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指南】“唐诗之路”旅游线

(2012-09-03 07:00:53)
标签:

杂谈

旅游指南

就是说

总数

练出

分类: 旅游指南

http://kc.njnu.edu.cn/tssc/html/tszl-ly0.files/1.gif

 

 

 

 

 “唐诗之路”旅游线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绍兴学者从《全唐诗》和有关方志中发现,到过浙东的唐代诗人为278位,占《全唐诗》收载诗人总数2200位的13%,他们所写并留传至今的浙东唐诗有1500多首,从而提出“浙东唐诗之路”这一命题。据介绍,这条路是由浙东运河西段、曹娥江剡溪构成的,总长约190公里,起点钱塘江南岸西兴,终点在剡溪发源地天台


  然而,如果我们把这些唐代诗人的行踪和他们所留下的诗篇进行分类,再对照一下所处的实地方位,可以发现许多诗与命题中的“浙东唐诗之路”这条线路并不吻合,也就是说,这1500多首诗大多数并不产生于这一条线路。诗人们向往的地方和吟咏对象除了风光迷人的镜湖外,更多的是镜湖源头之一的若耶溪,令人如在镜中游的山阴道,佛门重地云门寺以及属于会稽山区的秦望山、射的山、石帆山、樵风泾、禹穴,还有西施遗迹、秦皇遗迹等。这些名胜景点都不在190公里长的水路上,而且吟咏这些名胜景点的诗篇又是浙东唐诗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部分。

  若耶溪是一条与剡溪平行,不相
连通的江溪,从市东侧向南,一直伸入到平水以南山区,樵风泾、云门寺等著名景点名胜均在其上游,这里距从浙东运河到曹娥江再到天台山的线路相去甚远。大量与若耶、云门、樵风有关的诗篇是浙东唐诗中最有知名度,最令人注目的部分,先后被收入包括《唐诗三百首》在内的各种选本。所以,若耶溪真正称得上是一条诗溪。

  要说浙东唐诗繁荣的原因,一是地方富庶。经济是带动文化繁荣的一个因素,像
方干等长期住在镜湖,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曾在云门山下仿兰亭雅集,撰有《三月上已祓禊序》。被誉为唐代浙东诗坛领袖的严维,在这里与诗人们联诗唱酬。元和元年(806)浙东观察使杨於凌及僚属等人在昌园精舍举行诗会等。二是由于当时名人受客观支配来到越州居住。如贺知章是从朝中离任后回到家乡,宋之问元稹是朝廷让他到这里来任职。他们的到来,使镜湖一带增加了文学色彩,带动了诗歌的兴旺。像李白来越,就有寻访贺知章故迹的因素;白居易到越地与元稹相会,有时用竹筒传诗,不仅增加了浙东唐诗的数量,而且成为诗坛佳话。三是越地有禹会天下诸侯的传说,有勾践生聚教训,西施采薪浣纱,秦皇南巡立碑司马迁上会稽探禹穴,王羲之兰亭雅集,这些史事古迹在唐诗中都有所反映。四是由于镜湖及周边有闻名天下的山水风光,尤其是这里的山水风光中含有丰富厚重的人文历史,东汉、六朝时期曾有许多逸事趣闻。如朝南暮北的樵风;庞眉白发的老人从耶溪山谷出来,送大钱于刘宠等等。《水经注》对镜湖及周边有大篇记载,这是剡溪和天台所不能比的。

  当然,剡溪、天台自有其诱人风光与人文历史,但来浙东的诗人,其大本营毕竟在镜湖及郡城周围,镜湖对于诗人来说不是一条供通行的道路,而是一个目的地,剡溪则是一条
旅游线路,是镜湖的延伸。因而对于唐诗来说,浙东是一处整体地域,不是一条线路,278位诗人和1500多首诗不是系在这条190公里的路上,而是分布在整个越地,或者说是分布在浙东这片土地上,分布的重心是镜湖四周。当然,“浙东唐诗之路”这个名称会沿用下去,并不断发挥它的作用,但对相关的一些区域来说,还需从自己的角度去发掘、整理文化资源,以更加贴切更加适合自己的方式,包括提出新的命题,来利用这些资源,使其发挥更加充分的作用。

 

 

 

  【链接】唐诗之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这个国度里最亮丽的奇葩!

有1200多位唐代诗人,从《全唐诗》里走出来,来到浙江,走出了一条唐诗之路!

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竺岳兵向会议提交了“唐诗之路”的论文。立即得到学术界的肯定和支持!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学界泰斗傅璇琮先生认为:“唐诗之路是一条可与北方丝绸之路媲美的文化之路。”

我们知道, “丝绸之路”从提出到被人们接受,经过了100多年的争论,而唐诗之路一提出,就立刻得到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这是为什么呢?

“唐诗之路”是反映历史各个时期、现实的社会现象的文学艺术。

中国唐代文学学学会给浙江新昌唐诗之路研究社发来的贺辞,对此作了回答。

贺辞说唐诗之路是“高度概括和集中”,这主要指的是七大文化底蕴:

一、以中国山水诗奠基人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发祥地。

二、以“般若”学“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改造外来佛教成中国化佛教时期、佛学修行者的中心地。

三、佛教在中国盛行时期的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的诞生地——天台宗。

四、以王母为中心的道教巩固充实时期上清派的发源地。

五、以王羲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圣地。

六、以元嘉年间天姥山山水画为标志的中国山水画的源头。

七、以谢安为代表的士族文化的中心地。

“唐诗之路”的内涵,还扩及到音乐、哲学、伦理、民俗、园林建筑、社会心理、社会经济等。

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为准,进行初步考查:居住在浙江或游览过浙江的唐代诗人有1200人,占唐代诗人总数的54 %。

这是怎样的一个概念呢?,

请看:这是唐代的全国地图。

这是“江南东道”· 浙江地图。

当时浙江面积为10.5万平方公里,只占唐代全国面积的0. 7%。

就是说,只占全国面积0. 7%的浙江,却有占唐代诗人总数54 %的诗人出自浙江或客寓浙江、歌咏浙江。这是一个多么壮观的文化现象啊!

在这54 %的诗人中,大都是诗歌队伍中的凤毛麟角。

这一本《唐才子传》,收录才子278人,这里就有173人,占总数的62%。

再以《唐诗三百首》为例:《唐诗三百首》,共有74位作者,其中有51位,是浙江人和游寓浙江并留有诗篇的人,占作者总数的69 %。

浙江的杏花春雨,人文地理,孕育、洗练出了这么多的唐诗和唐代诗人!

这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唐诗之路” !

正是这个“高度概括和集中”,显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然而,历史,是容易被人忘记的。

请看:这座“江南第一石窟大佛” ——新昌大佛,为什么叫做弥勒佛呢?它的形象与别的弥勒为什么不一样呢?

历史,是不能被忘记的,在大佛雕凿成功的那年,著名文学家刘勰,在《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碑》中写道:“般若炽于香城,表刹严于净土”。意思是:因为这里般若学非常炽盛,所以要建造起这庄严的宝刹。

由任继愈先生主编的《中国佛教史》写道:“严格地说……标志。”这本书还记载着般若学“六家七宗” 的代表人物,大部份在剡中。

按照释迦牟尼的说法,弥勒佛就是未来佛。这座大弥勒佛,就是把外传的佛教,改造成中国化的佛教的、是我们在前面说的唐诗之路七大文化底蕴之一的 “般若”学bō rě “六家七宗”的象征!是佛教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可是,仅仅过了几百年后,人们就忘了这尊弥勒佛的真谛了!

人们就把它当作释迦牟尼佛供奉了!

历史是不能忘记!

从“唐诗之路”提出以来,已经开了十次国际的、国内的“唐诗之路”学术研讨会,其中:会议规模最大的一次,有120位海内外学者参加。出席会议的国家代表最多的一次有八个国家和两个地区的学者。

这每一次会议,都是为了找回历史!

从新昌弥勒佛是到天台宗的创立,到后来的坦着大肚哈哈笑的弥勒佛,是佛教史上的三个不同时期。

这就是一个例子,这仅是一个例子。

这是历史的传递!

这是文化的积淀!

而上面说的十次国际的、国内的学术会议本身,是又一次历史文化的积淀和传递!

这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逝世前,在读了“唐诗之路”论文以后,欣然用钢笔写的诗:

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洲。

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

这是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梁思成的高足罗哲文先生读了“唐诗之路”论文以后,以84岁的高龄,两次亲自实地考察“唐诗之路”后,写了这一首诗:

漫漫申遗路,新昌创始人。群英齐奋力,指日庆功成。

学术界把“唐诗之路”称为 “母文化”。

而从建设文化强国上说,可以把“唐诗之路”的各种文化底蕴比作是组成航母的各种要素,那么,“唐诗之路”就是航母”。

在当今努力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我们祝愿“唐诗之路”这艘文化航母”,向着全国,向着全世界远航!

 

 

【驴友日记选】

 

 

道教福地 天姥山真君殿

 

 

驱车穿过新昌县城,沿104国道往东南方向,十几公里后在一座桥左侧有岔路,路牌书“沃洲湖”。这里是天姥山的核心地带,沃洲、天姥自古就是道教的第十五、十六、和六十福地,有无数动人的神仙故事和人文胜迹,乃“仙灵之窟宅,烟霞之原委”。这里也是激发唐代诗人创作灵感的地方,《全唐诗》中有关沃洲、天姥的诗有一百多首,这片人杰地灵的山水,在东晋到唐代的六百多年里,绝对是中国最令人向往的风景旅游区。

真君殿始建年代不详,据说宋代末年已成相当规模。清代光绪三十年捐资重建,耗资三万余金,历时四年竣工,重建殿堂五十多楹,气势恢宏,艺术精美,是一座融合佛教、道教的庙宇。山门匾额“沃洲山”是现代书法家沈鹏所书,大门两旁有黑漆金联:“凭虚天姥谪仙梦,记实沃洲白傅文”,谪仙就是李白,李白梦游天姥山,写出千古绝唱《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的《沃洲山禅院记》属记实性文章,两位诗人的赞叹虚实结合,使得沃洲、天姥名扬天下。

自宋起,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真君殿都举办庙会,民间表演应有尽有,场面壮观,热闹非凡。邻近县市都有会班参赛,观众成千上万,是浙东罕见的盛大民俗活动。中殿后面是正殿,也是主殿,是保存最完好的殿宇。 

殿内供奉真君像,此真君为宋代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宗泽。他带兵抗金屡战屡胜,是岳飞的恩师。几朝帝王对他赞赏有加,尤其是明清两朝,弘治、正德、康熙年间三次敕赐,所以殿前楹联写道:“两朝三敕赐,千古一真君”。

从真君殿转回国道,往天台方向还有二十多公里。靠近两县交界的地方有“天姥寺”的地名,驱车进去看了一下,那里也就是个地名,已经没有寺庙存在。不过,旁边就是谢灵运当年的古驿道所在,那条古道几乎与104国道平行,不少户外运动爱好者把这里作为徒步的好所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