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欣赏】米芾《苕溪诗帖》

(2010-06-21 13:18:25)
标签:

书法

苕溪诗帖

玉箸

引首

米芾

伪满

文化

分类: 百家文汇
米芾《苕溪诗帖》
【书法欣赏】米芾《苕溪诗帖》
 

 

 http://www.shufa.org/bbs/attachments/lbupfile/7011_1118455121.jpg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239750100jm77.html) - 胸中海岳梦中飞——劫后余生的米芾《苕溪诗帖》_薛峰_新浪博客

 

    米芾狷狂怪癖的异秉与天纵超迈的才情,成为华夏艺术史中诉说不尽的神话。

    宋史中记载了他第一次见宋徽宗时的故事:“米元章初见徽宗,命书《周官》篇于御屏。书毕,掷笔于地,大言曰:‘一洗二王恶札,照耀皇宋万古。’徽宗潜立于屏风后闻之,不觉步出纵观。”如此清狂自负、恃才傲物的姿态,翻遍中华历史恐怕也找不出几个人来。

    无心仕途,痴迷书画,同时代就有人对他的片纸残笺顶礼膜拜。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刻其法书居多,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后世无人可与比肩。《苕溪诗帖》,则更是他传世墨迹中的无上妙品。该帖为元祐戊辰三年(公元1088年)八月八日用澄心堂素笺写成。米芾38岁,抄录其自作五言律诗六首。时应湖州太守所邀,即将启程。此卷是与苏州诸友的赠别之作,是纵游常州、无锡、宜兴等地的感怀。

    米芾自诩“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所以一股爽健豪迈,洒脱不拘的情怀一旦宣泄开去,一个个灵巧多变的汉字精灵便在纸上跳荡起来,通篇如玉树临风,摇曳生情,长短、轻重、仰偃诡谲莫辨,各具姿态,千百年来的看客在叹服之余,都有八面生姿、沉着痛快的感慨。宋朝的孙觌说它超轶绝尘,不践陈迹,每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真一代之奇迹也。

    米芾似乎预见到自己的书法“必传千古无疑”。身后的忠实追随者也始终冲不破米氏创下的森严壁垒,烟水空濛的江南摇曳着米家书画船的旧梦。首先得到这个字卷的是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的皇帝把它秘藏内府,并召米芾之子米友仁题跋。元朝时为大书法家鲜于枢所得,鲜氏书风于此也参透了几分消息。明朝李东阳用玉箸篆为此卷题了“米南宫诗翰” 五字引首,并在拖尾作跋语,言辞恳切地希望藏家陆全卿能够世代相传,子孙永宝。辗转流传,最终入藏清廷内府,乾隆皇帝将此帖编入《石渠宝笈初编》,时常作为枕中之秘。伪满政府成立后,此卷随末代皇帝溥仪北上长春,1945年溥仪逃出伪满行宫之后,《苕溪诗帖》下落不明。

     历史终究给了《苕溪诗帖》重见天日的机会。当杨仁恺在破纸堆中与它遭遇的时刻,这件流传近千年的灵物已经面目全非:李东阳玉箸篆引首早已不知所踪,前后隔水与书心揉搓严重,更为触目惊心的是全卷总计残缺十字,成为永远难以弥补的缺憾。幸好故宫有延光室珂罗版影印本留存,重新装裱时临摹补全了这十个字,虽非全璧,也差可乱真,不是极为高明的看客是分辨不出来的。

    杨先生说后来始终找不到那位送画到荣宝斋的青年,在他身后隐藏的故事也成了解不开的谜团。历史总是要给人留些许遗憾,那本《国宝沉浮录》扉页的墨香犹在,而杨先生却也过身了。

 

 

                                      (人民日报2010年4月11日发表)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f239750100jm77.html) - 胸中海岳梦中飞——劫后余生的米芾《苕溪诗帖》_薛峰_新浪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