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谱研究】崔氏迁徙分布

(2011-03-02 21:55:01)
标签:

崔氏

广东

北魏

博陵

崔成章

分类: 崔氏踪迹

崔氏迁徙分布

 

 

 http://expert.sgst.cn/upload/attach/attach20110127022553ayoyke69h2.jpg

  

 

  崔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五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一百二十一位,人口约516.9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32%左右,多以清河、博陵、萦阳、阳丘、辽东为郡望。

 

   小资料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11月1日零时)崔姓人口336万,占0.28%;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列第74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8%。崔氏宗亲,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六省,北方聚居比较集中,人口约占全国汉族崔氏人口的60%。

 

  崔氏族人发源于山东境内,肇祖姜季子,按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乃商周时姜太公(名尚,字子牙)之孙,齐丁公(姜伋)之子。效周仲雍,让齐位,隐朝阳,居崔城(济南东朝阳县崔氏城,就是今山东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而因以为姓。厥后桂子,充园为公为卿为士为农,或宦游,或迁移,不乏其人矣。季子后人一直仕齐国卿大夫。

 

  秦、汉时期,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今陕西咸阳)大夫,封东莱侯。长子崔伯基为西汉东莱侯,居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一说今山东武城),后分衍出鄢陵(今河南鄢陵)、南祖、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青州房等支派。次子崔仲牟,居博陵安平(今河北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崔氏一族可谓门庭显赫,人丁兴旺,故有“清河”、“博陵”两大郡望。

 

  崔城发源的崔氏族人主要分为两大支派:

 

  一支往山东省青河武帝县,后有崔琰为汉献帝(公元190~220年)平匈奴,崔宏为北魏帝谋亮,为北魏帝相光、俊、丽、詹四人。继出而文学盖世。至唐玄宗时期(公元712~742年),崔琳为相,其弟崔圭、崔瑶均官居一品,号曰“三戟”。沿至崔颁,唐宣宗(公元847~858年)钦保一门孝友,人称“崔氏六榜”。

 

  另一支即战国末期的崔广(字少通),是四晧之中的佼佼者,为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6~194年)素所敬畏。因避秦暴,自山东崔城迁于直隶省涿郡安平之博陵(今河北涿州)。汉平帝时(公元1~5年)崔篆为大尹,其兄为大司马,其母师氏通经博学,封为“义成夫人”。在王莽将要篡位时,崔篆等辞官回家,注《周易》四篇。其子崔骃、孙崔瑗、曾孙崔子真均怀经济才学,立攻于当时。延至北魏(公元220~280年),崔浩为司徒,其孙崔挺为北魏刺史,曾孙崔楷为北魏殷州刺史。其后崔元暐在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封为“博陵王”。至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其后崔世明迁粤省广州,子崔与之累官四川,安抚制置,使后封“南海郡公”,遂移子于江南,晚年又移子于闽省,住汀洲府宁化县石壁村葛藤垇。其玄孙崔唐臣为宋末隐士,唐臣之孙崔彧(或)为元世主(公元1260~1295年)刑部尚书,加平、章,事四世。至元顺帝十二年(公元1334年)崔世宗诞生,又经承祖、德义、旺元、成章四世,至崔成章(崔万章、崔百章、崔成章)弟兄三人。三人中,唯崔成章欲迁广东,故于明正统三年(公元1439年)立合同族譜三册,各执一册,兄弟分袂,崔成章父子四人移居广东。到广东后,崔绅兄弟三人又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立合同族谱各分三地:长子崔绅随母郭氏同住城铅江,次子崔缙住居惠州府龙川县鳖坑村(碧坑村),三子崔继同父崔成章居本县班唐,后迁义都潭头立业。

 

  福建崔氏族人以崔世宗为始祖。五世崔成章父子自福建宁化四人移居广东。到广东后,崔绅兄弟三人又于明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立合同族谱各分三地:长子崔绅随母郭氏同住广州(铅江),次子崔缙居惠州府龙川县鳖坑村(碧坑村),三子崔继随父崔成章居班塘,后迁龙川县义都潭头立业。崔缙之子、七世崔富、八世崔华忠、九世崔琳、十世崔孟正、十一世崔庆、十二世崔元举、十三世崔时信、十四世崔盛、十五世崔斯显、十六世崔奕荣等均居广东循州。

 

   至十五世斯卓公有三男,长男奕孟、次男奕仲自广东率先入川,落业绵竹马家巷,父母从广东迁葬时,三男奕季随兄来蜀居绵竹西乡。其后裔生活在绵州(今德阳、绵阳)一带。

 

   至第十七世崔子裕(公元1684年9月21日生于广东龙川县,公元1785年殁于四川威远大屋基)于清康熙戊戌年(公元1718年)年入川崔子裕入川,始耕耘于资中城西河子江,后又经商于资西铁佛场,不几年家道顺适,虽非巨富,亦号小康,遂偕同族与曾姓三人,合伙买资西周家碥田地开创基业。而四子崔成康诞生,崔子裕复回广东运其父崔奕荣之骸暨母与长子,均至于蜀,于是崔昆弟兄共聚一堂,以成父志,不数年而买威邑大屋基,且相继而买者不可胜数,自此家声丕振,田连千陌……至今已近三百年,子孙十代有四,仅资威一带现有人口万余,迁徙他乡者不计其数。

 

  东汉末年,军阀争战,平州刺史崔毖率族人避居朝鲜,后发展为朝鲜大户。

 

  魏晋南北朝时,崔氏族人依旧以门第高贵、族大人众而著。史载,西晋时期,崔氏族人位居北方士族之首,遂被列一等大姓“崔卢王谢”之首。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有:“崔殷(崔伯基八世孙)有七子,长子崔双为东祖,次子崔邯为西祖,三子崔寓为南祖,亦号中祖。崔寓四世孙崔林,魏司空、安阳孝侯,曾孙崔悦,前赵司徒、左长安、关内侯,生有三子:崔浑、崔潜、崔湛。崔湛之孙崔蔚,北魏郢州刺史,居荥阳(今河南荥阳),号称郑州崔氏

 

  唐朝时期,崔氏族人官仕宰相者多达二十七人,由此可见唐朝时期崔氏族人地位显赫之一斑。此期,崔氏族人繁衍之地以北方为主,山东、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甘肃遍布崔氏。

 

  宋、元时期,大批的崔氏族人南迁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明朝初年,有山西大槐树崔氏移民于人迹稀疏之地。明清之际又有大批崔氏族人迁往辽东一带,多与朝鲜族杂居。

 

  清朝末期又有崔氏族人入居东南亚国家者。

 

  总之,唐朝以后,崔氏族人虽陆续有迁徙之举,但仍不失为北方的大姓氏群体,一直以胶东半岛为繁衍核心。

 

  今崔氏族人在全国各省区均有分布,尤以山东、河南、黑龙江、辽宁、江苏等省多此姓,这五省崔氏约占全国崔氏人口的55%以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