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方特色】东台的传统老手艺

(2010-06-23 11:05:58)
标签:

桶匠

篾匠

箍桶

手艺

马师傅

东台

文化

分类: 热门话题

 东台的传统老手艺

 

 

http://img0.tplm123.com/2009/01/13/2389/6324872653479.jpg 

 

 

     东台的传统老手艺中既有发绣、织毯等“阳春白雪”,也有扎掸、补锅、打草鞋等“下里巴人”。前者作为艺术精品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后者因现代生活的嬗变而渐行渐远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不管怎样,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特别是后者更是曾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许多人而言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箍桶匠


    走进马维军的店铺,一下子就被铺子里各式各样的木桶吸引住了,有些桶我们见过,而有些桶却陌生得很。在长长的刨凳上,年近六旬的马师傅一边熟练地用刨刀给一只小木桶刨光,一边告诉我们,他从小就跟在父亲后面学箍桶,干这行已经有四十多年了。
    箍桶讲究精工细作,做一只木桶要经过选料、削板、钻孔、拼接、套箍等10多道工序。箍桶匠不仅要精通篾匠、木匠的活,还要会油漆,而拼板上箍是最能考验箍桶匠能耐的,技术熟练的箍桶匠箍桶一次就能到位。一只好的木桶可以用上许多年。四十多年的箍桶生涯,马师傅渐渐做出了自己的名气,不仅当地人常常找他做木桶,就连上海、苏州、无锡这些大城市,也常有人慕名前来订做木桶。
    在马师傅的记忆里,以前箍桶匠可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当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到箍桶匠制作的家什。特别是到了有人家要嫁女儿时,都要提前到箍桶店里定做各式各样的木桶作为陪嫁品,大大小小的,多的要有二十多件,其中,马桶、脚盆、水桶三件宝是嫁妆里必不可少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塑料、陶瓷、金属等制品日益流行,用木桶的越来越少,大多数箍桶匠的生意也渐渐清淡了,但是马师傅的生意却非常红火。他相信,木制的桶也有着自身的优点,如健康、环保等,而且好的木桶更是艺术精品,只要自己的手艺好,做工细,不怕生意不上门。

  

 
 铁匠


    不大的铺子里摆了许多做好的铁器或者是半成品,店主人刘本根师傅正用铁夹夹住一块铁坯固定在砧子上,而他的老伴则抡起铁锤有节奏地用力敲打着,叮当、叮当的声音在巷子里久久回荡。
    今年已经七十岁的刘师傅,自打十几岁就跟在父亲后面学手艺。而他的祖辈们也是以打铁为生,传到现在已经有七八代了,据说他的祖上还曾经为官府打过镣铐。刘师傅本人的打铁技术也是十分了得,镰刀、菜刀、铁犁、锄头……样样拿手。“只要你想得到,我就能打得出。”刘师傅很是自信。
    “打铁其实也是一个非常讲究技巧的活。”刘师傅捧起了水烟袋,抽了一口烟说道:“下锤的力道、角度、快慢都是有讲究的。除此之外,淬火和回火的技术也十分重要,而且全凭经验,一般人很难掌握。如果师傅的淬火或回火的技术不过关,打出的铁器就很不耐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打铁也是门脏活,累活。长年累月地与铁锤、刀具相伴、与风箱火炉为伍,刘师傅的手上早已磨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身上也留下了许多伤痕。但打了一辈子的铁,他还是放不下手中的锤。“尽管现在都是机械化了,但农村里用铁农具的地方还很多,现在铺子里的生意也蛮好的,有时还忙不过来。”不过让他担心的是:打铁确实很累很苦,现在的年轻人根本学不来,难道这门手艺就要这么失传了?

 

篾匠


    和其他老手艺人相比,今年四十出头的李国平可以算得上是个年轻人了,而他的手艺也谈不上什么祖传的。“一门手艺在手,走遍天下能糊口”,从工厂下岗后,李国平就跟着乡下一位有名的篾匠师傅学手艺,并在临街的一条巷口摆摊做起了编篾子的营生,一干就是十多年。
    学篾匠不容易,要练就一套过硬的基本功。把竹子从锯成竹节,剖成篾片,到编织成各种用具,要经过好几道工序。篾匠师傅们的砍、切、编、织、削、磨等手艺要样样精通,件件拿手。剖出来的篾片,要粗细均匀,青白分明;做出来的篮子要美观大方,结实耐用;编出的筛子要精巧漂亮,方圆周正,这些都是很有讲究的。而篾匠这个营生也确实不轻松,看李国平的双手就知道了,粗糙龟裂,用“树皮”来形容也不为过。
    竹篮、簸箕、筛子……李师傅能编织出各种各样的篾制品。手艺精巧,加上为人厚道,他的老主顾蛮多的,不过编蔑具很耗工时,卖出一件挣的钱也不多,而且人们还是更愿意买价廉物美的塑料袋、编织袋,生意也没有以前好做了,李师傅不得不在摊子旁边摆上些其他物件零卖以贴补家用,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编蔑手艺。一张小凳,一条围裙,一把蔑刀,李师傅安静地在街市一角专心致志地编织着篾具,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

            
绱鞋匠


    拿着针线,戴着顶针,今年58岁的徐桂兰在街上摆摊为人家纳鞋、绱鞋已经有三十多年了。经过她的手纳的鞋、绱的鞋有多少双,她自己也没办法估计,只知道许多来为孩子买虎头鞋的,他们小时候穿的也是她做的虎头鞋。
    绱鞋就是把做好的鞋底、鞋帮用针线缝起来。以前,农村人大多穿布鞋,而当时的农家妇女也几乎都会纳鞋底,做鞋面,只是把鞋绱好却没那么容易。穿着稍微考究的,或是普通人准备出客穿的鞋,通常会专门请绱鞋匠绱,因为,专业鞋匠绱的鞋,不仅针脚整齐,楦鞋有型,通常还会在鞋底边刮上一层白浆糊,很是好看。徐桂兰说:“绱鞋其实也很容易,讲究细心和耐心。好的绱鞋匠只要瞄一眼顾客的脚,就能定好尺码和样式,哪怕是再畸形的脚,也能做出合脚的鞋。”
    以前,城里的大街小巷都有专门的绱鞋铺,农村小镇上大多是露天地摊。也有的绱鞋匠挎着个大盒子,装着锤子、锥子、浆糊等工具,摇着铃铛走街串巷。而现在,人们大多穿的是皮鞋、运动鞋,鞋底大多是用胶粘的,针线也多是机器缝制的。店里卖的布鞋也多是些有着精致缎面、批量生产的。原汁原味的手工布鞋越来越少了,绱鞋匠们也纷纷改行,但徐桂兰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鞋摊,她不想放弃这门手艺,而且许多老主顾也不愿意她放弃这门手艺,因为在他们看来穿她做的布鞋比穿其他鞋,脚要舒服得多。

     

 
棉花匠


    “踢-踢-踢-咚-咚-咚”,一阵有节奏的弦声从一间临街商铺传来,循声望去,一位老师傅腰背粗竹鞭,一手拿着一人多长的弓,一手用木槌敲打牛筋弦,弦线过处,棉絮如雪花般轻姿曼舞纷飞起来,煞是好看。
    弹棉花的师傅叫喻奎俊,今年已经有68岁了,弹棉花也有几十年了,而他的祖上几代人都是弹棉花的,手艺都很好,在当地很有名,喻师傅也不例外。
过去,称弹棉花的人为棉花匠,也叫棉花师傅,多是男的,且以上年纪的居多。他们走街串巷,肩挑一根扁担,扁担的一头挂着一张大弹弓,另一头则是碾饼、弹槌、牵线杆之类的行头,很是威风。
    弹棉花要经过开花、平铺、拉线、碾磨等多道工序。如果是旧棉被,棉花匠要先把它捆扎卷成筒状,在钉板上来回扎成蓬松的散棉絮。加上一定的分量的棉花后,把棉花按棉被的大小平铺在案板上。一切妥当后,棉花师傅右手持槌,左手把弓,槌落弦绷,经过数小时的错杂弹,原本板硬的棉花就变成了蓬松的棉絮了,再在上面拉上一层网状的线,并用碾子将棉絮按压结实,一床崭新的棉被就做好了。
    近几年来,羽绒被,蚕丝被等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中,但是,仍然有很多的人青睐棉花被。在农村,女儿出嫁时,父母也要准备许多条棉被作为嫁妆,因此,要弹棉花的顾客还是很多,而喻师傅的槌和弦也一直没歇着,就这样踢踢咚、咚踢踢地弹奏着,成了小镇上的一道风景。

 

   

 

    乐曲《家乡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