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筆記】母里师范校名考及其它

(2010-11-19 17:26:14)
标签:

东台

地方自治

师范教育

张謇全集

教育

分类: 往事漫忆

母里师范校名考及其它

 

 

——读张謇先生文稿三篇

 

 

 

【教育筆記】母里师范校名考及其它

 


    张謇母親金氏故居(東臺實小西側)

 

 

母里师范(东台师范的前身)是张謇先生继1902年创办通州师范、1912年创办通州女子师范之后,于1919年在其母亲金氏的故里东台创办的又一所师范学校,是张謇先生“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又一次实践。《张謇全集》中有多篇文稿,谈及母里师范的创办、校名的由来以及经费筹集等方面,为研究我校校史提供了佐证,是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张謇先生借鉴西方的师范教育思想和经验,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准备师资,私人出资相继创办了通州师范、通州女师、母里师范等多所师范。

 

在《对于东台欢迎答辞》(1919)一文中,张謇写道:“向者东邑尝设有师范矣,不数年而停废,恐师资之供,不足以应求,故愚兄弟乃更任设母里师范,为地方诸君效前马之劳。他日推广小学,使一般子弟有受教育之机会,亦惟赖诸君之互助。”

 

张謇指出创办母里师范的目的,旨在填补东台地区师范教育的空白,满足小学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东台县在历史上曾有师范,不知何故“不数年而停废”。但是,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考虑,必须重视平民教育,尤其是要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他日推广小学,使一般子弟有受教育之机会”,小学师资的培养就显得尤为迫切。正如张謇所说,“东台为淮南之一县,县跨范堤而为治”、“地既兴垦,劳来安集。生齿日繁,必为之谋教育以陶冶之”、“谋教育必有任教育者”。而培养师资的摇篮——师范是不可或缺的。

 

母里师范的创办,对于二十世纪初东台地区教育事业,特别是小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也为东台乃至盐城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及社会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世纪之交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如何从实际出发,慎重调整师范布局,决定师范去向,也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教训。

 

母里师范的校名由来,张謇在《为角斜设小学复缪君等函》(1924)中作了说明:“师范本因报母而起,故以母名。”在《对于东台欢迎答辞》(1919)中则指出:“东台系走母里,且为走旧游之地,虽非桑梓,亦须恭敬。”

 

张謇的母亲金氏,系东台人。后出嫁去南通,于清咸丰三年(1853)7月1日(农历五月二十二日)生张謇。在母亲的故里创办师范,以“母里”命名,从中可以看出张謇对母亲及母亲故乡的一往情深,在母亲故里东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创办母里师范之时,又派其三兄张詧担任校长,自己多次亲临学校视察。他为饭堂亲笔题匾《来处砀》,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之义。视察期间,总是细心查看,连厨房和厕所中的不妥之处,都亲手加以整理。在这些细微之处,张謇都注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从母里师范的校名流露出的是张謇对师范教育的一片深情。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师范教育工作者要学习张謇的这种精神,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为这一份事业尽心尽职,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

 

对母里师范的办学经费,张謇从创办之初的投入到办学过程的拨款,主要来源于他的实业收入。在《为角斜设小学复缪君等函》中说,母里师范的创办经费,“全出愚兄弟私资,丝毫不敢旁借他处。”出资办学,是张謇热心公共事业的善举。母里师范办学十年,他用实业中的不小比例的利润作为办学经费。他还提倡“定筹学费法”,通过多种途径,集资办学。他强调学校要“开他日取用不竭之源”,除依靠筹集资金外,必须有自己的资金来源基地。要求学校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以保证经费的提供,改善办学条件。

 

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张謇千方百计予以资助。在《复江启锟函》(1920.6)中要求在“阜宁学务罚款”一项中,“捐款南通师范及东台母里师范各一千元。由阜宁送学生到校肄业,免缴学膳费等。”并且具体安排“两校主任会议办理”,测算“一学生所费岁计百元”,“五年毕业,可受学生四名”、“从下届招考起,每校二名,一次而止”、“或每校一名,即分二次”。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张謇对平民百姓子弟的关爱。

 

 

附:张謇文稿三篇

 

 

  对于东台欢迎答辞

 

  民国八年(1919)

 

 

走因巡视下河水利,道经贵地,乃荷各界诸君开会欢迎。甚感甚感!东台系走母里,且为走旧游之地,虽非桑梓,亦须恭敬。重以欢迎之雅意,用贡数言以为答。

走抱村落主义有年矣。目睹世事纷纭,以为乡里士夫,苟欲图尺寸以自效者,当以地方自治为务。地方自治条理甚繁,当以实业教育为先。盖犹孔子富而教之之义,使地方无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之人。走施诸南通,近三十年,薄有成效。今日之会,固以地方人士为多数,亦惟以此为诸君相期许而已。

尽垦淮南之地,走所素愿。东台为淮南之一县,县跨范堤而为治。自县以东,地渐伸而海渐远。在昔为盐法所限,即有垦辟,皆属零星,非法所许。人不尽力,地不尽利,是为两失。今已设局放垦,更是借资本家之赞助,期于规划有统系,而成效可卓著,而工商事业亦可资以发展。然而农田之利害,实系乎水利之废兴。甚愿于地方受水之量,泄水之路,加以研究,勿为空言,勿存客气。

地既兴垦,劳来安集。生齿日繁,必为之谋教育以陶冶之。谋教育必有任教育者,倘借材异地,非第方言之捍格,脩脯之增加,且虞人非乡土,更易频繁,难获良果。向者东邑尝设有师范矣,不数年而停废,恐师资之供,不足以应求,故愚兄弟乃更任设母里师范,为地方诸君效前马之劳。他日推广小学,使一般子弟有受教育之机会,亦惟赖诸君之互助。

至若议修文庙及其他公益,凡地方官绅咨询所及,愚弟兄力苟有逮,亦当量效棉薄。顾独为君子,昔人所耻。尤愿诸君于地方自治,顾名思义,而有以谅之焉。

 

 

复江启锟函

 

 

  民国九年(1920.6)

 

 

敬复者:前奉大函,敬悉阜宁学务罚款,捐助南通师范及东台母里师范各一千元。由阜宁送学生到校肄业,免缴学膳费等。当交两校主任会议办理。据复一学生所费岁计百元,以二千元计,五年毕业,可受学生四名。从下届招考起,每校二名,一次而止。或每校一名,即分二次,亦听其便。甄录试仍须视成绩为去留。为贵县计,固不可以有用之金钱,施于不堪造就之学子也。相应函复尊处,即希查照为荷!

 

 

 

为角斜设小学复缪君等函

 

 

                民国十三年(1924)

 

 

奉公函具悉。大赉公司在角斜堤北添设国民学校,系本仆向来实业所到即教育所到之主张。故校地校数,以公司所在地为范围,供现时之需要,与东台县全体教育计划,本不必相联也。师范本因报母而起,故以母名,全出愚兄弟私资,丝毫不敢旁借他处,则亦思想自由事也,亦无与东台全县为统系之必要。将来公司发达,学龄儿童加多,添设高小,亦在意中。惟不可预计时日耳。

 

 

                     (以上文稿选自《张謇全集》第四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