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行第四天:
从成都,经汶川,到九寨
2006年12月1日

穿行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中
今天我们的行程是,从成都出发,沿着岷江上行,经都江堰、汶川、茂县、较场、松潘、川主寺,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达此行目的地“岷江源”所在地,九寨沟口的漳扎镇。


途中小憩

岷江九曲十八弯

江畔的山村

进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白云深处有人家

茂县县城向北56公里,就是较场美丽的叠溪海子。“蚕陵重镇”叠溪城,古代边防重镇,扼川西平原通松潘旱地及青海、甘肃交通要塞。汉元鼎间在此置县,因处于蚕陵山下得名,东晋以后废。
据《茂州志》记载,叠溪城为“(唐)贞观时筑,明洪武十一年御使大夫丁玉讨复故地,命指挥童胜复筑。高一丈,围三百几十丈,门四。成化间重修。”民国时,属茂县所辖叠溪区,城内商贾云集,十分繁华。这是一处地震遗迹。70多年前,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大地震。

1933年8月25日15时50分30秒,叠溪发生7.5级地震。震中在距叠溪古镇12公里的沙湾。叠溪古镇中心部分在剧震发生的几分钟内几乎笔直地陷落数百米,呈单条阶梯状地震的下滑距离达500-600米。城后的蚕陵山崩塌,将陷落的古城层层掩埋。叠溪古镇及附近21个羌寨全部覆灭。

“叠溪海子”,当地老百姓竖起的地震遗迹的标志
四周山峰崩塌,堵塞岷江,形成长30公里、宽约4里的11个堰塞湖。伤亡人数近万人。这就是著名的“中国叠溪大地震”。但是,地震发生后,国民党军政当局不闻不问。据时任县长张雪岩后来回忆,国民党28军邓锡侯部卷入川西“二刘之战”(刘文辉与刘湘叔侄内哄),只顾打仗。救灾错失黄金72小时。余震进入9月下旬仍然不断,南京政府只安排红十字总会拨款一万元救灾。堰塞湖溃坝,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地。

叠溪海子就是由这次大地震而形成的。其最深处达98米,平均深度82米,蓄水量达1.5亿立方米,湖面面积350多万平方米。

叠溪,一个曾被毁灭的小城。灾难降临的那一天。一场地震掩埋了一座城。折断了一条江。但也留下一份补偿,幸存下来的人发现了这一串高原堰塞湖。称它们为“叠溪海子”。 如今,叠溪海子这处地震遗迹,成为镶嵌在川藏高原上的一颗璀灿的绿宝石。

山里人家(叠溪) 站在高处,俯瞰叠溪海子,岷江带状的水面在青山绿水辉映下,仿佛洒落的一串绿宝石,令人陶醉,几乎把隐藏在宁静与碧绿中的那次灾难忘记。好在岷江边上的一片怪石林,地震中山体崩塌滚落堆积后在岸坡上形成的又一景观,告诉人们不应忘记这份美丽所付出的代价。

山水相依
告别叠溪海子,我们赶往更加美丽的九寨沟。

吃什么?住哪里?怎么走?
离九寨沟越来越近,路也越来越难行走。路面上的积雪已经结冰。为确保行车安全,汽车装上防滑链,路上铺上稻草垫,我们艰难地前行。

川主寺镇

大雪中的九寨沟
晚上七、八点钟,我们抵达九寨沟口漳扎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