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成华:哈佛红、中国红及东方红
左:中国红(故宫红墙)
右:哈佛红(美国哈佛大学校徽)
关成华,1994年于北京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五年,从事高等教育及校园文化研究。1999年至2006年任北京市团委书记;2006年至2010年先后任昌平区区长、区委书记等职。2010年辞职,至北京师范大学任教;2010年8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学术著作《论美国的创新》。
今天,哈佛与中国的联系更紧密了。在哈佛求学可以到燕京图书馆(Harvard-Yenching
Library)、费正清中心借阅丰富的中文藏书,亦可到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中心、法学院东亚研究中心获取新的信息,同时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里遇到来自中国的学生学者、来参加各类培训的官员以及操着掺合了各地方言的普通话的游客……这一切,还有那随处可见的特殊的红色总是让我倍感温暖并产生无穷的联想。
然而,今年5月23日华盛顿邮报公司(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下属的美国知名网络杂志《页岩》(Slate)刊登的一篇文章,却对我的感情造成了“伤害”和冒犯。这篇文章用我心怀敬意的颜色作标题——《东方哈佛红》却把哈佛与发生在中国的政治丑闻联系起来,还用嘲讽和调侃的语气介绍了中国正在哈佛开展的培训项目以及极少部分在读或已毕业的哈佛学生。
实际上,我一直在内心深处有种直觉和诉求:哈佛红是在鲜红中加入一点蓝,更接近于中国的深红、大红。这种红色既表达激越和炽烈,也代表着大气和厚重,更蕴含着深沉和纯粹。中国红与哈佛红如此接近,是否暗示着一种文化上的契合与相通?正如赑屃(bì
xì) 碑文所言:文化为国家之命脉。国家之所以兴也系于文化,而文化之所以盛也实系于学。
而中国文化从源头和本真意义上,不也正如哈佛所孜孜以求创新求变的文化息息相通吗?有一种颜色,它穿越时空,激发人们无数遐想;有一种红色,它历久弥新,值得世人反复吟唱。我把它命名为创新的颜色:东方红!
【链接】关于“哈佛红”
如果用一幅画卷来描绘哈佛大学,它的基调是一种红——“哈佛红”。按照比较普遍的说法,这种哈佛大学独有的、标志性的红,是一种砖红——哈佛大学的建筑多为红砖。
每次到哈佛园,看到那些雪白的窗户镶嵌在红砖墙之上,都会使我联想起哈佛大学的校徽——那哈佛红上翻开的白色书卷,正是敞开着的“真理”之窗。
创刊于1873年的本科生日报《哈佛红》(TheHarvardCrimson),被看作哈佛大学的校报。以《出类拔萃之辈》赢得普利策奖的著名记者大卫·哈伯斯塔姆曾任它的执行编辑。据说,“哈佛红”在美国已成为资本经济的某种象征。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红呢?我个人以为,那是用血液加上宇宙间最深邃的蓝调和而成的,鲜艳而不狂野,透出的是理性的执着。
哈佛大学1636年建校,比美国更有历史,故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之说。整个哈佛大学没有围墙,但它的心脏部位还是最初的校园——哈佛园。园内,参天碧树掩映着红墙和纪念教堂的白色钟楼。教堂钟声悠扬荡漾的时候,再浮躁的心也会变得安静。哈佛大学的学生个个意气风发。“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这是哈佛大学的校训,也是哈佛大学师生处事做人的准则,更使哈佛大学成为一个有灵魂的大学。
【链接】以“哈佛红”为色彩基调的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新校区
在考察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及国内上海等地几十所学校后,提出阜宁高等师范学校新校区校园建筑色彩基调为“哈佛红”的建议方案,得到时任盐城市政府市长李强及教育、规划等部门的首肯。在盐城高职园区的其他6所学校以“南大灰”为统一色彩基调中,独树一帜,引人瞩目。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新校区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教学区

阜宁高等师范学校 生活区

哈佛红,就是深红色(Crimso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