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所用“震撼”来评价一点不为过的美国高中,他足够开放(近年来努力与世界各地连接,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不用密码就可以上网的学校),他足够理性(知道自己是谁要去向何方),他足够未来(至少是我目前能看得见的最未来的高中),他足够温暖(因为情感传递处处发生在校园的各个角落),他目前还名不见经传,但不出3年他一定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向往。杨晓哲博士清晨醒来写下精彩见闻值得一读,今晚我将顺着见闻揭秘这所学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让技术隐身,让学习凸显
——美国高中学校见闻Vol.5
图、文|杨晓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博士)
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技术环境早已无处不在。只不过我们还是会发现,美国人生活里出现的那些他们早已习惯了的技术,我们却看得很是新奇。
自助付款。超市里的自动付款机。挑选好商品之后,可以自己刷商品进行登记,而后自己进行刷卡付款。
停车计费。这个小装置自动检测车辆的停车时间,在你离开之前需要刷卡付停车费,否则会被自动开罚单。
技术无处不在,自然而然地融入了生活,改变了生活的方式。在学校中,它也是如此吗?
今天我们来到了HORACE
GREELEY HIGH SCHOOL,这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公立学校。这所学校身处富人区,学校只接受该地区范围内的孩子。据说这个学区里住着克林顿一家。学校的经费来源80-90%来自于学区内的房产税。这所学校高中有1000多位学生,150多名教师,师生比为1:7左右,学校的老师工资比普通公立学校高出2倍,学校不招收应届毕业生作为教师,只刷选聘任有经验的优秀教师。
无论从哪个方面看待,这都是不太符合中国人对于公立学校的界定,甚至觉得这哪里公平?但是,或许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到底什么才是公平,而不是简单的趋同。这样一所高端的社区公立学校,激活了社区的资源,不断满足这里的居民对于教育的高需求。
就是这样一所学校,他们的居民、家长、学生、学区主管、校长、老师都对于未来有鲜明的预判,在面对未来不可知的环境下,人拥抱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他们通过不一样的课程布局,教师培训,空间重构,组织变革。让技术隐身,让学习凸显!
课程布局
这所学校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与技术有关的选修课。有些选修课已经是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而有些纯粹是兴趣课。有机器人、编程、服装设计、简易工程设计、平面设计、三维动画等等。这些课程大都以项目的方式,让学生们进行探究学习。
从事机器人教学的老师说:大约会有8-10%的孩子选择机器人这门课。这门课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更多地体验想法如何通过综合的设计,转化为真实产品的过程。
学生们分组完成,在这间教室里,20多位学生就有8个项目。有的在研究自动打字机,有的在做一个自动喂食器,有的在改进小车的漂移角度等等。这些项目可以从书上自由选择,也可以完全来自于自己的大胆设想,老师不会做出明确的限制,只会提供更多的引导。整个课程的评价主要看学生们的投入程度,包括专注于自己想法实现上付出的努力设计,即便最好没有实现产品也不会影响课程得分。老师非常在意学生们是否接近全力去实现自己的创意。
不仅如此,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充分融入了一些基础的技术元素。学校过去使用过自己开发的教学管理平台,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改进自己开发的软件成本太高,并且难以跟上技术的同步发展。之后,学校采用的教学管理是Black
Board。但是,这几年由于Black
Board在移动端并没有很好的交互体验,并且需要付高昂的费用,学校正在从Black
Board转移到免费的Canvas教学管理平台上来。
学生随手从口袋里掏出手机,为我们介绍这个平台的基本用途。
Canvas是一个免费的教学管理平台,老师可以建立不同的课程,邀请学生加入,学生们可以及时收到老师发布的学习材料,并可以在上面进行交互和评价。
除了Canvas,大部分学生们和老师们常用Google Class 、Google Drive、Google
Apps等Google系列应用。
全体教师都会接受不同程度的技术培训和技术辅助。老师们会根据自己的学科,利用一个完整时间段,组织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综合的学科项目学习。甚至很多老师将搜索该学科内信息的能力,判断和整合该学科大量互联网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运用不同软硬件实现学科内不同项目探究的能力作为重要的评判标准。

课堂教学
崔一良摄于美国新内卡高中
教师培训
这所学校非常重视教师不断学习的能力。在教师技术素养方面也是如此。学校提供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方式给有需要的老师。
第一种是选用放学后的下午时间,40人左右的技术专题培训,主要是有关于软件中的操作培训和应用案例分享;
第二种是15人左右的技术探究项目,这个项目有的甚至持续2年,让教师们深度地将技术与自己的学科融合,开发出专题的课程;
第三种是一对一的辅助,学校内有专门的技术专家深入课堂,深入老师所在的教研组进行交流引导。
空间重构
如果说课程设置上的架构,以及深入到学科的探索,还有更成体系的教师培训都让技术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常态。那么,空间的重构进一步让技术隐身,让学习凸显。
这是一个探究学习的空间,学校把它命名为iLab。在这里,可以让三个班级同时上课。学生们正在尝试着不同学科的研究项目,不同学科的老师在一个空间里提供给学生们帮助。学生们都带着笔记本电脑,有的时候在小桌上查找资料,有的时候移步到小玻璃房间里进行讨论。
在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学习探究环节里,学校充分地把握了新技术带来教与学上的细节变化。既然这样的课题大部分时间不需要老师讲授,那为什么教室还要像原来那样排排做呢?学生们需要更多的讨论和合作空间。
于此同时,这所学校全校覆盖Wi-Fi,任何角落都可以随时上网学习。
不仅限于iLab,几乎每个教室里都有2-3台台式电脑,方便学生们进行资料的查阅。电脑看上去已经有些年代了,这个布置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组织变革
学校有两名专门提供技术支持的老师,两位老师会给予老师多方面的帮助,并深入到不同教师的课堂进行一对一的引导。
学校正在尝试在平台上发布系列课程,学生们通过线上的选修,线下的小组合作,而后进行考核与评定可以拓展学生们的视野和探索的范围。
学习凸显,技术再创新
当我们关注技术的时候,一定不忘学习。学习与技术的关系是一个不断旋转的陀螺。这个过程不断迭代,先有技术创新的兴奋与阵痛,才会有隐身时候的不知不觉,也才会有新的凸显学习!
如果我们再大胆想象一下,其实有更多的创新正在路上,即将到来。可能是网络课堂,线上选修与线下研讨。可能是单个空间,超多屏幕,可以不断变身的不同学科教室。也可以是独立的角落,屏蔽所有信号,让学习专注此时此刻。
当我们关注于学习,那些所谓技术融入教育的别扭视角就会被正视。课堂内外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手机并不是为了凸显这些设备的特性,也不仅仅是彰显这些技术应用之后教学的高效,而是把它们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环境。学习需要的时候,随时随地查看老师布置的课程任务的时候(课程管理系统),进行自主探究的时候(以搜索为主的平台),进行学科深入研究的时候(各类专门的硬软件)以及团队进行合作的时候(协作社交应用),用上了匹配的技术方式。
其实,技术方式就那么多,并不是一个无底洞。如果学生们和老师们都在常态化地使用课程管理系统,以搜索为主的平台,各类专门的硬软件以及协作社交应用,那么,也就步入了常态化的过程。
但是,真正生长的力量,的确像这所学校探索的那样。在技术的隐身的环境下,我们需要进行课程布局、教师培训、空间重构和组织变革,才能让学习凸显出来。技术想要的是让学习更真实的发生,让那些热爱得以开启,让那些潜能得以发现,让心的视野更加开拓,让想法变成无数次尝试与挑战!
回到美国见的第一篇的最后一段话,我们似乎找寻到了部分答案。
教育是痴迷于影响人成长的学问,技术是潜藏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强劲动力,如今两者正处于激烈地交融与碰撞之中,失去了技术底色的教育将制约文明的发展,失去了教育潜在的技术将渐行渐远。
还有更多,我们仍在前行!
杨晓哲
2015.5.27
于纽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