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层声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推荐关于幸福的两本书

(2011-04-19 15:41:06)
标签:

财经

声音

关于

书籍

理念

分类: 热门话题

http://img3.cache.netease.com/2008/2010/3/6/20100306102749d7cae.jpg

 

 

 官员懂得幸福    才能带给百姓幸福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推荐两本书:《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

 


越来越多的制度,高调替富人说话;越来越少的官员,低头为穷人做事。



只有懂幸福才能真幸福

近日,汪洋致信省直机关干部和各市党政主要领导,推荐他们阅读两本阐述幸福的书籍:《幸福的方法》和《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那么,这两本有关“幸福”的书籍究竟为何方宝典?

幸福”成为了近年的一大热词,无论是幸福城市的排行,还是以“幸福”命名的书籍,都让人们不禁会问自己一句,今天我幸福了吗?而作为为百姓谋福祉的政府,或许每天也都在问自己,今天我为百姓创造幸福了吗?

 汪洋推荐好书这一举动对广东省的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并不新奇,但这次推荐与“幸福”相关的书籍,汪洋采用了亲笔信的方式,足见重视的程度。他希望通过读书将思考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动力和行动。

在哈佛最受欢迎的课程

幸福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字眼,有着跨越国度界限的本领,无论是身处世界的何处,人们总是在追寻它的路上,即使是哈佛大学也不能免俗。在哈佛大学有一门最受欢迎、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积极心理学,而这门课程的讲授者也就是《幸福的方法》的作者,泰勒·本一沙哈尔博士,自然他也被评为了哈佛最受欢迎的导师

那么为何被人们看做不可言传的幸福在他充满智慧的语言中变得惟妙惟肖?这就得益于书中包含的这几部分内容:幸福是什么?如何实现幸福?有关幸福的冥想,幸福就在当下。科学实证的方法、自主成功的案例都让读者将积极的心理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感到人生更为充实,幸福感自然也就油然而生。

网友 “青山”:原先以为所谓哈佛排名第一的课程有多艰深,读后才发现,其实好的东西从来就是简单的。非常认同作者对于幸福的定义: “快乐+意义”,而一些冥想练习应该也是非常好的一种尝试。毕竟幸福是一种非常 “主观”的个人体验,从个人的心理及精神世界上入手,应该是很好的切入点。

网友 “受益匪浅”:看过很多类似的书,但都觉得空洞。但是这本《幸福的方法》与众不同,其中的反思与练习项目,让我不断反省过去的生活,使我明白了自己好多错误的观念。我想,我之所以不快乐、不幸福,是自己对幸福的错误定义和生活的误区,我很庆幸,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看了这本书。

萨科齐总统审定推出的书

与《幸福的方法》相比,这本名为《对我们生活的误测——为什么GDP增长不等于社会进步》的内容显得有些过于专业,这本书的内容来源于一份法国总统萨科齐公布的一份报告。

在2008年2月,全球金融危机逐渐逼近之时,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请求曾荣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和阿马蒂亚·森与法国著名经济学家让一保罗·菲图西一起组建了一个名为“经济表现与社会进步衡量委员会”的国际专家小组,研究全球最广泛采用的经济活动衡量标准——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否真是衡量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可信指标,最终报告于2009年9月在萨科齐总统主持的一场研讨会上公布。本书是这一报告的精华部分,全面分析了GDP作为衡量社会幸福程度的标准的局限性,介绍了一系列大胆的新概念,从可持续的经济福利量到储蓄和财富的评估以及“绿色GDP”,为综合衡量国家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建议

法国的这一报告也为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提供了思考GDP对幸福程度的衡量是否科学的空间,利用好这块他山之石,足以攻玉。

网友 “阳光下的影子”:这本书的专业性很强,但并不影响对他的阅读,抛却专业性的数字,能看到对于我们今天幸福影响颇深的一些因素,思想上感到豁然开朗。

 


【相关链接】干部陶醉经济“牛市”,群众埋怨幸福“熊市”
 
 
 
 汪洋:权力屡屡对权利侵害,民众谈何幸福感
 
 
 

    据《广州日报》1月9日报道,1月8日上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以“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为主题作了省委全会总结讲话。他指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有少数干部把经济增长当成唯一目的,重物轻人,甚至为了短期经济增长不惜损害群众利益,干部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的“牛市”中陶醉,群众在满意度和幸福指数的“熊市”中埋怨。

   干部陶醉经济“牛市”,群众埋怨幸福“熊市”,这个一针见血的鲜明对比,道出了一个令人无奈的现实——经济本应为了促进幸福而发展,可在某些经济发展不能给民众带来幸福,甚至还要反过来破坏民众幸福的时候,一些官员却依然陶醉其中,这是个问题

   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是事实。但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种种让人添堵乃至一些群体权益严重受损的现象,这也不容否认。就像牺牲环境换取GDP,已使很多地方水土污染、疾病肆虐,此处血铅超标,彼处癌症高发,这方面的代价在各地非常普遍。又如近年强制拆迁频频引发恶性事件,不少人流离失所、维权无门,这里自焚跳楼,那里拳打棒施。

    环境恶化和强拆悲剧,乃至更多的此类不惜代价追逐GDP的行为,其对普通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影响,不仅仅在于直接的杀伤力,而更在于其折射出来的“GDP崇拜”之下的理念扭曲——越来越多的制度,高调替富人说话;越来越少的官员,低头为穷人做事。穷人手中的有限财富以及本应获得的财富,正源源不断转入体制受益群体之中。这样的制度和官员愈多,民众就愈发难以满意,幸福指数也就愈低。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批评某些官员“重物轻人”,其实“重物轻人”的实质是“重己轻人”。他们随意就把刚建好尚未入住的保障房拆掉,他们随意就拍板不切实际的建设项目,他们随意就将城市规划推倒重来只因好大喜功……他们何曾“重”过什么“物”?追逐的是自己的所谓政绩,投的是自己的上级所好罢了。他们视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为浮云,轻易抛开了民众,老百姓却又权利不彰、无可奈何,一方“牛市”和一方“熊市”的错位现实,就此铸成

    中国的GDP已是世界老二,硬实力正在变硬是公认的,然而我们依然不得不说中国的软实力实在太软。软在哪里?软在制度依然没有驱除官员的不当政绩观,软在制度仍然不能促成权力拥有者秉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软在制度还是难以防范、制止赤裸裸发生在自己同胞之间的权力对权利的侵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