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旅游指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2011-07-10 16:41:42)
标签:

武当山

道教

龙虎山

上清宫

崂山

旅游

分类: 旅游指南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为四处最主要的道教圣地,分别是湖北十堰武当山,江西鹰潭龙虎山,四川都江堰青城山(一说四川鹤鸣山,安徽黄山齐云山(一说山东青岛崂山)。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img/20100621/82218NTK_0.jpg

 

 

 

 

 

湖北十堰武当山

江西鹰潭龙虎山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

(四川鹤鸣山)

安徽黄山齐云山

(山东青岛崂山)

 

 

 

 

北有故宫南有武当”

 

 

    ---湖北十堰武当山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境内,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景区面积古称“方圆八百里”,现有312平方千米。东接历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车城十堰市城区,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林区,北临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武当山不仅拥有奇特绚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拥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可以说,武当山无与伦比的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和谐的统一,因此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山,作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A级旅游区、全国武术之乡全国八大避暑胜地之一。

  其古建筑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并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称号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称号。 2009年,武当山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道教第一山

   武当山高峰林立,四周低下﹐中央呈块状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板岩和片岩构成﹐局部有花岗岩岩层节理发育﹐并有沿旧断层线不断上升的迹象﹐形成许多悬崖峭壁的断层崖地貌。山地两侧多陷落盆地﹐如房县盆地﹑郧县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武当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风景名胜区以天柱峰为中心有上﹑下十八盘等险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顶”和“金殿叠影”等。

  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胜景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成“万山来朝”的奇观。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古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据统计,唐至清代共建庙宇500多处,庙房20000余间,明代达到鼎盛,历代皇帝都把武当山道场作为皇室家庙来修建。

    永乐年间,大建武当,史有北建故宫,南建武当”之说,共建成9宫、9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33座道教建筑群,面积达160万平方米。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扩建,形成“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的建筑奇观,达到“仙山琼阁”的意境。现存较完好的古建筑有129处,庙房1182间,犹如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展览。金殿、紫霄宫、“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于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古建筑外,武当山尚存珍贵文物7400多件,尤以道教文物著称于世,故被誉为“道教文物宝库”。

  武当山神奇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其物华天宝又兼具人杰地灵的特质给世人留下极大的想像空间。作为中华民族大好河山的一块瑰宝,令世人神往,让我们走进钟灵毓秀、自然天成的武当山,去感悟她的玄妙、空灵和神韵……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08/10/6/8/12/11d76ecfba5g214.jpg

 

 

 


“南张北孔” 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 江西鹰潭龙虎山

 

 

 

  龙虎山是我道教祥地。其道教圣地碧水丹山与古崖墓群被誉为“三绝”。现保存了历代天师起居,呈八卦形布局,气势恢宏的天师府古建筑群;在数十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着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的古崖墓群,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保存之好,时间跨度之长,为世界罕见;有上清宫、正一观、镇妖井、飞云阁、兜率宫等一大批道教遗迹。 

   龙虎山的美妙在其山水。由红色砂砾岩构成的龙虎山有99峰、24岩、108处自然及人文景观,奇峰秀出,千姿百态。有的像雄狮回头,有的似文豪沉思,有的如巨象汲水……还有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不得”的景致,更可让人想象到其景之妙。如:“云锦披不得”、“蘑菇采不得”、“玉梳梳不得”、丹勺盛不得”、“仙女献花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等。这些又逼真又“不得”的景观中,都隐含着各自奇妙的传说,听来活灵活现、回味无穷。龙虎山中的泸溪河发源于崇山峻岭之中,似一条逶迤的玉带,把龙虎山的奇峰、怪石、茂林、修竹串联在其两岸。河水碧绿似染,楚楚动人。时千流击崖,水缓时款款而行,水浅处游鱼可数,水深处碧不见底。与山岩相伴,便构成了“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的奇丽景象。

  龙虎山的神奇在其崖墓群。泛舟泸溪河上,两岸的崖壁犹如一幅历史画巻展现眼前。一个个山崖墓穴,形态各异,高低不一。有的单洞单葬,有的连洞群葬。淡黄色的古棺木和堑底封门之间的泥砖清晰可见。据考证,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墓,距今已有2600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到的几百件文物,如十三弦木琴、斜纹纺织机以及陶器、木器、篾器等都十分珍贵,堪称中国崖墓文化的发源地和崖墓文化博物馆。而墓内所葬何许身份之人,为何要冒险葬进山崖,如何放进悬崖峭壁之中,至今仍是一个谜。每天在龙虎山仙水岩有崖葬表演,由当地以采药为生的同胞五兄弟向游人展示下索、起吊、入穴的全过程,令人惊叹不已。

  龙虎山是一座名山,主要在于她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处。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原名为云锦山山麓肇基炼九天神丹,研创道教。“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道教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唐朝,道教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百神授职之所”。道教最兴盛时期,龙虎山建有10座道宫、1处道观、836座道院,其中以“上清宫”规模最大,宫内伏魔殿和镇妖井就是施耐庵生花妙笔下的“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的出生地。现在龙虎山作为道教圣地,在海内外道教界备受推崇,来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

  从唐会昌至五代末,在龙虎山嗣教的张陵子孙为二十代张谌,二十一代张秉一,二十二代张善,二十三代张季文。他们皆无重要事迹可述。此期所建宫观,即上述之真仙观、张天师庙,和另一座三清观。入宋以后,张陵后嗣渐受朝廷重视,龙虎山道教随之兴盛。在宋元时期成为茅山、阁皂并立的三山符箓之一。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二十四代至三十五代。从二十四代张正随起,每代都曾被诏赴阙,赐“先生”号,表现了宋室对龙虎宗的重视和支持。据记载,宋初鼎立的三山符箓,经过二百年之发展,龙虎宗竟跃居为三山符箓之首,表明其力量之壮大。

  两宋时期,龙虎山除各代嗣教天师外,又出现了大批有名道士。娄近垣《龙虎山志》卷七“人物”目列有宋道士二十六人。今《道藏》第九册收有蒋叔舆编集的《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五十七卷,除部分为陆修静、张万福、杜光庭之遗作辑录外,大部皆题“留用光传授,蒋叔舆编集”,证明留用光是继杜光庭之后道教黄箓斋仪的重要整理、修订人之一。

  宋代龙虎山道教拥有大批宫观。一是旧有几座宫观得到扩建、赐额。主宫上清宫在唐会昌中名真仙观,宋祥符(1008~1016)间敕改上清观,经几次扩建,政和三年(1113)改名上清正一宫。后再经扩建,至南宋时规模已甚为可观。原张天师庙,宋崇宁(1102~1106)中改名演法观,咸淳(1265~1274)间重建,明嘉靖乙卯(1555)重修,改额正一观。南唐保大(943~957)中赐名的三清观,元至大(1308~1311)间升冲虚至道宫。

   二是新建了大批宫观。据元明善和娄近垣所撰两种《龙虎山志》的粗略统计,可确定为宋代新建的宫、观、庵、院,近二十所。计有:建于嘉祐(1056~1063)间的凝真观,崇宁(1102~1106)间的静应观、祈真观,大观(1107~1110)间的灵宝观,宣和(1119~1125)间的逍遥观,嘉定(1208~1224)间的金仙观,嘉熙(1237~1240)间的紫霄宫、真元宫、真应观,南宋宁宗朝(1195~1224)的归隐庵,AE咸淳(1265~1274)间的瑞庆观,北宋徽宗朝(1101~1125)的浑沦庵、靖通庵。AF另有建于宋,而不明具体创建年代之云锦观、仙隐观、归隐庵、蒙谷庵、天乐道院等,亦分别见于二种《龙虎山志》。

  元代是龙虎山道教的鼎盛时期。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三十六代至四十一代。从张宗演起,代代被元室封为天师、真人,主领江南道教。至三十八代张与材时,更封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位居诸符箓派之首。龙虎山因此也成为此后诸符箓派众山之首。

  明前中期,龙虎山道教续有发展。此期嗣教的张陵后嗣为四十二至四十九代。最初,朝廷仍沿旧习封张正常为天师,不久,取消“天师”号,只称大真人。但其领导的正一派,仍为明室所承认和扶持,故至嘉靖末,其教仍能维持不坠。其中张宇初除熟谙家传符箓教法外,亦通内丹术,且较熟悉儒经子史,是张陵子孙中的佼佼者。有《岘泉集》二十卷行于世。此期有大批道士被征召入京任道录司官职。原为龙虎山达观院道士的邵元节在嘉靖中更受尊宠,位至三公。

  明前中期除对龙虎山原有某些宫观作过修缮外,新建者寥寥无几。计有:北真观、南极观。另有冲元观,或谓明洪武(1368~1398)初建,或谓元元贞间建。明中叶后,特别是清代,朝廷对张陵后嗣的待遇多加贬抑,以龙虎山为中心的正一道渐趋衰落。   

   1990年,江西省政府重修天师府。“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重又展现气势雄伟的建筑风貌,海内外道众参访者络绎不绝。

 

 


 

http://sh.online.sh.cn/gb/images/attachement/jpg/site1/20110609/0025116acb7d0f5a773c2a.jpg

 

 

 

道教“第五洞天” 

 

 

 ---四川都江堰青城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西南,古称“丈人山”主峰老霄顶与剑门之险、峨嵋之秀、夔门之雄齐名有“青城天下幽之美誉。 

   青城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自东汉以来历经二千多年。东汉顺帝汉安二年(公元143年),“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宫、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

 

  张道陵,原名张陵,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中,依据《太平经》造作道书,自称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据巴蜀地区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经典,创立了“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被后世尊为天师,改其名为张道陵。传说道教天师张道陵晚年显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祖山,全国各地历代天师均来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师道经过张陵及其子孙历代天师的创建和发展,逐渐扩及全国。晋隋时期,天师道有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的兴起和地区教派的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至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来青城山,天师道传统乃与上清道结合。上清道宣称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旧天师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杜光庭后来在前蜀皇帝王建手下做官,官至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封上柱国蔡国公,晚年居青城山近30年,著书立说,对道教的发展影响很大。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全真道与原来的天师正一道不同的是,它主张修道者要出家投师,住庵当道士,不娶妻室,不吃荤腥,创立了一套养身习静的修练方法。道士住山,自然对宫观的维护,山林的栽培就更为重视。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逃散,直到清朝康熙八年,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重新改观。现在的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丹台碧洞宗。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建于唐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公元1888年)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1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授名为"会庆建福宫"。诗人陆游有诗描写当时的确良建福宫是"黄金篆书榜金门,夹道巨竹屯苍云。岩岭划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观宫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庆符王妃的梳妆台遗址,以及壁画、楹联等文物。

  天然图画坊位于龙居山牌坊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阁,建于清光绪(公元1875~1909年)年间。这里风景优美,游人到此仿佛置身画中,故将其称为“天然图画”。天然图画位于建福宫与天师洞之间,海拔893米,两峰夹峙。游人至此,可见亭阁矗立于苍崖立壁、绿荫浓翠之间,如置身画中。亭阁后是常有丹鹤成群,唳于山间的驻鹤庄;右有横石卧于两山之间的悬崖上,被称为"天仙桥",传为仙人聚会游戏处。

 

    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一千六百多米。老君阁阁基宽四百平方米,共六层。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阁造像,以徐悲鸿当年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老子跨青牛出关图)为蓝本,经许多学者、艺术家和鉴赏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绘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连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筑规范,用钢筋水泥浇铸,精铜包里,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绝无仅有,乃融老子为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及古老朴素唯物辩证相对论者之道教祖师光辉造像。

 老君阁建筑群包括东华殿等处。其中东华殿的一百平方米,长五间,中祀东华帝君,左右龛分祀吕纯阳及锺离权。

 

 

 

 http://www.cy018.org/WebEditor/UploadFile/20085291347542.jpg

 

 

四川剑阁鹤鸣山

 

 

   四川鹤鸣山,一说在剑阁,一说在大邑。待考。

 

   剑阁鹤鸣山,又名塔子山,位于川陕公路剑阁县城郊。据《四川通志》记载,此山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石鹤,常有飞鹤栖鸣而得名。道教创始人 张道陵曾“入嵩高山石室,隐藏素食”,之后游至四川鹤鸣山结庐修道,传五斗米道。有学者称之为“道国仙都”。张道陵在此跨鹤仙去。山顶处有唐、宋、元、明、清历代石刻数10处,较有名的有道教造像石刻、《剑州重阳亭铭并序》碑和《大唐中兴颂》石刻,被公认为鹤鸣山石刻“三绝”。

 

 

 

【旅游指南】中国四大道教名山

 

 

“长生保命天尊”造像

 

  

     鹤鸣山唐代道教造像,更是四川道教造像中之精品,它有两大特点:一是题材独特,二是被用作为修炼的场所,不仅仅局限于普通的祈福功效。“长生保命天尊”造像系全国道教造像中的孤例;早期的道教修炼图也堪称罕见。从艺术上看它又与位居蜀中腹地的安岳玄妙观唐代道教造像一样,继承了北齐北周以来石窟造像形态向大型化发展的总趋势,具备圆润、丰满、华丽的基本特征。

 

 

 

 http://www.e0839.com/webgroud/85452/20100825153341017.jpg

 

 

 

四川大邑鹤鸣山

 

 

四川鹤鸣山,一说在大邑。大邑鹤鸣山,又称鹄鸣山,位于四川成都西部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的鹤鸣乡三丰村,属岷山山脉,海拔1000余米,山势雄伟、林木繁茂,双涧环抱,形如展翅欲飞的立鹤,是著名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它北依青城山(约30公里),南邻峨眉山(约120公里),西接雾中山(约10公里),足抵川西平原,距成都约70公里。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及明代著名地理学家罗洪先《广舆图》词句“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和《诗经》诗句“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得此名。为古代剑南四大名山之一。据有关史书记载: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于大邑县境鹤鸣山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正式创立。

所以鹤鸣山成为了举世公认的中国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朝圣地,是道教胜地中的魁首,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在张道陵创教之前,鹤鸣山就一直是异人的修炼之地,据说先秦的广成子(马成子)和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东晋华侨撰《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谓周义山“乃登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丹经》、《九鼎神丹图》”)。相传曾有隐士老聃后人李傕隐居于此山,养鹤为伴,弈棋悟道,山下时闻鹤鸣。 

 

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唐末五代的杜光庭、北宋的陈抟(希夷)、明代著名道士张三丰等都在此修道。一些皇帝也曾到鹤鸣山祭祖,如明代嘉庆皇帝御定鹤鸣山为举行全国性祈天永命大醮的五大醮坛之一,明成祖朱棣曾亲手书写御旨交给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让他到鹤鸣山迎请仙道张三丰,后来吴伯理在鹤鸣山的山麓处修建了迎仙阁。唐代唐求、唐末五代杜光庭、宋代文与可、陆游、明代杨升奄及清代诸名流均有题咏于鹤鸣山。景区内古迹、诗文处处可见,人文景观异常丰富;主要的景点有三宫庙、文昌宫、太清宫、解元亭、八卦亭、迎仙阁以及建设中的“道源圣城”等。鹤鸣山道观1985年被成都市政府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被批准为道教开放点。“中国道教文化节”也在鹤鸣山设立了会场。

 

 

 

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blog/2010/6/10/14/18/129d3c81866g213.jpg

 

 

 

黄山白岳甲江南

 

 

   ---安徽黄山齐云山

 

 

 

   齐云山,我国著名的道教仙山之一。位于安徽休宁岩前镇附近。境内有三十六奇峰,七十二怪崖,间以幽洞、曲涧、碧池、青泉,汇成胜境。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

 

   太素宫是该山的主要道观。原名佑圣真武祠,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祠中所奉真武神像相传为百鸟衔泥塑立,灵应昭著。明世宗嘉靖十一年(1532年),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奏令道众赴齐云山为皇帝建醮祈嗣,果获灵验。于是皇帝敕令扩建真武祠,改名为玄天太素宫。据明代旅行家徐霞客记载,“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也。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即齐云岩,前临香炉峰。”该宫周围形成一条街道,即月华街。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月华街现有古道房8座,还有许多徽派民居,它们与宫观、院房组成一个密集建筑群。

 

   真仙洞府,景区的精华地段。有入仙洞、罗汉洞、老君洞、文昌洞、珠帘洞、玉虔宫等。洞均凿于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崖顶无论晴雨,总有泉珠散落,形成薄薄水帘,世人称“珍珠帘”,十分好看。这些洞仙均有神像,供奉香火,洞旁数百方古代碑碣、摩崖石刻依次排列,形成碑道长廊。洞前为碧莲池塘,池水清碧,隔池可见对面的香炉峰。峰顶有一凉亭,人入亭中,大有凌空欲飞之感。

 

    松月亭,位于齐云山的白岳峰北登山道中。为齐云山旧时“九里十三亭”中的第八平,1986年9月重建。亭为四角双层苏派园林建筑,水泥仿古结构。亭高约7米,占地面积22平方米。油漆彩饰,绘有“嫦娥奔月”、“齐云山水”顶画和壁画,古朴清雅。门额书“松月亭”3字。亭东门有楹联曰:“齐云可揽天边月,白岳常生壑畔松”亭西门楹联为:“松间明月烛青天;身外浮云润紫霄。”立亭中东北望,登封石桥跨越横江两岸,气势雄伟。 玉虚宫玉虚宫位于长生楼西不远处,此宫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宫内便是石洞。洞内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关神仙的传说。如今,玉虚宫是善男信女烧香求神、祈祷福寿的圣洁之地。 

 

    齐云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主要分布在罗汉洞、紫霄岩和石桥岩一带。目前留存下来并已查明的有462处,其中碑刻206处,摩岩石刻256处。它们凿在石崖,嵌于洞穴,遍布全山。齐云山石刻与碑刻现现存最早的是北宋的作品,如宋熙宁九年的“石桥岩记”。整个宋代的作品有15处,其余绝大多数是明清两代的,占碑刻与石刻总数的90%以上。这一现象说明,随着齐云山的开发和宗教、旅游活动的开展,明清时期齐云山道教活动的规模发展到巅峰。从雕刻技术与书体风格看,齐云山碑刻与石刻均为阴刻,既有擘窠巨字,也有工细小楷;少者一二字,多者千余文。如寿字岩上所刻“寿”,系民国卅一年程敦裕重刻,仅一楷书“寿”字,字径却达2.3米;又如明正德年间由著名画家唐寅撰文,汪肇篆额,戴炼书丹的楷书《紫霄岩玄帝碑铭》,碑长7.6米,宽1.4米,文字长达千字以上。这些碑刻与石刻的书体不一,俨然是一座书法宝库,蔚为大观。真、草、隶、篆、行等;或秀美柔婉,或雄浑豪放,或庄严拘谨,或潇洒流利,或气势夺人,流派纷呈,风格各异,再现了历代游人不同学识、教养、游历、宦迹的风貌。如丹岩绝壁上常见的“天开神秀”、“亘古奇观”等名人题咏,气势宏伟,笔力遒劲,使人望而生敬慕之意。而上面提到唐寅所撰文的碑刻,则以工整小楷见长,笔笔致力,一丝不苟,反映出书丹者的书法功底和镌刻者的刻工精湛。

 

 

 

http://hctrip.com/UpFiles2009/tour/2010913113350335.jpg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  

 

 

      --- 山东青岛崂山

 

 

 

   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青岛崂山,位于黄海之滨,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齐记》中亦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昔日秦皇汉武帝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人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崂山,1982年被国务院首批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并被林业部确定为国家森林公园。现为国家4A旅游景区进崂山可分为中、南、东三线,其景色各异。

 

   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明代志书曾载“吴王夫差尝登崂山得灵宝度人经”。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

  教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汉书》载武帝在崂山“祠神人于交门宫”时“不其有太乙仙洞九,此其一也”。

  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

  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

  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

   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主要流派为方仙道;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属太平道;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分属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初统属华盖派,金元以后则承袭全真各派。

   道观  崂山之道教鼎盛于元、明两代,至清代仍久盛不衰,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称。这些宫观洞庵散落在崂山的峰谷崖壑间,香火鼎盛,从者云集,使崂山成为盛极一时的道教名山。

  青岛解放初期,崂山尚存14宫、9观、17庵、16庙、3洞共59处道观,共有道士200余人。其中规模较大者有太清宫、上清宫、玉清宫、聚仙宫、华楼宫、神清宫、通真宫、大崂观、太和观、明道观、凝真观、百福庵、卧云庵、蔚竹庵、修真庵、明霞洞、白云洞、太平宫和关帝庙等。

  至1959年,崂山道观中保存比较完好的有7处,一般完好的有8处,部分破漏的有8处,破漏不堪的有7处,部分倒塌的2处,完全倒塌的3处,拆除的3处。共有道士86人,道姑3人。其中,太清宫15人、上清宫3人、太平宫7人、天后宫4人、圣清宫1人、玉清宫1人、神清宫3人、华楼宫3人、童真宫3人、明道观1人、迎真观4人、沧海观1人、太和观1人、大崂观1人、清溪庵3人、朝阳庵1人、荒草庵1人、常在庵3人(道姑1人)、寿阳庵2人、紫府庵1人、百福庵4人、蔚竹庵2人、关帝庙3人、龙王庙1人、白云洞13人(道姑1人)、明霞洞6人、竹子庵1人(道姑)。另外,还有寄居崂山的道士11人,其中太清宫1人、天后宫1人、聚仙宫2人、明道观1人、沧海观1人、白云洞2人、竹子庵1人、百福庵1人、关帝庙1人。

  据史籍、资料和碑碣等记载,崂山各宫观庵名称计有20宫、10观、43庵、10庙、4洞、1殿和1祠共89个。在这89座道观中,建于宋代的有4座,建于元代的有11座,建于明代的有50座,建于清代的有25座。在崂山的道观中,有的是僧道共居的,也有的是僧道轮流居住的,故难以精确统计,这也是崂山道观的一大特点。

  如今,崂山山区内尚存道观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通真宫、华楼宫、蔚竹庵、白云洞、明道观、关帝庙、百福庵、大崂观和太和观。其中,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太平宫皆修葺一新,成为道教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道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乐则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2000多年来,由于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层次人物的参与,使崂山道乐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特色鲜明的风格,从功能和韵律风格上可分课韵、功韵、咒韵、庆韵、祭韵、逸韵六类。

  崂山太清宫自张廉夫初创之后,道士们的早课、晚课的经文就配有一定的韵谱。这种曲谱不仅可以使道众颂经众口一致,而且有清喉抒胸,提高吐纳效果和凝神聚精的作用。唐代宫廷乐师吴筠与诗人李白同游崂山时,将《清平乐》曲传给崂山道士,作为课韵的一部分流传至今。

  自全真道教兴起后,道士们开始重内功修炼,许多内功修炼的经文配上特定的韵律,练功者通过反复诵唱,使自己气出丹田,云萦紫府,百脉流畅,中气充盈,提高丹功修炼的效果。崂山是“北七真”的丛林基地,各派都有自己秘不轻传的功韵。崂山道士中高寿者极多,与其功韵丰富有很大关系。咒韵是特定的咒语配上特定的咒音,通过声波的震荡消除周围环境内的不良干扰,以期达到驱魔镇邪之功,崂山的东夷先民及方仙道就创造了“太乙咒”、“太岁咒”等大量咒韵,充满东夷文化的浓厚气息。延至近代,道乐中的咒韵中仍可体味到部分古代东夷文化的韵味。庆韵,是道教中专门用以重大庆典活动的演奏曲牌,韵律中体现出庄重、隆重、吉祥、欢快和宏伟的气势。崂山道乐中流传的《赞》、《颂》类,“接大驾”、“三清号”都是庆韵的代表作。祭韵,按照拜祭对象的不同呈现不同的韵味,祭天、祭地、祭神则体现虔诚、希望、庄重之风;祭人物则呈现悲壮委婉的韵律。南宋末年宫廷妃子谢丽、谢安,明朝末年宫廷妃子蔺婉玉、养艳姬等先后在崂山出家入道,将宫廷韵律揉入道家乐中,更使祭韵充满悲壮、凄楚。崂山道乐中《祭岳》、《祭孔》、《六问青天》、《宾鸿泪》、《满江红》等都是祭韵中流传较广的曲牌。

  崂山道士中不少文士才子,原来为官后来入道,环境一旦适应了志趣,所创曲牌则抒怀畅思、物我两谐。这类道乐属逸韵,充满高雅、清淡、飘逸之质,其中如《秋山行旅》、《鹊华春山》、《晋济三界》、《归去来辞》等都属此类。

  另外,崂山周边的庙宇中,道士们为适应当地居民的仪典需要,在部分乐章中融合当地民风韵调,作为本地民间红白事及庆典中使用的旋律。久之,民间乐手们亦掌握并广泛应用。这类韵谱称为应风乐,为道家与民间共用,已超出道教音乐的范畴。

   道功道术  中华道文化数千年中积累了丰富的修身养生经验,也存有许多玄之又玄的理论。从最初的方仙道到全真派的“性命双修”,都是围绕人体生命这个主体从事修炼,以求长生。在这个前提下衍生的任何方法都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这些通过努力提高内质的方式都属道功的范围。

  东汉时期,以张陵为代表的道家,根据玄学理论,创出许多符、咒及相关的法录手段。这些手段主要应用于人体之外,所以称为道术,又称法术。唐代以后,许多理学、数学的研究都逐步完善,相继出现命理、相学、风水、六壬、奇门、紫薇等多种玄学门类。在宋代和明代两次编纂的《道藏》中,均已收入。这些学科都不是以养生驻寿为主体在自己身上下功夫的方法,统属道术的范畴。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点击进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fc4080100f8s7.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