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响水云梯关,曾经的黄河(淮河)入海口
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至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至山东寿张,穿过运河,挟大清河,改道由山东东营,恢复渤海湾入海,660年间,阜宁境内云梯关(今响水县黄圩乡)、古黄河口(今滨海县滨海港一侧岳堆湾)等地先后为黄河入海口。
云梯关,在江苏阜宁县黄圩(今响水县)境内,原为淮河入海口,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夺淮以后,即变为黄河入海口。
据《庙港(今阜城)镇志》记载:“宋元以前,北沙即为海口,自黄河夺淮合流入海,淤沙渐涨,有土套(河湾)十余,形若云梯,故以名云梯关。”
清河督靳辅在《开辟河口》一书中提及:“云梯关者,不知起自何时,乃黄淮二渎所由入海者也,往时关外即海。”由此可知“云梯”关名来源于关口地理形势。据推算,云梯关最迟建于宋元之时。
据《史记.东越列传》、《战国策》、《竹书纪年》、《晋书孙恩传》等古籍记载,云梯关当古淮河入海口北岸(南宋高宗建炎二年以前),淮河水势浩荡,舟楫便利,在这里建立关卡,征收关税,巩固国防,以便通商航运,因此云梯关是历代海防关卡国门之一,故当年繁华似锦,理所当然。
《海关研究》2003年第二期登载了作者李健撰写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海关之一------云梯关”,云梯关现今研究、考查的科学价值
盐城早在宋元之时就有海关——云梯关。公元1194年,当时的海岸线在今天的灌云县——响水——云梯关——羊寨一带,以东为黄海海面。
“自古黄河十八弯,历史上有个云梯关。云梯关,真古老,相传周朝建,嘉庆重修好……”这是一首在黄河故道流传的童谣。史书记载,自唐代到清代的一千多年时间里,云梯关被历代帝王视之为掌上明珠,它背靠黄河,雄视黄海。史家称其为“江淮平原第一关”。
云梯关位置图(今黄圩镇境内,废黄河边,云梯四组)
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有词《蝶恋花·云梯关海岱楼玩月》:
千古涟漪清绝地,
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
广寒宫阙人间世,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载三山,倾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夜光一颗千金贵。
在明代它曾是苏北海防重地,筑土城五座,设置大河卫,驻兵防守。明初,洪武帝在京师和全国各地设置卫所,卫以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一个卫的总兵力为五千六百人。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设置内外卫三百二十九个,其中就有一个大河卫。明成祖时,内外卫增设到四百九十三,其中仍有大河卫,卫所就设在云梯关。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十六年(1557年),倭寇曾两次入侵云梯关,均被当地军民击败。
龚自珍为云梯关赋《咏史》诗,云:
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金銮午夜闻乾惕,银汉分流泻豫州。
猿鹤惊心悲皓月,鱼龙得意舞高秋。
云梯关外茫茫路,一夜吟魂万里愁。
康熙二十一年(1682),玄晔帝第二次东巡,至云梯关望海楼,吟诗一首:
危楼千尺压洪荒,骋目云霞入渺茫。
吞吐百川归领袖,往来万国奉梯航。
波涛滚滚乾坤大,星宿煌煌日月光。
阆苑蓬壶何处是?岂贪汉武觅神方。
康熙三十五年(1696)当时的总理河道大臣董安国说过:“云梯关以下为昔年海口,今则日淤日垫距海二百余里。”
由于黄河所挟带泥沙全部由云梯关出海,海岸迅速扩展,至清康熙年间海口已下移五十余华里。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兰阳铜瓦厢(今河南兰考附近)决口,至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过运河,挟大清河,黄河改道由山东东营入海,恢复渤海湾入海。至此时,云梯关已距大海一百四、五十华里。故至清中叶以后,不再置军戍守,仅存"云梯关"之名。
古云梯关,如今成为国家测绘局认可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节点之一。
为了存其遗迹,清嘉庆十五年(1801年)立碑,高245厘米,宽11O厘米,碑心阴刻隶书"古云梯关"四字,字长47厘米,宽45厘米。上款正楷阴刻"嘉庆十五年十月谷旦",落款亦楷书阴刻"三韩马慧裕书",另一行阴刻小楷"江苏淮安府山安河务周知师兆龙勒石"。
古黄河口(今滨海县滨海港一侧岳堆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