后,即乘公交车205路直达大足石刻景区宝顶山,冒雨游览摩崖石刻。大足建县于公元758年(唐乾元元年),隶属昌州。公元885年(唐光启元年),昌州由静南县迁治大足。至公元1279年(南宋末年),大足一直是昌州州治所在县。以"五山"(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即在这近400年间断断续续地完成。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宝顶山石刻,系南宋时期的摩崖石刻造像,在大足石刻中比起其他几处所保存的要好得多。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艺术的精华,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为特色,强调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以“地狱”、“孝悌”等道德感化教育为创作题材,以“牧羊图”诠释人与动物的关系微妙变化,栩栩如生,教化、引导人们向善、向上,给我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
大足宝顶千手观音造像,高7.7米、宽12.5米,开凿于距现代800多年的南宋年间,是中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吸引中外游客驻足观看,人们流连忘返,被深深地吸引。
大足石刻作为历史文化符号,以丰富多样的造像题材,生动反映这一时期源于印度的佛教神祇和道教早期的神仙系统与中国民俗信仰的神灵三者之间的融合,呈现出信仰多元化的趋势。大足石刻所展示出的这种民间宗教信仰的重大发展、变化,成为中国社会民间信仰的基础,影响极其深远。
因为时间关系,此次未能登北山欣赏唐代摩崖石刻造像,成为一大遗憾。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补上这一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