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国宝”、光绪皇帝的自鸣钟
荷兰重生记

故宫博物院钟表馆 (2010年4月) 摄影
俺老崔
时间静止在1880年,它是瑞士制造,由外国使节赠送给光绪皇帝的自鸣钟。然而时间也会改变一切,包括它的载体,长期的磨损,使得这个有着动听悦耳鸟鸣声的自鸣钟,走出紫禁城内廷东侧曾是明清皇室祭祖之地的奉先殿,即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来到了万里之外的荷兰小城乌特勒支,一家不起眼却非常专业的自鸣钟修理室。光绪皇帝的自鸣钟将在这里完成它的重生。

话说这古老的自鸣钟,我们在故宫里可没少见。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以“大西洋陪臣”的身份,向明神宗进献了不少西洋玩艺儿,其中就有两座大小自鸣钟,从此自鸣钟进入了紫禁城,万历皇帝对其尤为痴迷,在大内建筑钟楼保藏,还专门选派太监向传教士学习管理操作知识,而利玛窦作为调钟的技师也得到了万历皇帝认可,获准在宣武门外建教堂传教。
利氏首批贡献的两件自鸣钟,一件是楼式的,由于过高,被安置在一个需要珍宝而非钟表的地方——御花园,并得到了一座特制的价值1300两白银的镶嵌鸡冠石和黄金的钟亭。另一件属于台式,体积小巧,外罩木框,镶有镀金雕龙,指针是鹰嘴状的,每一刻钟便要鸣叫一次。“皇帝一直把这个小钟放在自己面前,他喜欢看它,并听它鸣时。”
直到解放前的上海,利玛窦还被供奉为钟表行业的祖师爷。

这就是西洋自鸣钟来到中国,成为皇室玩赏之物的开始,尤其是后一种自鸣钟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北京人对鸣虫的“不只听叫,且喜其形”的爱好。实际上,在自鸣钟进入的初期,国人的关注点也确实集中在精美外观、好听的鸣时声和复杂的附带活动部件方面——如活动人物,可以开闭的花朵等。然而百年过去了,能发出鸣叫声的皮子也实在经不起时间的磨损,鸟儿再也叫不出来了,解铃仍需系铃人,如何修理这西洋传来的老古董呢?于是几经周折,终于在荷兰最大的自鸣钟博物馆的修理间找到了答案。

自鸣钟修理间
目前年纪最大的修理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这是他三十多年前的照片

这家修理作坊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目前有7个修理师,专门接收来自世界各地古老自鸣钟,街头风琴等自动乐器的修理和维护,他们有着多年的丰富经验,沿用从瑞士传来的修理技术,而年纪最大的一位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三十多年。

这就是那个能发出鸟鸣的皮风箱
今年故宫博物院也将三件国宝级自鸣钟送到这里来维修,其中一个就是鸟鸣式的,一个年轻的学徒给我看磨损的旧皮带,表示更换一个新的就可以了,第一次知道原来那逼真的鸟鸣就是从这个风箱式的东西里发出的,好神奇!看得出他们对于接受这样的任务非常兴奋和自豪,当拆开内部后,修理师会仔细研究其结构材料,然后制作出和原来的配件基本一样的替代品,毕竟每个钟的构造都是不同的,复杂的古钟修理甚至需要长达9个月的时间。
乐曲《忘了时间忘了我》
演唱赵薇 张娜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