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的由来
http://www.dream-fate.com/page/pics/20110127/201101271296140616671.jpg
《文选·〈座右铭〉》吕延济题注:“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东汉书法家崔瑗年轻时好意气用事,他因哥哥被人杀害,大怒之下杀了仇人,只身逃亡。几年后,朝廷大赦,才回到故乡。崔瑗自知因一时鲁莽起大祸,吃足苦头,就作铭(文体的一种)放在座位的右侧,用以自戒。
崔瑗所作的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全文如下:“无道人之短,无说已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暖暖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每个人都有自己为人处世的原则,座右铭是恪守这一原则的较常见的形式。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很少有人知道,座右铭最初并非是置于座右的铭文,而是一种称为歌器的酒具,并且和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有关。
《尚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歌器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装满了则一个跟头翻过去。这种歌器给人以不能自满,自满就要翻跟头的启迪。
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生前非常喜欢这种歌器,座位右边总是放着一个歌器,用以警戒自己,不要骄傲自满。齐桓公死后,国人为他建造庙堂时也没忘记将此器皿放人庙堂之中供人祭祖。
有一次,孔子率弟子朝拜齐桓公庙堂,见到这种器皿,不知是何物,便间庙中看管香火的人,方知是歌器。孔子知道歌器的来历,便给弟子讲述当年齐桓公置歌器于座右警戒自己的故事,并教育弟子,读书学习也是这样,骄傲自满必然会招来损失。孔子回去之后,也请人做了一个,放在座右警戒自己。南北朝时,著名科学家祖冲之也曾为齐武帝的儿子萧子良做过一个歌器,非常成功。
可能是后来这种歌器失传了,也可能是后人感到用文字更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于是,改用铭文代替歌器放在座右了。这使成了名符其实的警戒鞭策自己的座右铭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