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盐阜人物】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

(2010-11-12 10:43:33)
标签:

徐秀娟

盐城

gb2312

楷体

丹顶鹤

情感

分类: 往事漫忆

【盐阜人物】养鹤姑娘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

 

 

 

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追忆篇) 

 

 

 

 

    苇风拂面,鹤影翩翩,又逢金秋。20年来,每到这个季节,盐城人总会念起一个善良可敬的女孩―

  ―徐秀娟,一个出生于齐齐哈尔的满族养鹤姑娘,追随着丹顶鹤迁徙的身影,从遥远的东北来到盐城,把全部的青春和智慧贡献给了深爱的自然保护事业,直至献出年仅23岁的生命,成为中国为环保牺牲第一人。

  今年9月16日,是徐秀娟在盐牺牲20周年纪念日。本报与齐齐哈尔市鹤城晚报联动采访,推出一组纪念性新闻报道,与读者朋友一同追忆徐秀娟烈士的感人事迹,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希望更多热爱生活的人们,加入到爱护自然、爱护环境、爱护湿地的行列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尽一分心力。

 

 

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追忆篇)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9月6日上午,记者一走近盐城国际珍禽自然保护区的鹤场,一首深情的歌顿时萦绕耳畔: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

 

            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

            为何阵阵风儿为她诉说喔~啊~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走过那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

            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没来过

 

            只有片片白云为她落泪

            只有阵阵风儿为她诉说喔~啊~

            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啊……啊……

 

  这是一首让国人感动了近20年的凄美的歌,一首盐城人家喻户晓的歌。这不是一首简单的歌,旋律里有一件令人无法释怀的故事。记者此行就是来拜祭故事中的女孩――鹤场的创始人徐秀娟,我国第一位为环保牺牲的烈士。

  20年前,这位善良美丽的满族女孩,为寻找飞失的白天鹅,滑落到了就在鹤场对面的复堆河里的深水里,23岁的青春旋律嘎然而止。秀娟年迈的父母,我国最早的鹤类保护工作者,将女儿永远留在了她为之呕心沥血的保护区。

  6日上午9时许,在鹤场负责人吕士成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走下海堤公路,跨过一道由边防武警守护的铁门,眼前出现一片无边无际的海草芦苇,海风吹拂,水波涟涟,湛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透明得看不见一丝尘埃。这片湿地就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出的“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徐秀娟烈士就长眠在这里。

  秀娟的墓冢在湿地中间一处高岗上,原来是一座水草环绕的小岛,几年前建起了一座窄窄长长的水泥板“立交桥”。小桥的末端,一片松柏掩映下,一座简朴的圆形墓冢赫然在目。

  墓碑一侧,还有一块矮碑,镌刻中时任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的曲格平先生的题词:“无私奉献”。与烈士共事一年多的吕士成对记者说,这4个字恰如其分地总结了徐秀娟的高尚品质。

  记者将12朵圣洁的百合花轻轻摆放在墓前。百合花象征着心灵的高洁,寄托了盐城晚报全体同仁的深深敬仰。

  此际,墓前还有两束素洁花在随风轻动。徐士成说,那是一天前,齐齐哈尔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铁静,带着扎龙保护区、市文联的同志来盐城做交流,特地赶到这里看望家乡的好女儿。20年来,齐齐哈尔人民从来不曾忘记秀娟,在她牺牲20年纪念日来临之际,先后举行8项纪念活动,学习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追忆篇)

 

 

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

 

 

你,从北国飞来

出生驯鹤世家

几颗鹤卵,包孕扎根信念

雏鹤孵出来了

你心田萌生爱的翠绿

……

 

              ――摘自张咏晨的诗《鹤之魂》

 

 

  9月的盐城湿地,是绿色的世界,也是天然的氧吧,一只只可爱的池鹭、大杓鹬和无数不知名的鸟儿在嘻戏、觅食。在墓圆正南方的鹤场里,3只体态优美的丹顶鹤在驯养员柏中贵奇妙的哨音中翩翩起舞,轻脆的鸣叫声回荡在这片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湿地上空,令游人们如痴如醉。

  这个季节并不适合野生丹顶鹤迁盐,保护区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陈浩告诉记者,自从20年前,徐秀娟在盐攻克了越冬地丹顶鹤人工繁殖的难题后,盐城湿地已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不迁徙种群,总数已有80多只。

  吕士成见证了这一变化。1986年5月,建成两年的保护区正在开展科研事业,急需专业人才。听说扎龙有个养鹤姑娘,实践经验丰富,又去东北林大进修,学了10多门专业知识。这些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于是派人不远千里找上门来,恳请徐秀娟南下指导工作。

  此时的秀娟已小有名气。她出生于养鹤世家,从小和丹顶鹤相伴,17岁开始养鹤,与鹤结下不解之缘。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她献血4次,自费到东北林大进修。参与拍摄了《丹顶鹤的一家》、《飞来的仙鹤》等科教影片。听说盐城保护区需要人,她毫不犹豫地挥别贫穷但温暖的家乡。

  为欢迎秀娟姑娘,吕士成一直赶到她的家中迎接。动身之际,就是工作启动之时,22岁的她揣上哈拉海军马场赠送的3枚鹤蛋,南下2500多公里外的陌生海滩。这3枚鹤蛋,后来成功孵化,成为盐城保护区第一批人工繁殖的丹顶鹤。从此,世界上丹顶鹤不迁徙种群除日本之外,又多了一处。

  1987年9月24日,在第6169期的《盐阜大众报》上,当时的记者、市政府原副秘书长、现任阜宁县县长顾云岭用一段简短的文字,记录了秀娟在盐一年零四个月的工作:

 

  “当年5月,徐秀娟从齐齐哈尔捧来三只鹤卵,在离保护区4公里的荒滩上,创建了我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与向她学习养鹤技术的陈兰姑娘一起,住在一座解放初期空军靶场观察哨里,她克服气候上、生活习惯上的许多困难,成功地孵化出雏。她爱鹤如命,整天为鹤避暑、降温、避蚊而忙碌,为鹤场的发展而操劳。

  在徐秀娟和其他同志的努力下,越冬丹顶鹤的孵化、饲养、驯养取得了成功。”

 

  1987年9月16日晚,两只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赠送的白天鹅在洗澡时飞散,奔忙寻找了一天的秀娟想游过复堆河寻找,因过度疲劳、饥饿,不幸滑进深水区,再也没有醒来。

  今年9月6日中午,记者来到复堆河边,此地早已换了景象。海堤公路贯穿南北,河上建成起了一座铁索木板桥,夹岸是密密的芦苇,清清的河水无声地流淌着,不时有水鸟掠水飞过,近乎原始的生态得到了非常好的保护。

  在河边开设海洋馆的韩志清老人指着河面,“那就是徐秀娟被发现的地方。这么多年来,这里的人们从来没有忘记过她。”

 

 

有一份情愫,永远萦怀

 

 “春春盎盎,

不足以比其心灵美;

秋秋皎皎,

不足以表其品格高。”

 

            ――宋健,时任国务委员,国务院环保委主任

 

 

  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追忆篇)

 

             秀娟就牺牲在这条河里

  

  徐秀娟一手创办的鹤场,现在已成为国内丹顶鹤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盐城的品牌景点,天南海北的游客追寻着《一个真实的故事》纷至沓来。

  问起徐秀娟的事,深圳旅客陈敏道:“怎么会不知道?她牺牲快20年了吧?只要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都会对丹顶鹤、对徐秀娟有一种特别的情愫。”她指着几只与游人嘻戏的的仙鹤,“看,它们一点也不怕人,我们和自然界的动物就应该和谐相处,这不正是徐秀娟的愿望吗?!”

  射阳农行的蔡正清经常来保护区,好几次见到徐秀娟。他回忆:“有一次,秀娟出来喂鹤,那是一只还很小的鹤,鹅黄色的毛,但是很精神,非常听她的话。”

 

 

徐秀娟:20年不泯的记忆(追忆篇)

 

 

 

  市政府原副秘书长、阜宁县县长、时任盐阜大众报记者顾云岭,是徐秀娟烈士事迹报道第一人。1987年9月24日,他以一篇《驯鹤姑娘徐秀娟光荣殉职》的新闻,披露了徐秀娟鲜为人知的工作经历。忆起往事,顾云岭不胜感慨:

 

 

  “前些日子在接待齐齐哈尔党政代表团时,我想到今年是秀娟牺牲20周年,准备写一点东西纪念,但因政务缠身,一直抽不出时间来。

  我看过她的日记,去过她工作和生活的地方。滩涂上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住着人称碉堡的部队废弃哨所,做出了出色的成绩,非常令人敬佩。80年代商品经济方兴未艾,一些年轻人对前途产生了迷茫,不知道‘路在何方’。徐秀娟以对自然保护事业的无比热爱和脚踏实地的工作,给了社会一个响亮的回答。

  回望烈士牺牲的20年,我们会发现徐秀娟的在盐城乃至中国环保事业上留下越来越清晰的印记,她对自然保护有着崇高的追求,为此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20年来,她的牺牲,最大的社会价值在于唤醒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激发了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对环保的关注度。”

 

 

  多年来,保护区的同仁一直将徐秀娟视为学习的榜样。现任鹤场负责人的吕士城说:“徐秀娟留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她学习刻苦、工作勤奋、生活朴素。”他告诉记者,养鹤是非常辛苦的事,每天要担水、喂鹤、放鹤、清扫鹤舍、诊治护理病鹤,她样样干得出色,她单独饲养的幼鹤成活率100%。

  多年之后,蔡正清从小学课本上看到徐秀娟散文《灰椋鸟》,不禁对她刮目相看,“真想不到,这个看上去有点土的东北姑娘文笔这样好!”

 

  一位教师在教授《灰椋鸟》时,写下这样的文字:

 

  “什么话也不用说了,孩子们的泪水已经告诉我,他们听懂了,读懂了,他们知道了什么叫爱,什么叫真,那晶莹透澈的泪珠啊,伴随着音乐一起飞向遥远的天国,飞到徐秀娟的身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