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谱收藏和姓氏研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宗族为血缘的群体。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不同血缘的姓氏宗族的繁衍生息、播迁融合、兴衰更替的总汇。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宗谱、世谱、谱牒等,正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中记载家族或宗族家世渊源、传承世系和宗族事迹的典章文献,亦即家族或宗族的史书。“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是人类文明进化的轨迹,社会发展的缩影,历来被视为与正史、方志互为表里的历史典籍,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重要凭据。
家谱的主要内容,是记载某姓某族世系和重要人物的事迹,一般包括序文、凡例、祖图,祠堂、祖茔、辈分、族规、家训、世系图等方面,内容相当丰富,被称为中国古代家族的百科全书或家族文化的资料库。
由于家谱具有“尊祖、敬宗、收族”的三大功用,历史上各姓各族对修谱都极为重视,每隔30年都要重修、续修一次。
为了防止同姓或异姓攀龙附凤、冒认祖先,各姓各族对家谱的保管也极端重视,有”黄金犹可借,家谱不可借”的古训,使家谱成为秘不示人的传家之宝。尽管如此,家谱作为一种珍贵的历史文献,还是被许多有心人收藏起来。就馆藏而言,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上海图书馆、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收藏最为集中。
河北大学图书馆的家谱类图书,是该馆馆藏古籍文献的一大特色。馆藏家谱835种,173姓,多为明、清、民初刊本和木活字本,其中珍本30余种,最早刊本为元至元三年(1377)汪云龙纂修的《新安汪氏族谱》。该馆古籍家谱类藏书,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刊式上,都堪称“华冀文采第一家”。泰州《虎墩崔氏族谱》崔三锡撰修,明万历40年(1612年)刻本4册,就藏于河北大学图书馆(
河北省保定市五四东路180号)。邮政编码:071002
,该馆联系电话:(0312)5079425。此外,民间的收藏数量也相当巨大。
许多社会学研究学者在其关于封建时代基层社会宗族制度的论文或著作中,大量引用图书馆馆藏家谱、或私人收藏家谱的有关资料,为其论题加以佐证。这就为我们现在寻找各个历史时代、各个姓氏家谱提供了不少线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