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文化遗产】庐山

(2010-05-08 19:22:21)
标签:

山民

世界文化遗产

白云生

庐山

分类: 环球世界

【旅游新闻】庐山,白云生处无人家?

 

 庐山游记

 

 庐山当局宣布了一项计划——从明年开始,为了景区开发,庐山上的居民,将被逐步迁离他们世代生活了100多年的小城,迁往庐山新城;对于搬家,牯岭镇居民也是五味杂陈,支持搬迁的居民,认为这可以改善住房条件。因为地处景区,没有产权,不能建新房(据4月27日《21世纪经济报道》)。

 这大幅改写历史的计划无疑将改写庐山人的命运,意味着许多家住庐山云雾深处牯岭镇的山民从此将永久地离开他们度过将近半个世纪的山寨。伴随着山民为风景而举家迁徙的不仅仅有他们个人家居环境的重大变化,还有依赖旅游业维持生计所遭遇到的尴尬。当地政府却“登山望远”,一方面山民下山,有望得到一个稳定的归宿,另一方面让庐山如牛负重的山水资源得到最大化释放,催生庐山景区的整体上市。可是,如此大手笔果真能收到多赢之效吗?

 本来,白云生处的人家就是山上风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件。自古以来,观光客都对小桥、流水、人家情有独钟,如果少了“人家”,只剩下小桥流水,岂不成了“无人区”?还有山清水秀人美的意境吗?有学者指出,牯岭镇给庐山带来社会文化生态的附加值,是黄山等名山无法提供游客的。“牯岭镇明末清初发展下来,是山区城市化的典型个案。这里牯岭镇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跟庐山居民聊天,跟与山脚下九江人聊天感觉都不一样”,为此这位学者担心,如果所有人迁下去,牯岭的文化传承就中断了。的确如此,当庐山没有了牯岭人的踪影,无法找寻牯岭文化的活化石,恐怕旅游者在庐山留下的只能是一声叹息。

 当青藏铁路耗费巨资给藏羚羊留下“贵宾通道”,当原生态音乐成为天籁之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之时,牯岭镇的山民和伴随他们的纯朴文化就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资源。人与自然相和谐,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当地政府开发旅游资源应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与科学文明,摒弃粗放式、掠夺式的急功近利心态,创造条件、改善条件让庐山居民生活在大自然的本色里,让他们更好的“靠山吃山”,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更是回应民生诉求。

                                            梁江涛

 

 

【旅游新闻】没了小镇的庐山 不再是原来的庐山
 
 

 

  庐山风景管理局近期宣布:从明年开始,庐山牯岭镇居民将被逐步迁离这个他们生活了100多年的小城,迁往山下的庐山新城。该计划涉及1.2万多居民。管理局称:“大量优质资源被低效益占用,需要将它们置换出来。”(4月27日《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庐山因为这个小镇,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正如反对迁离计划的南昌大学旅游管理系副教授龚志强所说,“牯岭镇自明末清初发展下来,已有几百年历史,文化氛围非常浓厚,跟庐山居民聊天,与山脚下九江人聊天感觉都不一样”。学者的话说得很明白:牯岭镇给庐山带来的社会文化附加值,是其他名山无法企及的。

  然而,在没有诗性的管理者看来,这些居民占据优质资源,妨碍利益最大化,所以必须迁走。注重短期效益的他们,恰恰忘了:没了小镇的庐山,不再是原来的庐山。

  还有,牯岭镇居民住在祖辈居住与谋生的地方,属于他们的天然权利,现在要迁走,凭什么呢?难道就凭庐山管理局手中的权力?按庐山管理局的设想,把居民迁走,把空间让出来,用于接待更多游客,最后把庐山风景与服务打包上市。也就是说,这仅是一个商业开发计划,却要以牺牲牯岭镇1.2万居民的居住权为代价。

  牯岭镇居民迁下山以后,牯岭镇将变成商业开发的乐土。报道说,这里要建游客换乘站、宾馆,为了满足游客的各种需求,还会建其他游乐设施―――此情此景,除了满足投资者赚更多钱的欲望,还会有什么价值?庐山管理局迁离计划请打住。牯岭镇是庐山的一部分,牯岭镇居民也是庐山风景的一部分。迁走他们,就是在破坏庐山原貌,破坏不可复制的庐山这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本文来源:海峡都市报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