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崔氏文化】炎帝颂

(2011-10-02 17:29:43)
标签:

永昌

炎帝颂

绵绵瓜瓞

日中为市

四海

文化

分类: 崔氏踪迹

 【崔氏文化】炎帝颂 江苏盐城崔氏宗亲

 

  热烈祝贺中华崔氏第二届宗亲联谊大会11月12日在山东邹平胜利召开!

 

         热烈祝贺中华崔氏先祖祠(中华崔氏历史文化园)开园仪式隆重举行!

 

 

           


   炎帝颂

 

                       江苏东台  崔一良

 

  

  

 

洣水汤汤,鹿原苍苍,先祖功德,永世難忘。

大哉炎帝,吾族远祖,运筹帷幄,苦战洪荒。

筚路蓝缕,奋智竭忠。取法自然,火德炎上。

肇启文明,以祛愚蒙,人道乃尊,文明滥殇。

始作耒耜,教民亲躬,稼穑稻粱,五谷丰穰。

藝榖種桑,奠基农耕,教民御寒,績麻制裳;

遍尝百草,祛病除殃,药医方书,开创岐黄。

摶土作陶,谷藏不腐,蒸生用熟,器物更张。

耕土为田,凿地为井,台榭而居,营造住房。

复演八卦,六十四分,归藏易理,文数通畅。

历法创制,日月定时,太阴为准,變理陰陽。

日中为市,首辟墟场,互通有无,殖貨集廛。

练丝结弦,削桐制琴,巧设八音,乃调宫商。

艺启百工,文字首创。茫茫四海,风雨沧桑。

丰年之咏,物阜民康。又辟疆土,惨淡经营。

剡木成弓,以御侵凌,横扫祸害,安民固疆。

方休外患,祸起萧墙,联黄息讧,华夏和祥。

善俗化下,政叙彝伦,人胥康寿,朴淳风尚。

开物成务,礼仪初竣。子孙繁衍,四海播扬。

恭承嘉惠,福泽绵长。大哉华夏,既寿永昌。

德迈千古,泽惠于今;彪炳日星,光披遐旷。

肤功厚泽,八方承运;万代铭恩,千秋崇尚。

历代奉祀,万人敬仰,感悟至深,永志不忘。

炎黄华胄,遍及寰瀛;凡吾族人,骨肉情长。

惟我远祖,荫庇无穷;绵绵瓜瓞,俊哲行行。

太祖吕尚,百家宗师,遗教子孙,治国安邦;

季子禅让,得姓崔邑,泽被后世,美名远扬。

出将入相,万古留芳;能文善武,百世荣光。

同根同脉,血浓于水;海天之隔,灵府梦萦。

炎帝勋绩,永载史册;炎帝德范,代代弘扬。

 


 

         中华崔氏先祖祠(中华崔氏历史文化园)崔之源“德兴桥”石碑撰写

 

                               2011年国庆节    于江苏盐城云集斋

 

 

崔门先祖恩泽沐浴三千年出将入相万古留芳 

季子后辈血脉绵延五大洲能文善武百世荣光

 

 

 

       【崔氏文化】炎帝颂

 

 

 

http://www.changzhinews.com/mlwh/shxy/2/images/111.jpg


 
 
神农尝草


   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神话中占有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是上党神话的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炎帝神农传说集中代表了整个上党地区远古文明的进化程度和壮丽图景。

 

           炎帝神农氏确有其人吗

 

  我们经常被称为炎黄子孙,黄指轩辕黄帝,炎指神农炎帝。人们经常问:到底有没有炎帝这个人?这个问题,既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情感和凝聚力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又是决定能否研究炎帝的前提和基础。
  我们认为,大约距今一万年到五千年之间,以炎帝为杰出代表的姜炎部族,确实在我国北方有过重要的活动,以擅长耕稼、制陶、医药而著称。然而,战国以后,在邹衍五德终始说的影响下,一些人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也确实存在过逐渐神化炎帝形象的情况。剔除人为附益的神话色彩,有关炎帝的最早记载还是可信的。今天能看到的最早提到炎帝大名的典籍,当首推约在春秋末年成书的《左传》。
  《左传》昭公十七年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公问焉:“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太昊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止,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神农尝草
 

  

 

    和 《左传》大约同时成书的《国语》里,对炎帝的事情记载得更详尽一些。该书《鲁语》篇里记述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晋文公重耳流亡到了秦国,秦穆公准备把怀嬴等五位女子下嫁重耳。因为这怀嬴早先曾嫁给在秦作人质的晋太子子圉,后来子圉借机逃离了秦国,撇下了怀嬴。所以重耳有点不大愿意,想辞掉这桩婚姻。重耳的随从司空季子出来劝说重耳:“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娶妻避其同姓。”
  实际上,在《左传》和《国语》这两部公认史料价值很高的典籍里,一本正经地提到炎帝的地方还远远不止以上两处。
  单就以上两段对话式的史料来看,这里提到的炎帝,显然还不是偶像化了的炎帝,也不是为了专门撰写炎帝的历史而描绘的炎帝,而是在利用炎帝的事情作为他们论证问题的论据,用来说明各自的观点的。所以司空季子和郯子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因为以一种杜撰的、谁也不晓得的事情作为论据,是没有说服力的。
  再从民俗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的角度综合考察,《左传》、《国语》里的这两段话也是信而有征。季子和郯子,对自己先祖的事情能够讲述得头头是道,有板有眼,无疑表明,春秋时期,炎帝、黄帝等上古杰出人物的事迹,的确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而且炎帝的形象也没有一点神秘的色彩,他是一方部落的领袖,是活生生的人,不是神。季子的说辞,按照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划分的婚姻形态来分析,炎黄二帝诞生的前后,正处在族外群婚的阶段。少典和有虫乔氏两个邻近的氏族部落群婚的结果,产生出了以炎帝、黄帝为代表的两个新的氏族部落,完全合乎人类婚姻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娶妻避其同姓”,更是在族外群婚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以至于后来逐渐成了人们缔结婚姻关系必须遵守的伦理通则。因此,季子认为,姬姓的晋文公娶嬴姓秦国的女子,不仅有利于密切秦晋关系,而且是合乎伦理道德的,是不应该拒绝的。
  郯子对昭公的一段话,最有价值的是综述了远古时代中国五大部落集团及其他们的崇拜物。这五大部落集团有着不同的地域分布和不同的生产方式。更有趣的是,这五大部落的历史存在已被现代考古发现的中国远古五大文化块系所证实。由此看来,《左传》和《国语》里关于炎帝的记述是真实可信的,炎帝是确有其人的,而且炎帝神农氏确系上古神话传说中的人物。

 
 
 



 

 

 

 

 

 

 

 


  在先秦以前,炎帝与神农是分开来讲的,并没有“炎帝神农氏”这一提法。直到西汉末年刘歆在《世纪》中才说:“以火承木,故为炎帝;教民耕种,故天下曰神农氏。”首次把炎帝与神农看做是一个人。其原因是从《国语》而来:烈山氏“能植五谷百蔬”,古时焚山耕种,于是,把烈山氏与神农氏联系起来。“烈山氏,主火德,炎也。”于是,烈山氏与炎帝也就联系起来。也有人把神农氏、炎帝、烈山氏三者合一,其理由是一人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于是也便有了三个称谓。首先,他因为发明农业生产而被称为神农氏;第二,他善于用火,被崇为火神,于是,被称为炎帝;第三,他放火烧山而利于农耕生产,于是又被称为烈山氏。所以,神秘的炎帝与神秘的神农氏、烈山氏也就合而为一了。
  炎帝神农氏长得究竟是何模样,历来都含混不清。在秦汉古籍中,有说“牛首人身”,有言“龙首人身”,而明刊本《三才图会》和清道光年间的《炎陵志》所绘神农炎帝为慈眉善目,身穿长袍,肩部和腰部都披着树叶,口含百草或手持禾穗的长者。
  中国远古神话有一个特殊之处,即神人不分,而一些神话,是在真实人物故事的基础上敷衍而成。应该说,所有的神话,都是神化了的人,所以历史借神化形式才得以流传下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秦以前关于炎帝的记述都是真实可信的,炎帝是确有其人的,神农氏亦是有据可考的历史人物,是一个时期的杰出领袖,绝非想像中的人或神。所谓炎帝神农“牛首人身”,大概是因为他在农业上也像几千年来帮助人类耕种的牛一样,特别有贡献,或是以牛为图腾的氏族。
  炎帝生活的时代,约在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时期,即考古学上所称的新石器时期,母系氏族末期,距今大约在5000-6000年之间,正是中国远古由渔猎向农耕转化的年代。
  古书上说神农“十七世有天下,传八世,合为五百二十岁”,或曰:“七十世有天下,凡八代,合五百三十年。”据此可知,并非只有一个炎帝神农氏。推算起来,“五百二十年”与“十七世”较为符合。在这里应该说明的是,远古氏族部落时代,部落首领殁后,其部落继承人都沿用同一个名号。以此测算,自炎帝神农氏初祖起,应有17个炎帝神农氏,或者说有8代炎帝神农氏。北宋李肪的《太平御览》中,采用8代说,而且列出了8代之姓名,依次为“帝神农、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此后,“轩辕氏兴”。由此可见,炎帝神农氏早于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华第一大帝是当之无愧的。
  据说,炎帝姓姜,为少典、有虫乔氏所生。传说有虫乔氏游华山,首感神龙而生炎帝。《路史》上说,炎帝生下来时,“长八尺有七寸,弘身而牛愿,龙颜而唇,怀成铨,戴玉理。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这当然是夸张之说。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说炎帝有三个母亲,生母有虫乔氏既漂亮又善良。一天晚上,她梦见天上的太阳落在怀里,惊醒之后便怀了孕。一年八个月后,生下一个红球,红球裂成两半,中间坐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这便是太阳神的化身———炎帝。每当有虫乔氏出外寻找食物,把小炎帝留在山窝里,就有一头白色母鹿跑来给他喂奶;又有一种神鹰飞来,张开翅膀为他遮阳、挡风雨。这样,炎帝就有3位母亲。由于吃了仙鹿的奶水,得到神鹰的照看,他兼有有虫乔氏生母的慈爱、仙鹿奶娘的智慧、神鹰养母的矫健。炎帝长大之时,仙鹿和神鹰跟他依依惜别,告诫他将来要为百姓多做好事。后来炎帝不负母望,终于成为一代圣人。
  姜水是炎帝族的发源地,姜水的炎帝应是创业阶段的炎帝,他由此发迹,后成为姜姓部落的酋长。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炎帝族的实力逐步强大,开始向外迁徙。《竹书纪年》上说:“神农驰于中国,于是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汤谷,西至三危”,所到之处“莫不服其化”。炎帝族的势力范围所及,也是指炎帝族迁徙所达到的范围。尽管炎帝族的农业经济水平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毕竟属于刀耕火种的洪荒时代。随着人丁的繁衍,姜水这一狭小的范围在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情况下,已容纳不下。要寻求继续的发展,必须向外扩散,而农业的发展,已具备了这样的实力。从史料记载看,炎帝族主要是向东向南扩展,曾经入主中原成为炎帝族部落联盟的首领族。但在“神农氏世衰”之时,“诸侯相侵伐”,炎帝族东进受阻于九黎族,随之向北又受阻于黄帝族。阪泉之战,炎帝失败之后,其大部分与黄帝族融合,其余则只有向南迁徙。炎帝族的南迁是逐渐推进的,最后曾达到交趾(岭南包括越南)乃至海洋。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炎帝族是最早形成定居的部落集团,也是氏族部落联盟的盟主。此间,其社会部落组织以及部落内人员的分工已很明确,各种管理制度已初具雏形,而且其活动和管理领域已很广大,由原始社会跨入了文明社会的开端,并已具备向国家制度迈进的条件。应该说,正是炎帝神农氏融合华夏,凝聚四方,奠定了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之基础。
 

 
http://www.changzhinews.com/mlwh/shxy/2/images/114.jpg


蚩尤攻榆罔 采自《盘古唐虞传》


  至于炎帝族后来为什么衰微,说法颇多。范文澜认为,这与九黎族的进入有直接关系。传说九黎族首领叫蚩尤,勇悍善斗。他带领能征善战的九黎族从南方攻打到中原,袭扰炎帝族,并与炎帝族多次交锋。炎帝族力不能敌,弃了都城,被迫逃避到涿鹿。炎帝族损失惨重,又遭围困,不得不向日益壮大起来的黄帝族求援。黄帝族迅速北上救援,与九黎族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天女魃下来相助,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最后擒杀了蚩尤。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发生了三次大冲突,这就是著名的炎黄大战,黄帝统率各族打败了炎帝族,成了部落联盟盟主。从此,炎帝族走向了没落。
  黄帝战胜蚩尤部落和炎帝之后,以赫赫武力和煌煌道德实行兼并与联合,逐步形成了以炎黄联盟为核心,以黄河流域为地域的华夏部落大联盟。战争的车轮碾碎了部族阻隔的樊篱,大大推进了华夏民族的融合和历史的发展进化。

 

 

http://www.changzhinews.com/mlwh/shxy/2/images/115.jpg


黄帝战蚩尤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