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兰泡”,近代中华民族惨遭凌辱的历史见证
http://alisogou.com/Plus/Gather/Gather/Article/20101005/201010052241043006.jpg
根据第一个中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黑龙江流域(包括海兰泡)回到中国版图
说起布拉戈维申斯克,也许知道的人不多,而提起“海兰泡”稍有历史知识的没有不知道。因为,“海兰泡”是近代中华民族惨遭凌辱的历史见证。
“海兰泡”即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与黑龙江省黑河市隔江相望。中间有中俄两国现在的界河黑龙江(阿穆尔河),最近处相距只有700多米。这是中俄两国4000多公里边境线上唯一距离最近、规模最大、城市功能最全的对应城市。从黑河乘船过江约需10分钟,便来到美丽的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也就是中国当年版图上的“海兰泡”。这座城市是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口岸。当你一踏上这片土地,立即感受到异国风情,一座座红色的房子,街上很少出现的来去匆匆的俄罗斯人。
其实,俄罗斯的街景,包括它的建筑风格,和哈尔滨一些老式建筑并无多少差异。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看上去基本没有摩天大厦,都是十层左右的多层建筑。由于冬日气温低,为了保暖,这里房屋的门窗都比较小,而且清一色的是双层门。商店门口标牌都是俄文,让人分不清到底哪里是住户,哪里是商店。在布拉戈维申斯克市最能吸引眼球的也许只有东正教教堂和俄罗斯小木屋。
去俄罗斯看“美女”,感受异国风情,这是大多数游客的眼福。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满大街的俄罗斯女人,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金发碧眼,高高的鼻梁,白皙的皮肤,气质雍容,风姿飘逸,真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令人费解的是,在这烈日炎炎的夏日,没有一个俄罗斯女人打伞遮阳,似乎都喜欢骄阳的按摩,她们甚至身着内衣躺在黑龙江边的河沿上享受“日光浴”。也许当地冬日漫长,对阳光情有独钟。导游说,有个很有头脑的国人,第一次来到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看到这里的女人都没打伞,回到国内弄了许多花布伞,想到这里赚一笔,结果一把也没卖出去。
和国内相比,这里的俄罗斯人显得有点懒散。大街上匆匆走路的行人很少,路边的椅子上却坐着很多休闲看风景的人;他们一幢七八层的楼要盖三年,工人决不会为双倍的加班工资而放弃一星期两天的休息时间;他们的马路边、屋檐下以及旅游场所也没有国内那些练摊的小商贩,他们没有这样的挣钱意识;他们的商铺门口也决没有隔江相望的黑河那样,招牌都用中俄两种文字标明,大有一种知道就买,不知道就罢的气势。
布拉戈维申斯克,城市干净,市民亲切和蔼,对游客都十分友善。无论在宽阔的马路,还是在十字路口,汽车与行人,汽车之间都互相礼让,绝不抢道。他们没有电动自行车,也很少骑自行车。大街两旁没有挡行人的护栏,但没有一个行人横穿马路,他们情愿绕道几百米也要从斑马线通过,这就是一种文明和素质。
看到这里,我们的心里都隐隐作痛。这里原来是中国的土地,这就是“海兰泡”。

《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包括海兰泡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划入俄国版图
1858年5月(清咸丰八年四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包括海兰泡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划入俄国版图,并将海兰泡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俄语“报喜城”之意),成为阿穆尔州首府。
海兰泡原名孟家屯,黑龙江上中游的北岸重镇。蒙古语“哈喇泊”,意为“黑色的泡子”;满语“榆树下之家”之意。今俄罗斯称之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原属中国黑龙江将军辖区境内,1856年(清咸丰六年)沙俄武装入侵强行在此设立哨所。1858年5月(清咸丰八年四月),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包括海兰泡在内的大片中国领土划入俄国版图,并将海兰泡更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俄语“报喜城”之意),成为阿穆尔省首府。
1900年7月,沙俄悍然出动10多万侵略军以“护路”为名。从五路大举侵入我国东北地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海兰泡惨案”。瑷珲副都统衙门杨继功记述:
“二十一日(公历七月十七日)午前十一钟时,遥望彼岸,俄驱无数华侨圈围江边,喧声震野。细瞥俄兵各持刀斧,东砍西劈,断尸粉骨,音震酸鼻,伤重者毙岸,伤轻者死江,未受伤者皆投水溺亡,骸骨漂溢,蔽满江洋。”
这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从7月17日开始,一直到7月21日,共夺去了5000多名中国同胞的生命。7月22日,阿穆尔省政府宣布,海兰泡中国人被全部“肃清”了。列宁在《中国的战争》一文中,对沙俄这一罪行进行了愤怒地谴责。
到19世纪末,海兰泡城人口发展到3.8万人,大半为中国人,主要从事商业、手工业、蔬菜生产和出卖劳动力当苦工,“经营大中商号的有五百多家”。
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包括“海兰泡”,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版图,腐朽的清政府就通过《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白白葬送了那么多大好河山。看了布拉戈维申斯克,想到了“海兰泡”,我们更清楚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强大才是硬道理。
(原载《盐阜大众报》,有改动。)
失去大半个世纪的“半个鸡冠”回归祖国
---俄罗斯将银龙岛全部和黑瞎子岛(部分)移交给中国
2004年10月14日,专为解决阿巴该图洲渚和黑瞎子岛的归属问题,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在失去了大半个世纪之后,“半个鸡冠”终于回归祖国。
黑瞎子岛洲渚,又称抚远三角洲,由黑瞎子岛、银龙岛、明月岛等三个岛系、93个岛屿和沙洲组成,面积约335平方公里,处在我国形似“金鸡”版图最东端的“鸡冠”位置,扼黑龙江,乌苏里江两江交汇处。与黑瞎子岛东段隔河相望的,便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依据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俄罗斯将银龙岛的全部和黑瞎子岛的一部分移交给中国。
黑瞎子岛问题集中反映了中俄关系以及中俄边界形成的复杂历史,涉及法律问题、现实问题(1929年起该岛一直由俄方控制)、民族情感问题等等。1964年开始的第一次谈判双方就对这一问题进行反复讨论,无法达成一致。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双方对有关历史界约文字和地图画法认识不一致。僵持局面一直持续到2001年。当年9月,两国外长就解决剩余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达成一致。2003年2月,两国外长签署备忘录,就划分最后两块地区双方主张线间的地段达成了原则协议。
中苏边界问题的圆满解决树立了国家间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典范。2008年10月14日,中俄双方终于在黑瞎子岛举行了界桩揭幕仪式。同日,双方外交部换文确认了《中俄关于国界线东段补充叙述议定书》及其附件正式生效,两国边防部队开始按双方勘定的国界线履行防务。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