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安县城湘漓镇
灵渠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2010年5月25日(上午)
灵渠
,又称湘桂运河、兴安运河,秦代开凿的水渠。在广西兴安县境内。
建成于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灵渠的开凿,源于中国古代的一场战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除六国以后,为了完成统一中国大业,接着向岭南地区进发。“使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向江西挺进的一路军队,势如破竹,一举攻占了东瓯、闽越(今福建)地区,并设置了闽中郡。而向广西进攻的一路秦军,则遇到了部族首领的顽强抵抗,迫使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间训》),战争打得很不顺利。主要是因为秦军不适应山地作战,不服南方水土,病员较多。同时更重要的原因,由于岭南地区山路崎岖,运输线太长,军粮无法接济。因此,解决军粮运输问题,成了当时决定这场战争胜败的关键。
战争的暂时挫折,并没有动摇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坚强意志。他通过对兴安地形的了解,果断地作出了“使监禄凿渠运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的决定。
在史禄的主持下,经过秦军与被征百姓的艰苦劳动,几经寒暑,灵渠开凿成功。至此,从湘江用船运来的粮饷,可以通过灵渠,进入漓江,源源不断地运至前线,保证前方的需要。至秦始皇33年,秦军终于攻下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并派兵戍守。至此,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而灵渠则为完成这一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秦代伟大水利工程
灵渠实地考察
“北有长城,南有灵渠”,秦代保存至今的两大工程,是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民族瑰宝,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灵渠从开挖成功,至现在已有二千一百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对中原与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维护中国的统一,巩固祖国的边防,也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至于在水利史上的成就,时至今日仍然放出灿烂的光彩,为后人所钦敬和自豪。

灵渠开挖具有极高的科学技术价值。兴安地方有谚语云:“兴安高万丈,水往两头流,”形象地概括了兴安的地形和水系特点。
湘江和漓江,在兴安境内东西相距二十五公里。如果要开凿一条运河,把它们连接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好在漓江有条支流,名叫灵河。灵河有条小溪,叫始安水。始安水发源于兴安县城附近的富贵岭。始安水与湘江的直线距离只有二点五公里,其中隔着宽三百余公尺,高三十余公尺的土岭,即越城峤(或称始安峤,又名临源岭)。它实际上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岭。
因此,只要把这座岭挖穿,就可以把海拔较高的湘水引入始安水,而达漓江。他们在湘江上拦河筑坝,提高水位,开凿一条五公里长的渠道,挖断越城峤上的太史庙山,将湘水引入始安水。然后将始安水疏导改造,以便船只可以通过它进入灵河,以达漓江,将湘漓两江沟通起来。

历史不能忘记--“四贤”:
史禄、马援、李渤、鱼孟威

战国时期秦国军事家、水利学家史禄
史禄,越人,秦郡监。秦始皇戍岭南,令(史)禄凿灵渠通粮道。几经寒暑,史禄于秦始皇33(前214)年凿成灵渠。同年,秦统一岭南,设南海、桂林、象三郡。

汉代军事家、水利学家马援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汉建武17(41)年,交趾女子徵,侧反攻陷岭南60余城,(马)援为伏波将军统兵讨之。乃疏灵渠转饷济师,荡平叛乱。

唐代水利学家、文学家李渤
李渤,字睿之,洛阳人。唐宝历元(825)年,任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时灵渠陡防尽坏,船过渠需征民十数户济一艘,渤乃疏渠道、固堤防、筑铧嘴、植陡门,渠遂畅通。

唐代军事家、水利学家鱼孟威
鱼孟威,唐咸通9年(868)任桂州刺史、桂管防御使。时灵渠水道不通,(鱼孟)威乃疏导渠道,用巨石筑堤40里,植大木为陡门,并增至18座,乃通百斛之舟。
灵渠工程中的科学

驿站
据唐朝有关史料记载,灵渠除了南北渠道以外,有大、小天平(铧堤)、铧嘴、秦堤、泄水天平、陡门等组成部分。这与今存灵渠基本相同。这套体系成龙配套,紧密相连,使灵渠成为极高科学价值的水利工程。

灵渠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堤、南渠、北渠、陡门和秦堤。
灵渠的修建,联结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岭南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过很大促进作用。湘、桂间铁路和公路建成后,灵渠已被改造成为以灌溉为主的渠道。

四贤祠



大、小天平石堤,起自兴安城东南龙王庙山下呈“人”字形,左为大天平石堤,伸向东岸与北渠口相接;右为小天平石堤,伸向西岸与南渠口相接。

大天平

小天平

天平石堤顶部,低于两侧河岸。枯水季节,可以拦截全部江水入渠;泛期,洪水又可越过堤顶,洩入湘江故道。


水平测量柱,至今也不落后。

灵渠的铧嘴
铧嘴,位于“人”字形石堤前端,用石砌成,锐削如铧犁。铧嘴将湘江上游的海洋河水分开,三分入漓,七分归湘。


佛音寺(当地又称龙王庙)
但在庙中只见尼姑,不见和尚?问当地人,他们也搞不清。

观景阁(又称观景楼)
观景阁,久不维修,破烂不堪,文物散落,目不忍睹。

南渠
南渠、北渠,是灵渠主体工程,总长34公里(包括始安水-灵河段)。陡门,为提高水位、束水通舟的设施,相当于现代的船闸,主要建於河道较浅、水流较急的地方。据记载明、清两代仍有陡门30多处。

北渠
南渠,即人工开凿的运河,在湘江故道南,引湘水穿兴安城中,经始安水、灵河注入大榕江,进入漓江。因海洋河已筑坝断流,又在湘江故道北开凿北渠,使得湘漓通航。


秦堤,从小天平石堤终点至兴安县城上水门东岸,长2公里。
秦堤林荫道。左边是南渠(流向漓江),右边是湘江故道。

湘江故道,千年流淌

泄水天平
自然调节南渠(流向漓江)与湘江故道的水位

秦堤的那一头是水街
南渠与湘江故道岸边,店铺、商家、休闲娱乐、小吃等等,应有尽有。

水街印象(1)人家尽枕河

水街印象(2)鹅卵石围墙

水街印象(3)廊桥遗梦

水街印象(4)水岸曲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