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今天祭灶神


标签:
灶王爷腊月二十三水上人家坤宁宫关东糖文化 |
分类: 往事漫忆 |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神爷
祭灶的礼仪又有点荒谬:人们似乎总是想糊弄这一位灶神老爷,宋代祭灶时用酒糟涂抹灶门,企图把他老人家灌醉。后来人们觉得糖更有效,“吃人家的嘴短”,何况吃的是又甜又黏的糖,灶神见玉帝时,嘴巴被黏住,说不出坏话,要说,也是甜甜蜜蜜的好话啦。明代北方地区用小糖饼,清代和近代用得最多的是被称为“关东糖”的糖瓜。由东北贩入关内的麦芽糖,加热后反复拉出长条,然后快刀截成一个个圆鼓鼓的糖块,形如甜瓜。祭灶的糖瓜最后当然是由家里的小孩子享用了。
清朝的皇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有了官府、民间在不同时间过小年的区别。
|
【相关链接】春节民俗
门楣上的祥瑞——桃符?春联

桃符的身影,至少在东汉已经闪现。据东汉传说,有兄弟二人,住在大桃树下,最擅长捉鬼。有倒霉的鬼误入其家,被这哥俩拿芦苇索绑起来喂他们的宠物老虎。这兄弟二人如此神通广大,他们的名字神荼和郁垒遂具有镇鬼的力量。再加上桃木在古人心目中也是辟邪的神物,于是人们便在桃木板上写上他们的名字,或是画上二人的画像,悬于门首两侧,以求保佑家宅的安宁。有时桃符上写的是各种吉利字眼,为的是祈求新年的福气。风吹雨打,桃符上的名字或画像不免褪色,于是每年要在元旦那天更换成新的。
到了五代时,在文学气氛极浓的西蜀宫廷里,那位颇有文才的君主孟昶一时兴起,在宫中的桃符上挥笔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通常认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就此诞生。
后来,木质的桃符,渐渐为便于印刷书写的纸质春联和门神所取代。但“桃符”这个名词并未消失,《红楼梦》里写贾府年事,到了腊月二十九,“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是又有门神和联对(春联),又有桃符。这里的桃符,指的是挂在柱子上的“抱柱”,是木质或竹质的对联。为防风雨侵蚀,抱柱要先用桐油油过,所以每年年底收拾房子的时候,要重新用桐油把抱柱油一遍,才显得光亮好看。
正月初四“接灶神”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恭送灶王爷回天庭汇报工作,如今是到了该把他老人家请回来的日子了。
迎灶神
![]() |
迎灶神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钟左右。过去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金纸、放鞭炮以示恭迎。据说腊月二十四日到大年初四这段期间,天界改派其它天神到下界巡逻,监视一切事物然后上奏天神。在北方还有个传说:初四灶王爷要查户口,因此也不宜离家,因此许多地方亦有初四忌门的习俗。但是侄子可以去看姑姑,“姑舅亲,辈辈亲,打断骨头连着筋,不分彼此一家人”。姑奶奶在家有地位,是北方民俗特色。
接五路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来演变成接五路财神。旧时商家春节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请五路财神,初五开市,以图吉利。
![]() |
初四日下午三点,接五路仪式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直到晚上九、十点钟结束。先是摆案桌,一般用两张八仙桌拼起来即可。头桌是果品如广橘、甘蔗,寓意财路广阔,生活甜蜜;二桌是糕点,寓意高升、常青;三桌为正席,供全猪、全鸡、全鱼,并元宝汤等。半桌是饭、面、菜,一碗路头饭中插一根大葱,葱管内插一株千年红,寓意兴冲冲、年年红。第三桌上的酒菜须等接上五路财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
接五路须主人带上香烛分别到东、西、南、北、中五个方向的财神堂去请接,每接来一路财神,就在门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计依次向财神礼拜,拜后将原供桌上的马幛火化,表示恭送财神。仪式才算是结束了。
羊日:
![]() |
正月初四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羊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曰:“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阳)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