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编纂
1、家谱的编纂原则:
(1)在接续老谱的基础上,增加和更新内容;
(2)在没有老谱的情况下,按照家谱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全新编纂。
2、家谱的内容和体系
(1)谱名:
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序跋):
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 家谱宣言:
阐述对家谱的理解。
(4)目录
(5)编委:
记录修谱的倡导人、主修人,提供资料的人等编委会人员名录,以凸显他们对家族贡献的历史功德。
(6)凡例:
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7)谱论:
谱论又称谱学论略、谱说,专门收录古代经典中有关家谱的论述及先贤有关谱论、谱说、谱议的篇章语录,主要是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阐释。其中以欧阳修、苏洵等谱学名家和朱熹、程颐、曾巩、张载等理学名家的语录最为常见。也收录对现代家谱的策划、编纂思想的理解。
(8)脉源:
姓氏源流、郡望堂号、历史名人等。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9)字辈、排行、行第:
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0)人生得失、感悟、心路历程和励志感言等:
为后世子孙留下宝贵的人生发展参考
(11)世系纪、世传:
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2)世家纪、传记:
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的主要人生经历和事迹。包括其分支家庭的各种存在状况等。
(13)照片:
通过刊载家族中人物人生成长历程的照片,包括亲戚、朋友合影等,可以清晰、直观的了解到人物的音容相貌和时代历史感。
(14)经济:
记录家族成员中各家庭分支在各个社会阶段的财产经济情况。
(15)艺文著述:
收录各时代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绘画等文学艺术作品。
(16)收藏:
家族中流传下来的各种收藏品。包括捐献藏品的去向等。
(17)典制(礼仪):
包括冠礼、笄礼、婚礼、寿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
(18)后序(归宗):
家谱编纂完成后的感言。
以下(19)-(26)项为接续老谱内容,若没有老谱即去掉此部分内容。
(19)恩荣录:
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20)仕宦录:
又称宦绩考、缙绅录等,内容是记载历代家族成员官宦名人的事迹,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主要侧重于传主的功勋业绩和学术见解等方面,与传记不尽相同。有的家谱还列有科第表,专门记载有功名的家族成员。
(21)像赞:
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22)族规、家训、家法:
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23)祠堂:
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24)族产:
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25)契约:
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26)坟墓:
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27)留言录:
家族主要成员观看家谱后的读后感言,以及提出的不足和赞美等。
(28)领谱字号:
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29)附件:
包括乡情录、家信、日记、随心录、活动、祭文、影音资料、书籍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