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之夏像不像阿拉伯之春”?

标签:
伦敦《华尔街日报》阿拉伯《环球时报》《世界报》杂谈 |
分类: 环球世界 |
“伦敦之夏,像不像阿拉伯之春”?
日本Bmr网站9日称,“伦敦暴动是英国在打自己的脸”,日本一些互联网站上,有人嘲笑英国人“表面绅士,内心野蛮”。还有人说“不明白英国怎么敢自称先进国家”。法国《解放报》认为,移民青少年引发社会矛盾不是英国的孤立现象,而是欧洲大陆的通病。文章说,社区贫困化+青少年高失业率+移民和本土居民待遇不平等,基本等于“骚乱的温床”。俄罗斯《独立报》说,从这一角度看,整个欧洲处在半内战的边缘。
对于“伦敦之夏”的骚乱给英国形象带来的损害,英国媒体也很担忧。《卫报》自嘲道,今后,再也不会有外国警察机构派人到苏格兰场来学习如何维护公共秩序了。
黎巴嫩博客网站“黎巴嫩之春”题为“伦敦骚乱能和阿拉伯之春相比吗”的文章说,现在很多人都在做这种比较,但“我们的革命可不包括洗劫自己居住的社区,砸毁自动提款机和商店”。但文章也认为,伦敦骚乱与埃及“革命”存在诸多相似点:都是由一名男孩之死引发,公众相信他受到了官方不公正待遇;都表明社会出现激烈的阶层斗争;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络工具都在骚乱中推波助澜。俄罗斯KM.RU网站题为“伦敦按照埃及剧本发展?”的文章说,有一点可以肯定,英国骚乱者借鉴了“阿拉伯革命者”的经验,通过网络协调彼此的行动。
“科技在毁灭我们”,这句感慨8日出现在美国广播公司报道中,文章探讨的主题是,伦敦骚乱是否应怪罪推特和黑莓手机。《华尔街日报》说,英国警方指责年轻暴徒通过这些现代工具相互沟通,互相模仿彼此罪行,警方将监控这些网站是否被用于煽动或组织暴力活动。文章说,如果真是这样,说明利用社交媒体煽动骚乱已从阿拉伯国家复制到世界最发达国家之一的街道上,这种信息沟通方式推倒了穆巴拉克政权,如果未来几天英国宣布“管制推特和脸谱”,请不要太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