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宰相名单,崔家27人(37任)(根据《唐会要》整理)
高祖:
太宗:崔仁师1(博陵安平房)
高宗:崔敦礼2 (博陵二房)
崔知温3 (清河许州鄢陵房)
武周:崔
察4(清河南祖房崔群分支)
崔神基5(清河南祖房崔溉分支)
崔元综6(清河郑州房)
崔玄暐7(博陵大房)
中宗:崔玄暐8。崔湜9 (博陵安平房)
睿宗:崔湜10。崔日用11(博陵三房)
玄宗:崔湜12。崔圆13(清河青州房)崔涣14(博陵大房)
肃宗:崔圆15。崔涣16。
德宗:崔佑甫17(博陵二房)
崔
造18(博陵二房)
崔
损19(博陵大房)
顺宗:
宪宗:崔群20(清河小房)
崔植21(博陵二房)
穆宗:崔植22。
敬宗:
文宗:崔珙23(博陵二房)
崔郸24(清河小房)
武宗:崔珙26。崔铉27(博陵大房)
宣宗: 崔元式28(博陵大房)
崔龟从29(清河大房)
崔慎由30(清河南祖乌水房)
懿宗:崔彦昭31(清河小房)
僖宗:崔彦昭32。崔沆33 (博陵大房)
昭宗:崔昭纬34(清河南祖乌水房)
崔
胤35(清河南祖乌水房)
崔
远36(博陵二房)
哀帝:崔远37
【链接】唐代宰相中的崔氏
唐代宰相名单中,有崔氏37位(据《唐会要》整理)。
《新唐书·宰相世系》中说:“崔氏定著十房……宰相二十三人”。该书《校勘记》后来又增补了4人,共27人。高宗晚年宰相薛元超,尤以不娶五姓(崔、卢、李、郑、王)女为恨。可见唐代崔氏地位显赫之一斑。
崔仁師,太宗朝宰相。定州安喜人。武德初,應制舉,授管州錄事參軍。五年,侍中陳叔達薦仁師才堪史職,進拜右武衛錄事參軍,預修梁、魏等史。貞觀初,再遷殿中侍御史。時青州有逆謀事發,州縣追捕反黨,俘囚滿獄,詔仁師按覆其事。仁師至州,悉去杻械,仍與飲食湯沐以寬慰之,唯坐其魁首十餘人,余皆原免。及奏報,詔使將往決之,大理少卿孫伏伽謂仁師曰:「此獄徒侶極眾,而足下雪免者多,人皆好生,誰肯讓死?今既臨命,恐未甘心,深為足下憂也。」仁師曰:「嘗聞理獄之體,必務仁恕,故稱殺人刖足,亦皆有禮。豈有求身之安,知枉不為申理?若以一介暗短,但易得十囚之命,亦所願也。」伏伽慚而退。及敕使至青州更訊,諸囚鹹曰:「崔公仁恕,事無枉濫,請伏罪。」皆無異辭。仁師後為度支郎中,嘗奏支庶財物數千言,手不執本,太宗怪之,令黃門侍郎杜正倫繼本,仁師對唱,一無差殊,太宗大奇之。時校書郎王玄度注《尚書》、《毛詩》,毀孔、鄭舊義,上表請廢舊注,行己所注者,詔禮部集諸儒詳議。玄度口辯,諸博士皆不能詰之。郎中許敬宗請付秘閣藏其書,河間王孝恭特請與孔、鄭並行。仁師以玄度穿鑿不經,乃條其不合大義,駁奏請罷之。詔竟依仁師議,玄度遂廢。十六年,遷給事中。時刑部以《賊盜律》反逆緣坐兄弟沒官為輕,請改從死,奏請八座詳議。右僕射高士廉、吏部尚書侯君集、兵部尚書李勣等議請從重;民部尚書唐儉、禮部尚書江夏王道宗、工部尚書杜楚客等議請依舊不改。時議者以漢及魏、晉謀反皆夷三族,鹹欲依士廉等議。仁師獨駁曰:「自羲、農以降,爰及唐,虞,或設言而人不犯,或畫像而下知禁。三代之盛,泣辜解網,父子兄弟,罪不相及,鹹臻至理,俱為稱首。及其世亂,獄訟滋煩,周之季年,不勝其弊,烈火原於子產,峭澗起於安於,韓、季、申、商,爭持急刻,參夷相坐,始於此也。秦用其法,遂至土崩。漢高之務寬大,未為盡善;文帝之存仁厚,仍多涼德。遂使新垣族滅,信、越菹醢,見譏良史,謂之過刑。魏、晉至隋,有損有益,凝脂猶密,秋荼尚煩。皇上爰發至仁,念茲刑憲,酌前王之令典,探往代之嘉猷,革弊蠲苛,可大可久,仍降綸綍,頒之九區。故得斷獄數簡,手足有措,刑清化洽,未有不安。忽以暴秦酷法,為隆周中典,乖惻隱之情,反惟行之令。進退參詳,未見其可。且父子天屬,昆季同氣,誅其父子,足累其心,此而不顧,何愛兄弟。既欲改法,請更審量。」竟從仁師駁議。後仁師密奏請立魏王為太子,忤旨,轉為鴻臚少卿,遷民部侍郎。征遼之役,詔太常卿韋挺知海運,仁師為副,仁師又別知河南水運。仁師以水路險遠,恐遠州所輸不時至海,遂便宜從事,遞發近海租賦以充轉輸。及韋挺以壅滯失期,除名為民,仁師以運夫逃走不奏,坐免官。既不得志,遂作《體命賦》以暢其情,辭多不載。太宗還至中山,起為中書舍人,尋兼檢校刑部侍郎。太宗幸翠微宮,仁師上《清暑賦》以諷,太宗稱善,賜帛五十段。二十二年,遷中書侍郎,參知機務。時仁師甚承恩遇,中書令褚遂良頗忌嫉之。會有伏閣上訴者,仁師不奏,太宗以仁師罔上,遂配龔州。會赦還。永徽初,起授簡州刺史,尋卒,年六十餘。
崔敦礼,高宗朝宰相。雍州咸阳人,隋礼部尚书崔仲方孙也。其先本居博陵,世为山东著姓,魏末徙关中。敦礼本名元礼,高祖改名焉。颇涉文史。重节义,尝慕苏子卿之为人。武德中,拜通事舍人。九年,太宗使敦礼往幽州召庐江王瑗。瑗举兵反,执敦礼,问京师之事,敦礼竟无异词。太宗闻而壮之,迁左卫郎将,赐以良马及黄金杂物。贞观元年,擢拜中书舍人,迁兵部侍郎,频使突厥。累转灵州都督。二十年,征为兵部尚书。又奉诏安抚回纥、铁勒部落。时延陀寇边,敦礼与英国公李勣瀚海都督回纥吐迷度为其下所杀,诏敦礼往就部落绥辑之,因立其嗣子而还。敦礼深识蕃情,凡所奏请,事多允会。永徽四年,代高季辅为侍中,累封固安县公,仍修国史。六年,加光禄大夫,代柳爽为中书令,寻又兼检校太子詹事。敦礼以老疾屡陈乞请退。显庆元年,拜太子少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敕召其子定襄都督府司马余庆,使侍其疾。寻卒,年六十余。高宗举哀于东云龙门,赐东园秘器,赠开府仪同三司、并州大都督,陪葬昭陵,赙绢布八百段、米粟八百硕,谥曰昭。子余庆,官至兵部尚书。敦礼孙贞慎,神龙初为兵部侍郎。
崔知温(626—682),高宗朝宰相。许州鄢陵人。祖枢,司农卿。父义真,陕州刺史。知温初为左千牛。麟德中,累转灵州都督府司马。州界有浑、斛薛部落万余帐,数侵掠居人,百姓咸废农业,习骑射以备之。知温表请徙于河北,斛薛不愿迁移。时将军锲苾何力为之言于高宗,遂寝其奏。知温前后十五上诏,竟从之,于是百姓始就耕获。后斛薛入朝,因过州谢曰:“前蒙奏徙河北,实有怨心。然牧地膏腴,水草不乏,部落日富,始荷公恩。”拜伏而去。知温四迁兰州刺史。会有党项三万余众来寇州城,城内胜兵既少,众大惧,不知所为。知温使开城门延贼,贼恐有伏,不敢进。俄而将军权善才率兵来救,大破党项之众。善才因其降,欲尽坑之,以绝后患,知温曰:“弗逆克奔,古人之善战。诛无噍类,祸及后昆。又溪谷峥嵘,草木幽蔚,万一变生,悔之何及!”善才然其计。又欲分降口五百人以与知温。知温曰:“向论安危之策,乃公事也,岂图私利哉!”固辞不受。党项余众由是悉来降附。知温累迁尚书左丞,转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修国史。永隆二年七月,迁中书令。永淳三年三月卒,年五十七,赠荆州大都督。
崔察(?-689年),唐朝蓝田人。武则天临朝(684年~685年)担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684年九月,崔察时任监察御史,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反对睿宗的母亲武则天临朝称制在扬州造反,宰相裴炎劝说太后将权力交给皇帝,叛乱自然平定。崔察听说后,上书太后:“裴炎受先帝顾命,大权在握,若无异心,又为何要让太后交权?”结果,武则天以裴炎勾结谋反之罪,将他处死。崔察升任著作郎。十月,崔察和时任右史(即起居舍人)的沈君谅被太后武则天任命为正谏大夫(即谏议大夫,隶属于鸾台门下省),并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685年二月,沈君谅罢相。三月,崔察罢相。689年九月,时任夏官侍郎的崔察被武则天暗杀。
崔神基,贝州武城人也。武则天朝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父义玄,唐初名臣,曾支持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袭爵,长寿中,为司宾卿、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相月余,为酷吏所陷,减死配流。后渐录用,中宗初,为大理卿。二弟神庆为太子少傅。三弟崔神福为荆州长史。其中崔神庆五子,长子崔琳为中书令,次子崔珪为太子詹事,三子崔球为郓州刺史,四子崔瑶为光禄卿,五子崔琨为石州刺史。
崔元综,新郑人。武则天朝任宰相(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则天天授中,累迁秋官侍郎。长寿元年(692),擢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勤于内政,从不懈怠。相貌敦厚,性厉严苛。每审案,必穷究而后止。58岁时与侍郎韦陟的堂妹结婚,夫人19岁。长寿二年(693),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市西),朝野贼子称庆。遇赦后任监察御史。中宗时,累官尚书左丞,官终蒲州(山西永济)刺史。99岁(一说,90岁后)寿终。
崔玄暐,博陵安平人也。父行谨,为胡苏令。本名晔,以字下体有则天祖讳,乃改为玄暐。少有学行,深为叔父秘书监行功所器重。龙朔中,举明经,累补库部员外郎。其母卢氏尝诫之曰:“吾见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驭云:‘儿子从宦者,有人来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赀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恶消息。'吾常重此言,以为确论。比见亲表中仕宦者,多将钱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悦,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必是禄俸余资,诚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纵无大咎,独不内愧于心?孟母不受鱼鲊之馈,盖为此也。汝今坐食禄俸,荣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虽日杀三性之养,犹为不孝。'又曰:‘父母惟其疾之忧。'持宜修身洁已,勿累吾此意也。”玄暐遵奉母氏教诫,以清谨见称。寻授天宫郎中,迁凤阁舍人。
长安元年,超拜天官侍郎。每介然自守,都绝请谒,颇为执政者所忌。转文昌左丞。经月余,则天谓曰:“自卿改职以来,选司大有罪过。或闻令史乃设斋自庆,此欲盛为贪恶耳。今要卿复旧任。”又除天官侍郎,赐杂彩七十段。三年,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兼太子左庶子。四年,迁凤阁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仍依旧知政事。先是,来俊臣、周兴等诬陷良善,冀图爵赏,因缘籍没者数百家。玄暐固陈其枉状,则天乃感悟,咸从雪免。
则天季年,宋璟劾奏张昌宗谋为不轨,玄暐亦屡有谠言,则天乃令法司正断其罪。玄暐弟升时为司刑少卿,又请置以大辟。其兄弟守正如此。是时,则天不豫,宰相不得召见者累月。及疾少间,玄暐奏言:“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可亲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则天曰:“深领卿厚意。”寻以预诛张易之功,擢拜中书令,封博陵郡公。中宗将授方术人郑普思为秘书监,玄暐切谏,竟不纳。寻进爵为王,赐实封四百户,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兼知都督事。其后被累贬,授白州司马,在道病卒。建中初,赠太子太师。
玄暐与弟升甚相友爱。诸子弟孤贫者,多躬自抚养教授,颇为当时所称。升,官至尚书左丞。玄暐少时颇属诗赋,晚年以为非己所长,乃不复构思,唯笃志经籍,述作为事。所撰《行己要范》十卷、《友义传》十卷、《义士传》十五卷、训注《文馆辞林策》二十卷,并行于代。
崔
湜,字澄澜,定州人。中宗、睿宗、玄宗三朝宰相。擢进士第,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御史劾奏,贬江州司马。安乐公主从中申护,改襄州刺史。韦氏称制,复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为华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景云中,太平公主引为中书令。明皇立,流岭外。以尝预逆谋,追及荆州,赐死。湜执政时,年三十八。常暮出端门,缓辔赋诗。张说见之,叹曰:“文与位固可致,其年不可及也。”诗三十八首。
崔日用,滑州灵昌人,睿宗朝宰相。其先自博陵徙家焉。进士举,初为芮城尉。大足元年,则天幸长安,路次陕州。宗楚客时为刺史,日用支供顿事,广求珍味,称楚客之命,遍馈从官。楚客知而大加赏叹,盛称荐之,由是擢为新丰尉。无几,拜监察御史。
神龙中,秘书监郑普思纳女后宫,潜谋左道,日用遽奏劾之。普思方承恩,中宗不之省。日用廷争恳至,词甚抗直,普思竟伏其罪。时宗楚客、武三思、武延秀等递为朋党,日用潜皆附之,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中宗暴崩,韦庶人称制,日用恐祸及己。知玄宗将图义举,乃因沙门普润、道士王晔密诣籓邸,深自结纳,潜谋翼戴。玄宗尝谓曰:“今谋此举,直为亲,不为身。”日用曰:“此乃孝感动天,事必克捷。望速发,出其不意,若少迟延,或恐生变。”及讨平韦氏,其夜,令权知雍州长史事。以功授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封齐国公,食实封二百户。
为相月余,与中书侍郎薛稷不协,于中书忿竞,由是转雍州长史,停知政事。寻出为扬州长史,历婺、汴二州刺史、兖州都督、荆州长史。因入奏事,言:“太平公主谋逆有期,陛下往在宫府,欲有讨捕,犹是子道臣道,须用谋用力。今既光临大宝,但须下一制,谁敢不从?忽奸宄得志,则祸乱不小。”上曰:“诚如此,直恐惊动太上皇,卿宜更思之。”日用曰:“臣闻天子孝与庶人孝全别。庶人孝,谨身节用,承顺颜色;天子孝,安国家,定社稷。今若逆党窃发,即大业都弃,岂得成天子之孝乎!伏请先定北军,次收逆党,即不惊动太上皇。”玄宗从其议。及讨萧至忠、窦怀贞之际,又令权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通前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
日用尝采《毛诗》、《大雅》、《小雅》二十篇及司马相如《封禅书》,因上生日表上之,以申规讽,并述告成之事。手诏答曰:“夫诗者,动天地,感鬼神,厚于人,美于教矣。朕志之所尚,思与之齐,庶乎采诗之官,补朕之阙。且古者封禅,升中告成,朕以菲德,未明于至道。竦然以听,颇壮相如之词;惕然载怀,复惭夷吾之语。卿洽闻殚见,温故知新,逮此发挥,益彰忠恳。岂非讨蓬山之籍,心不忘于起予;因兰殿之祥,言固深于启沃,朕循环览讽,用慰于怀。今赐卿衣裳一副、物五十段,以示无言不酬之信也。”
寻出为常州刺史,削实封三百户,转汝州刺史。开元七年,差降口赋,特下敕曰:“唐元之际,逆党构凶,崔日用当时潜论其事,及于戡翦,实预元谋,而所食之封,后以例减。功既居多,特宜准初食之封,与二百户。”十年,转并州大都督长史。寻卒,时年五十,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子宗之袭。
日用才辩过人,见事敏速,每朝廷有事,转祸为福,以取富贵。及先天已后,复求入相,竟亦不遂。常谓人曰:“吾一生行事,皆临时制变,不必重专守始谋。每一念之,不觉芒刺在于背也。”
崔圆,清河东武城人也。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后魏左仆射亮之后。父景晊,官至大理评事。圆少孤贫,宗志尚闳博,好读兵书,有经济宇宙之心。开元中,诏搜访遗逸,圆以钤谋射策甲科,授执戟。自负文艺,获武职,颇不得意。萧炅为京兆尹,荐为会昌丞,累迁司勋员外郎。宰臣杨国忠遥制剑南节度使,引圆佐理,乃奏授尚书郎,兼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马,知节度留后。天宝末,玄宗幸蜀郡,特迁蜀郡大都督府长史、剑南节度。圆素怀功名,初闻国难,潜使人探国忠深旨,知有行幸之计,乃增修城池,建置馆宇,储备什器。及乘舆至,殿宇牙帐咸如宿设,玄宗甚嗟赏之,即日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剑南节度,余如故。
肃宗即位,玄宗命圆同房琯、韦见素并赴 肃宗行在所,玄宗亲制遗爱碑于蜀以宠之。从肃宗还京,以功拜中书令,封赵国公,赐实封五百户。明年,罢知政事,迁太子少师,留守东都。会官军不利于相州,军回过洛阳,所在剽掠。圆弃城南奔襄阳,诏削除阶封。寻起为济王傅。李光弼用为怀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改汾州刺史,皆以理行称。拜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观察使,加检校右仆射、兼御史大夫,转检校左仆射知省事。大历三年六月薨,年六十四,辍朝三日,赠太子太师,谥曰昭襄。
史臣曰:圆守文之士,非御侮之才。
崔涣,玄宗、肃宗两朝两度为宰相。祖玄暐,神龙功臣,封博陵郡王。父璩,文学知名,位至礼部侍郎。涣少以士行闻,博综经籍,尤善谈论,累迁尚书司门员外郎。天宝末,杨国忠出不附己者,涣出为剑州刺史。天宝十五载七月,玄宗幸蜀,涣迎谒于路,抗词忠恳,皆究理体,玄宗嘉之,以为得涣晚。宰臣房琯又荐之,即日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扈从成都府。
肃宗灵武即位。八月,与左相韦见素、同平章事房琯、崔圆同赍册赴行在。时未复京师,举选路绝,诏涣充江淮宣谕选补使,以收遗逸。惑于听受,为下吏所鬻,滥进者非一,以不称职闻。乃罢知政事,除左散骑常侍,兼余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旋授正议大夫、太子宾客。乾元三年正月,转大理卿。再迁吏部侍郎、检校工部尚书、集贤院待诏。性尚简澹,不交世务,颇为时望所归。迁御史大夫,加税地青苗钱物使。时以此钱充给京百官料,涣为属吏希中,以下估为使料,上估为百官料。其时为皇城副留守张清发之,诏下有司讯鞫,涣无词以对,坐是贬道州刺史。大历三年十二月壬寅,以疾终。
崔佑甫(721~780年),字贻孙,京兆长安人。生于唐玄宗开元九年,卒于德宗建中元年,年六十岁。德宗朝宰相。第进士,调寿安尉。自起居舍人累迁中书舍人。性刚直,遇事不阿。德宗时,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改中书侍郎。荐拔人才,推至公以行。未逾年,除吏几八百人,莫不谐允。淄青李正已表献钱三十万缗,佑甫请就赐将士,正己惭服。卒,谥文贞。佑甫著有文集三十卷,行于世。
崔造(737-787),字玄宰,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德宗朝宰相。少涉学,永泰中,与韩会、卢东美、张正则为友,皆侨居上元,好谈经济之略,尝以王佐自许,时人号为“四夔”。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引为宾僚,累至左司员外郎。与刘晏善,及晏遭杨炎、庾准诬奏伏诛,造累贬信州长史。
朱泚之逆,造为建州刺史,闻难作,驰檄邻州,请齐举义兵,遂调发所部,得二千人,德宗闻而嘉之。及收京师,诏征造至蓝田,以舅源休明逆伏诛,上疏请罪,不敢即赴阙。上以为知礼,优诏慰勉,拜吏部郎中、给事中。贞元二年正月,与中书舍人齐映各守本官,同平章事。时京畿兵乱之后,仍岁蝗旱,府无储积。德宗以造敢言,为能立事,故不次登用。
造久从事江外,嫉钱谷诸使罔上之弊,乃奏天下两税钱物,委本道观察使、本州刺史选官典部送上都;诸道水陆运使及度支、巡院、江淮转运使等并停;其度支、盐铁,委尚书省本司判;其尚书省六职,令宰臣分判。乃以户部侍郎元琇判诸道盐铁、榷酒等事;户部侍郎吉中孚判度支及诸道两税事;宰臣齐映判兵部承旨及杂事;宰臣李勉判刑部;宰臣刘滋判吏部、礼部;造判户部、工部。又以岁饥,浙江东西道入运米每年七十五万石,今更令两税折纳米一百万石,委两浙节度使韩滉运送一百万石至东渭桥;其淮南濠寿旨米、洪潭屯米,委淮南节度使杜亚运送二十万石至东渭桥。诸道有盐铁处,依旧置巡院勾当;河阴见在米及诸道先付度支、巡院般运在路钱物,委度支依前勾当,其未离本道者,分付观察使发遣,仍委中书门下,年终类例诸道课最闻奏。造与元琇素厚,罢使之后,以盐铁之任委之。而韩滉方司转运,朝廷仰给其漕发。滉以司务久行,不可遽改。德宗复以滉为江淮转运使,余如造所条奏。元琇以滉性刚难制,乃复奏江淮转运,其江南米自江至扬子凡十八里,请滉主之;扬子已北,琇主之。滉闻之怒,掎摭琇盐铁司事论奏。德宗不获已,罢琇判使,转尚书右丞。其年秋初,江淮漕米大至京师,德宗嘉其功,以滉专领度支、诸道盐铁转运等使,造所条奏皆改。物议亦以造所奏虽举旧典,然凶荒之岁,难为集事,乃罢造知政事,守太子右庶子,贬琇雷州司户。造初奏太锐,及琇改官,忧惧成疾,数月不能视事。明年九月卒,年五十一。
崔损(?-803),字至无,博陵人。德宗朝宰相。高祖行功已后,名位卑替。损大历末进士擢第,登博学宏词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再授咸阳尉。外舅王翃为京兆尹,改大理评事,累迁兵部郎中。贞元十一年,迁右谏议大夫。会门下侍郎平章事赵憬卒,中书侍郎、平章事卢迈风病请告,户部尚书裴延龄素与损善,乃荐之于德宗。十二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给事中赵宗儒同日知政事,并赐金紫。初,二相有故,旬日中外颙望名德,损比无声实,及制下之日,中外失望。性龌龊谨慎,每延英论事,未尝有言。十四年秋,转门下侍郎平章事。是岁,以昭陵旧宫为野火所焚,所司请修奉。“昭陵旧宫在山上,置来岁久,曾经野火烧爇,摧毁略尽,其宫寻移在瑶台寺左侧。今属通年,欲议修置,缘供水稍远,百姓劳弊,今欲于见住行宫处修创,冀久远便人。又为移改旧制,恐礼意未周,宜令宰臣百僚集议。”议者多云:“旧宫既焚,宜移就山下。”上意不欲迁移,只于山上重造,命损为八陵修奉使。于是献、昭、乾、定、泰五陵造屋五百七十间,桥陵一百四十间,元陵三十间,唯建陵仍旧,但修葺而已。所缘陵寝中床蓐帷幄一事以上,帝亲自阅视,然后授损送于陵所。
损以久疾在家,赐绢二百匹以为医药。南北两省清要,损皆历践之,在位无称于人者。身居宰相,母野殡,不言展墓,不议迁祔;姊为尼,没于近寺,终丧不临,士君子罪之。加以过为恭逊,接见便僻,不止于容身而已。自建中以后,宰相罕有久在位者,数岁罪黜;损用此中上意,窃大任者八年。上亦知物议鄙其持禄取容,然怜而厚之。贞元十九年(803年)11月27日卒,赠太子太傅,赙布帛五百端、米粟四百石。
崔群(772—832)唐代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敦诗,号养浩。宪宗朝宰相。崔稹之子。贞元八年19岁进士,与韩愈为友。贞元十年中贤良方正科。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贞元十二年为宣歙观察使从事。元和初,累迁右补阙,召为翰林学士,历官中书舍人。元和十二年七月,迁礼部侍郎,选拔人才较公允。十二年(817),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以反对用皇甫镈为相,出为湖南观察都团练使。穆宗时,任御史中丞,出任武宁军节度使,被节度副使王智兴所逐。长庆二年,还朝授秘书监,历华、宣二州刺史,荆南节度使,后太和五年,拜检校左仆射,兼吏部尚书。
六年(832年)8月卒,年六十一,赠司空。
崔植,字公修,宪宗、穆宗两朝宰相。佑甫弟庐江令婴甫子也。佑甫病,谓妻曰:“吾殁,当以庐江次子主吾祀。”及卒,护丧者以闻,帝恻然,召植,使即丧次终服。补弘文生。博通经史,于《易》尤邃。与郑覃同时为补阙,皆贤宰相后,每朝廷有得失,两人者更疏论执,誉望蔚然。
元和中,为给事中。时皇甫镈判度支,建言减百官奉禀,植封还诏书。镈又请天下所纳盐酒利增估者,以新准旧,一切追偿。植奏言:“用兵久,百姓凋罄,往虽估逾其实,今不可复收。”于是议者咸罪镈,镈惧而止。
长庆初,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穆宗问:“贞观、开元中治道最盛,何致而然?”植曰:“太宗资上圣,兴民间,知百姓疾苦,故厉精思治,又以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为之佐,君明臣忠,圣贤相维,治致升平,固其宜也。玄宗在天后时,身践忧患,既即位,得姚崇、宋璟,此二人蚤夜孜孜,纳君于道。珪尝手写《尚书》《无逸》,为图以献,劝帝出入观省以自戒。其后朽暗,乃代以山水图,稍怠于勤,左右不复箴规,奸臣日用事,以至于败。昔德宗尝问先臣佑甫开元、天宝事,先臣具道治乱所以然,臣在童鹴,记其说。今愿陛下以《无逸》为元龟,则天下幸甚。”他日又问:“司马迁言汉文帝惜十家产而罢露台,身衣弋绨,履革舄,集上书囊为殿帷,信乎?何太俭邪?”植曰:“良史非儿言。汉承秦侈纵之馀,海内凋窭,文帝从代来,知稼穑艰难,是以躬履俭约,为天下守财。景帝遵而不改,故家给户足。至武帝时,钱朽贯,谷红腐,乃能出师征伐,威动四方;然侈靡不节,末年户口减半,税及舟车,人不聊,乃下哀痛诏,封丞相为富人侯。然则帝王不可以不示俭而天下足。”帝曰:“卿言善,患行之为难耳!”时朝廷悉收河朔三镇,而刘总又以幽、蓟七州献诸朝,且惧部将构乱,乃先籍豪锐不检者送京师,而朱克融在籍中。植与杜元颖不知兵,谓蕃镇且平,不复料天下安危事,而克融等羁旅塞踬,愿得官自效,日诉于前,皆抑不与。及遣张弘靖赴镇,纵克融等北还,不数月,克融乱,复失河朔矣。天下尤之,植内惭。罢为刑部尚书,旋授岳鄂观察使。未几,迁岭南节度使,还拜户部尚书。终华州刺史,赠尚书左仆射。
崔
珙,博陵安平人。文宗、武宗两朝宰相。父颋,贞元初进士登第。以书判拔萃高等,累佐使府。性威重,尤精吏术。太和初,累官泗州刺史,入为太府卿。七年正月,拜广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延英中谢,帝问以抚理南海之宜。珙奏对明辩,帝深嘉之。时高瑀镇徐州,承智兴之后,军骄难制,军士数犯法,上欲择威望之帅以临之,久难其才。会珙言事慷慨,谓宰臣曰:“崔珙言事,神气精爽,此可以临徐人。”即以王茂元代珙镇广南,授珙兼检校工部尚书、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充武宁军节度、徐泗濠观察使。开成初,就加检校兵部尚书。二年,检校吏部尚书、右金吾大将军,充街使。六月,迁京兆尹。是岁,京畿旱,珙奏浐水入内者,十分量减九分,赐贫民溉田,从之。
元和初累官至少府监。三年正月,盗发亲仁里,欲杀宰相李石。其贼出于禁军,珙坐捕盗不获,罚俸料。会昌初,李德裕用事,与珙亲厚,累迁户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等使。寻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兼刑部尚书、门下侍郎,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兼尚书左仆射。素与崔铉不叶,及李让夷引铉辅政,代珙领使务,乃掎摭珙领使日妄破宋滑院盐铁钱九十万贯文,又言珙尝保护刘从谏,坐贬澧州刺,再贬恩州司马。四年,出为同州刺史,卒。
崔郸有七个兄弟:哥哥崔邠、崔鄷、崔郾、崔郇、崔邯、崔鄯,弟弟崔鄜。崔邠最为知名。
宣宗即位,迁检校兵部尚书、河中尹、博陵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大中三年,召拜御中大夫,寻加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累迁金紫光禄大夫,守左仆射、门下侍郎、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博陵县开国公,食邑至二千户。七年,以馆中学士崔瑑、薛逢等撰《续会要》四十卷,献之。九年,检校司徒、扬州大都督长史,进封魏国公、淮南节度使。宣宗于太液亭赋诗宴饯,有“七载秉钧调四序”之句,儒者荣之。
咸通初,移镇襄州。咸通八年,徐州戍将庞勋自桂管擅还,道途剽掠。铉时为荆南节度,闻徐州军至湖南,尽率州兵,点募丁壮,分扼江、湘要害,欲尽擒之。徐寇闻之,逾岭自江西、淮右北渡,朝议壮之。卒于江陵。
崔元式 ,山东聊城人。宣宗朝宰相,书法家。崔元略之弟。举进士后,始署帅府僚佐,累官湖南观察使。唐会昌初,泽潞用兵,遂迁河中,拜河东、义成节度使。会昌六年(846)入为刑部尚书。宣宗初,以刑部尚书判度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兼户部尚书。卒,赠司空,谥“庄”。
崔龟从,字玄告,清河人。宣宗朝宰相。祖璜,父诚,官微。龟从,元和十二年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及书判拔萃二科,释褐拜右拾遗。太和二年,改太常博士。龟从长于礼学,精历代沿革,问无不通。时飨宗庙于敬宗室,祝板称皇帝孝弟。龟从议曰:“臣审祥孝字,载考礼文,义本主於子孙,理难施於兄弟。按《礼记》卜虞之文,子孙曰哀,兄弟曰某。然则虞之称哀,与祭之称孝,其义一也。于祖祢则理宜称孝,於伯仲则止可称名。又东晋温峤议宗庙祝辞,於孝字非子者则不称,傍亲直言敢告。当时朝议,咸以为宜。今臣上考礼经,无兄弟称孝之义;下征晋史,有不称傍亲之文。臣谓飨敬宗庙,宜去孝弟两字。”又以祀九宫坛,旧是大祠。龟从议曰:“九宫贵神,经典不载。天宝中,术士奏请,遂立祠坛。事出一时,礼同郊祀。臣详其图法,皆主星名,纵司水旱兵荒,品秩不过列宿。今者,五星悉是从祀,日月犹在中祠,岂容九宫独越常礼,备列王事,诫誓百官?尊卑乖仪,莫甚于此。若以尝在祀典,不可废除,臣请降为中祠。”制从之。
龟从又以大臣薨谢,不于闻哀日辍朝,奏议曰:“伏以废朝轸悼,义重君臣,所贵及哀,尤宜示信。自顷已来,辍朝非奏报之时,备礼於数日外。虽遵常制,似不本情。臣不敢远征古书,请引国朝故事:贞观中任瑰卒,有司对仗奏阙闻,太宗责其乖礼;岑文本既殁,其夕为罢警严;张公谨之亡,哭之不避辰日。是知闵悼之意,不宜过时。臣谓大臣薨,礼合辍朝。纵有机务急速,便殿须召宰臣,不临正朝,无爽事体。如此,则由衷之信,载感于幽明;称情之文,无亏于典礼。”又奏:“文武三品官薨卒辍朝。有未经亲重之官,今任又是散列者,为之变礼,诚恐非宜。自今后,文武三品以上官,非曾任将相,及曾在密近,宜加恩礼者,余请不在辍朝之限。”从之。
崔慎由,字敬止,宣宗朝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父崔从,官至吏部尚书。清河武城(今河北清河西)人。文宗大和初,擢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宣宗大中初入朝,授右拾遗、员外郎、知制诰。后充翰林学士、户部侍郎、工部侍郎。大中十年(856),拜相,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集贤殿大学士,兼修国史,进封上柱国,加太中大夫兼礼部尚书。他与萧邺同在翰林任职时,互相积怨。崔慎由为相时,罢去萧邺翰林学士。不久,萧邺从判度支拜相,又反过来排挤他。加上崔慎由在立太子问题上引起宣宗不满,萧邺借机弹劾,大中十二年罢相,改检校礼部尚书、梓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出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懿宗咸通初,转华州刺史、潼关防御、镇国军等使,加检校司空、河中尹、河中晋绛节度使。寻入为吏部尚书。因疾请老,拜太子太保,分司东都。其子崔胤相昭宗朝。
崔彦昭,字思文,清河人。懿宗朝宰相。大中三年进士擢第,释褐诸侯府。咸通初,累迁兵部员外郎,转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再迁户部侍郎,判本司事。彦昭长于经济,儒学优深,精于吏事。前治数郡,所莅有声,动多遗爱。十年,检校礼部尚书、孟州刺史、河阳怀节度使,进阶金紫。十二年正月,加检校刑部尚书、太原尹、北都留守、河东节度管内观察等使。时徐、泗用兵之后,北戎多寇边,沙阤诸部动干纪律。彦昭柔以恩惠,来以兵威,三年之间,北门大治,军民歌之。考满受代,耆老数千诣阙乞留。诏报曰:“彦昭早著令名,累更剧任。入司邦计,开张用经纬之文;出统藩维,抚驭得韬钤之术。自临并部,隐若长城。但先和众安人,不欲恃险与马。遂致三军百姓,沥恳同词,备述政能,唯恐罢去。顾兹重镇,方委长材。既获便安,未议移替,想当知悉。”
僖宗即位,就加检校吏部尚书。时赵隐、高璩知政事,与彦昭同年进士,荐彦昭长于治财赋。十五年三月,召为吏部侍郎,充诸道盐铁转运使。乾符初,以本官同平章事、判度支。
先是,杨收、路岩、韦保衡皆以朋党好赂得罪。萧亻放秉政,颇革前弊。而彦昭辅政数月,百职斯举,察而不烦,士君子称之。二年,因其转官,僖宗诫曰:彦昭历试有劳,佥谐无愧。涉于六月,秉是一心。修乃文可以兴文教,励乃武可以成武功。重整前规,两司大计,清能壁立,政乃风行。奸欺屏绝于多歧,请托销摧于正议。不烦内库,有助涓毫;不假外藩,有进丝发。军食所入,余剩于明年;郊庙所供,克办于今岁。颇符神化,真谓庙谋。不有良臣,安能富国?宜酬勋于黄阁,俾正位于紫垣。敬服诫词,永坚茂业,鸣呼!秉钧之道,何所难哉;覆军之涂,近已多矣!与其树党,不若修身;与其收恩,不如秉直。买暂胜者;贻其永败,沽小智者,囊其大愚。不贵及人,唯争自我;初诚润屋,寻以危家。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纵经营而得位,用枉挠而当辜。唯尔选自朕心,采于人望。宣诏既毕,闲门未知,来遂奔车,退无私谢。独推元老,曾请急征;以守道而自臻,实荣亲之最重。尔其坚持正直,允执规程。但畏幽阴,必归公当。甘言可惮,叙往可嗤。奖善须明,惩奸须锐。利于人者,虽难必举;利于己者,虽易勿为。频念孤寒,每思耕织,常自勤于数事,便有望于中兴。彰朕知臣,在卿匡国,必使恩从下布,法自上行。但立直标,终无曲影。苟致我于尧、舜,亦比尔于皋、夔。可中书侍郎,依前判度支事。
彦昭事母至孝,虽位居宰辅,退朝侍膳,与家人杂处,承奉左右,未尝高言。岁时庆贺,公卿拜席,时人荣之。累迁门下侍郎,兼刑部尚书,充太清宫使、弘文馆大学士。与郑畋、李蔚同知政事,三加兼官,皆领度支如故。进阶特进,累兼尚书右仆射。罢相,历方镇,以太子太保分司卒。子保谦。
崔沆(?-881年),字内融。唐博陵(今河北安平)人。宰相崔铉子。累迁中书舍人。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崔沆的从妹夫殷裕告发郭淑妃之弟内作坊使郭敬述的荒淫隐私,懿宗怒,杖杀殷裕,崔沆被贬循州(惠州)司马,不懂惠州方言,“时循人稀可与言者”,唯与郑隐友好。唐僖宗乾符元年(874年)被召还。时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改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
乾符二年(875年),任主考官,有个叫崔瀣的考生被录取,被讥为“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张直方冒险收留崔沆、豆卢瑑等人。事泄,黄巢怒诛直方三族。崔沆等人皆为黄巢所杀。
崔昭纬,字蕴曜,生年无考,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昭宗朝宰相。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状元及第。于昭宗大顺二年(891)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内结宦官,外通藩镇,每当不利于己时,便使人密告强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对,自己则暗地里相助,甚至借三镇势力压于皇帝之上。昭宗深恶昭纬,于乾宁二年(895)罢相,累贬梧州司马,后又下诏赐死。崔昭纬性情阴险,心术不正,善弄权术,人称奸相。
崔胤(853—904):唐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字昌遐,一说字垂休。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进士及第,累迁御史中丞。 大顺年间,崔胤历任兵部、吏部侍郎;景福二年(893),为宰相。
唐末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宦官与朝臣南北二司互相争权。他们都树立朋党,又各自结纳外镇的藩帅,在朝廷中相互倾轧欺凌。宰相崔昭纬与王行瑜相结纳,因此保住权位。他待崔胤以宗人之礼,屡屡大加推荐,崔胤因此而官运亨通。
崔远(?—905),博陵安平(今属河北)人,昭宗、哀帝朝为宰相。河中节度使崔玙孙子,崔珙侄子,崔澹的儿子。龙纪元年(公元889年)登第,大顺初以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正拜中书舍人。乾宁三年(公元896年)转户部侍郎博陵县男,转兵部,以本官同平章事。迁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天祐初从昭宗东迁洛阳,罢相守仆射。二年(公元905年),贬白州长史,被杀於白马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