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mokat.cn/upphoto/2009102123545829531.jpg
歙砚(shè yàn)
http://img.bimg.126.net/photo/TZbOGs9rmugG_WLuYoDbJg==/1726286032166857542.jpg
文房四宝,砚为其一。
从唐代起,中国端砚、歙砚、洮河砚和澄泥砚并称“四大名砚”。歙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在中国砚史上与端砚齐名。歙砚(shè yàn),产于古歙州(今江西婺源、安徽省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其中以婺源的龙尾砚为优。尤以龙尾山西麓溪头乡产的歙石砚石料为精绝。龙尾山高二百仞周三十里,幽谷谋潭,草木葱贫,溪流湍湍,怪石兀立,素有“砚山”之誉。从《婺源县志》上看,产石之佳者,不尽在龙尾山,尚有驴济,洗泥坑、洞灵岩等处。统称歙石,或婺源石。在名目繁多的歙砚之中,罗纹砚最易发墨,最宜笔锋。
http://www.dingque.com/images/200902/1234031848612290576.jpg
歙砚始于唐开元年间。据五代陶谷《情异录》记载,唐开元二年,玄宗赐给宰相张文蔚、杨沙等人的“龙鳞月砚”,就是歙州产的一种较为名贵的金星砚。可见,歙砚的传世至少有一千二百余年了。直到宋朝景年间,校理钱芝到歙县任职,遣人找到了被淹没的砚坑,便采取措施,疏浚溪流,石乃复出,制砚业重又兴起。以后嘉右年间,再次征民工开掘。于是,歙砚生产又一次呈现繁荣景象,精品不断问世,并涌现出以周全为代表的一批雕砚高手。在此期间,一些论述领砚的专著,如《歙州砚谱》、《歙砚说》、《歙石辨》也相继刊印。如今,在安徽省博物馆内,尚保存着一批解放后出土的宋代歙砚,其石质坚润细密,雕琢古朴雅洁,了无繁缛之饰,看后令人爽心悦目。
http://f3.images22.51img1.com/6000/symdccc88/366efe51c2a8964f9d2b3d97be2d3160.jpg
歙砚名称的由来,是由于唐代开元间歙砚已成为贡品,名闻于世,因产于歙州故名歙砚,当时婺源归歙州管辖,宋代徽宗年间改歙州为徽州,歙砚出名在徽州之前,故有徽墨之称没有徽砚之名。歙砚石质坚韧、润密,纹理美丽,敲击时有清越金属声,贮水不耗,历寒不冰,呵气可研,发墨如油,不伤毫,雕刻精细,浑朴大方。歙砚雕刻经过历代砚雕名家的辛勤耕耘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来涌现出许多名家高手,并形成了多种流派。雕刻技法和设计继承传统之精华,又弃其俗气、匠气,使这项传统工艺更具收藏价值。在国事交往中,歙砚多次被选作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目前,歙砚砚石原料奇缺,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急需加大保护力度。
http://www.dingque.com/images/200812/1229332827305472284.jpg
歙石的地质年代后属震旦纪,距今十亿年,是一种泥质粘板岩,广东端石的地质年代为泥盆纪,距今四亿年,是一种泥质变质疑灰岩。歙石的平均硬度,为四度左右,比端石高零点五度。由于歙石坚润,故有“多年宿墨,一濯即莹”的优点,为端石所不及。歙石石质优良,莹润细密,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嫩而坚,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扣之有声,抚之若肤,磨之如锋,宜于发墨,长久使用,砚上残墨陈垢,入水一濯即莹洁,焕然如新。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历史上,赞美歙砚的诗文甚多。如北宋书法四大家苏武、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都对歙砚作过极高的评价。苏轼有首诗云:“罗细无效角浪平,米丸犀壁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同见诗人对歙砚迷恋的程度了。曾任端明殿学士的书法家蔡襄,偶得一方歙砚后喜吟道:“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闻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把保歙砚比拟为价值连城的和氏壁,这足以说明一方精品联现是何其珍贵而难得的了。
http://www.xayz.org/admin/edit/UploadFile/2009214104150274.jpg
名家名砚鉴赏 李少微为南唐后主李煜雕刻《砚山》歙砚
南唐时,歙砚雕刻以砚务官李少微著称,其孙李明和著名砚工周全,相继成为他的得力助手。李少微为后主李煜雕刻“砚山”歙砚一方,该砚奇峰耸立,山水相依,被李后主视为“至宝”。到宋时,该砚落到书画家米芾手里。米芾为其铭曰:“五色水,浮昆仑,潭在顶,出黑云,挂龙怪,烁电痕,下震霆,泽厚坤,极变化,阖道门”。后来,米芾用此砚换取了友人苏仲恭的一片宅地。
南唐后起的名砚工有:刘福成、周进成、周进昌、周小四、朱明、戴文忠、戴山、戴义成、方守忠、方庆子、胡嵩兴等。现存南唐以前歙砚两方,一方为1976年合肥出土的唐开成(836—840)箕形歙砚,现藏于省博物馆,该砚长20厘米,上宽11厘米,厚3.5厘米。另一方为五代时制作的抄手“风”字砚,现藏于本县博物馆。该砚长22.2厘米,宽15厘米,厚3.3厘米,重0.9公斤,外形同“风”字,砚堂前低后高,与砚池连成一坡度,背面为插手式,有细直眉纹。
http://www.xayz.org/admin/edit/UploadFile/2009214104149804.jpg
宋代,苏轼有两方名砚。一方为吴顺义元年(921)处士汪少微题铭,铭曰“松操凝烟,楮英铺雪,毫颖如飞,人间五绝”。另一方为李少微后裔所赠,色如碧玉,苏自赋诗赞曰:“罗细无纹角浪平,半丸犀璧浦云泓;午窗睡起人初静,时听西风拉瑟声”。苏轼还有一方歙砚,铭曰:“东坡砚,龙尾石,开鹄卵,见苍壁,与居士,同出入,更寒暑,无燥湿,今何者,独先逸,同参寥,老空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