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散记】寻余东崔氏不遇

标签:
余东镇殷忠村谈甚欢祖之祀余东三 |
分类: 历史记忆 |
初冬的一个下午,为寻访与我的先祖、阊门石头巷元三公之子一起迁居苏北的三兄弟之一、海门余东崔氏的后裔,在南通大学参加省语言学会年会期间,与扬师院老同学沈洁、范正琴、周荣华等专程到余东古镇寻访。
踏着古镇上刻着历史印记的青石板,听着运盐河流淌不息的水声,我们寻访余东崔氏宗亲,考察千年古镇留下的崔氏历史文化遗迹。
在明代政治家、诗人崔桐的故居遗址北街十八弯巷(又称和善里,即今解放路100弄4号),我们与居住在这里的主人、崔氏二十二世孙海华(63岁)夫妇交谈甚欢。主人指着崔桐故居留下的“门枕石”、大院门“条石”等历史文物滔滔不绝地介绍,话语之中不无自豪感。
在余东东街人民北路44号(东岳庙西侧巷内),从侧门走进崔桐后裔、二十一世孙崔应达院中。主人告诉我们,族谱毁于文革,知道一些情况的长兄已经去世,他无法提供相关信息……
连续寻访几户人家,都不是我要寻找的阊门崔氏三兄弟的后裔。为不放弃任何一处有价值的历史遗迹的探寻,我们走街穿巷,不耻下问。在“姐妹井”附近,我们巧遇寓居青岛、回到故乡“隐居”的梁真先生。
梁真先生,一看就知道是位文化人,端庄稳重,落落大方,具有儒雅的风度。梁先生的祖屋,砖墙瓦盖,普普通通,只有三间,就在余东古镇北街的东侧一隅。他客气地招呼我们在院子里紧挨“妹井”边坐下,指着祖屋,告诉我们一段近乎传奇的经历。他原在青岛电视台工作,九十年代初下海经商,事业成功后,近年悄然隐居故里,专门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和“余东地方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隐居余东古镇这个“世外桃源”的梁真,并不寂寞,仍然不时有朋友前来探望他。
就寻访余东崔氏宗亲的话题,我与梁真交谈起来。
元末明初,苏州阊门石头巷崔氏三兄弟及子孙为躲避战乱,北渡长江迁居盐城西乡、泰州虎墩(今东台富安)及海门余东三处。
据《盐城西乡崔氏族谱》记载,崔氏后人分散各处,插草为标,安家落籍。崔氏三兄弟后裔置田产无数,跨县越府,南到长江口,北到废黄河,有“南到海、安(海门、富安),北到淮安”之说。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三兄弟后裔近200年间仍然亲密无间,共同祭祖。五年一小祭,分别在海门余东、泰州富安、盐城西大崔庄进行;十年一大祭,回苏州阊门寻祖。
明代万历40年本《虎墩崔氏族谱》,看到虎墩崔氏八世祖崔星为之作跋《族谱后序》中提及“往年,海门崔东洲公弟一江诸人以吾同族期合谱,吾族人不赴,疑于世次耳,非特避嫌也。今姑苏传有崔家巷在,当必有崔氏子孙得绵其先祖之祀者,亦可以慰我子孙报本无穷。”
不长时间的交谈中,知道我的来意,梁先生再三建议我先在小镇上住下来,再慢慢作关于崔氏历史文化的田野调查。他说,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慢慢弄清余东崔氏的来龙去脉。话语中充满诚意,我就势唐突地请梁先生有时间帮助我了解余东崔氏的信息,他爽快地答应我,还给我留下了联系方式。
晚上回到住处,从网络上查询,才得知梁真先生是一位作家,1962年出生于青岛,祖籍在南通余东。梁真的童年也是在老家余东古镇度过的。高中毕业之后,考入青岛某纺织厂当工人、文秘,曾经就读于青岛大学中文系。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梁真陆续在《星星》诗刊、《诗歌报》、《人民日报》、《诗刊》、《人民文学》、《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和小说,多次获得全国性诗歌奖。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其长篇小说《秋老虎》。
可我因为事先未作安排,不能在此久留,只有等待再访余东的时候。到时,也许还能见到梁真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