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游憩化
规划方法在旅游景区规划中的应用
一、构建“旅—游—憩”系统规划
传统的旅游景区规划,有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种:低级形式为:资源+功能性配套;高级形式为:资源变低等级同质化产品+功能性配套。
罗冬波指出:旅游景区的“旅—游—憩”系统规划不同于传统规划,它更多地表现为资源变高等级、唯一性的游憩化产品+游憩化功能性配套的模式。
具体来讲,旅游景区的“旅—游—憩”系统规划主要涵盖,以下六个方面:
1、核心游憩方式的打造
将旅游景区内的旅游资源打造成休闲游憩化的旅游产品,将原来的旅游框架下的旅游吸引物扩展为核心游憩方式。
旅游业所讲的旅游吸引物,不单是具体的一处景观、名胜等有形物体,也可以指一种精神向往非实体,它隐藏在心灵深处,随着旅游者欲望的增强从而最终发出实际行动。
由旅游吸引物衍生而来的核心游憩方式,也是多元的,或者是单一景点、或者是一组景观;或者是有形的,或者是无形的,或者是二者的综合体。而随着休闲游憩化元素的注入,核心游憩方式的功能不再是旅游框架下的较单调的观光等功能,强调参与体验是其最大的亮点。
核心游憩方式的打造,一方面能提升资源等级;另一方面能凸显资源的唯一性,避免同质化;随之而来的是市场吸引力的提高。
2、要素游憩化
原有的旅游框架下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更多的强调的是其功能性,而休闲游憩框架下“游”以外的“食、住、行、购、娱、体、学、疗、悟”九大要素已不单单是功能性要素,它们连同“游”一起构成旅游景区的游憩要素。特色餐厅、主题酒店、仿古式交通工具、体验式购物等等都是原有的功能性要素游憩化的具体体现。
3、设施游憩化
实现各项功能体的游憩化,即让道路、公用设施等好用、好看、好玩。
如休闲游憩化的道路不再只是交通路,同时还是景观路、文化路、体验路;公共厕所等公用设施也全方位地实现了休闲游憩化,如现在许多景区推出的星级公厕,就让游客的如厕之旅变成了休闲体验之旅。
4、服务游憩化
进行服务游憩化创新的突破,通过游憩化创新,在餐饮服务、住宿服务、游乐项目体验等过程中融入休闲游憩元素。
服务游憩化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一是工作人员的角色转变。如古村古镇的工作人员进行仿古妆扮,营造一种完全置身历史场景的感觉。罗冬波指出,导游人员由“引导看”到“陪同玩”的转变是服务游憩化中工作人员角色转变的重要一环。
二是服务手段的休闲游憩化。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繁荣发展的大好形势,罗冬波认为,游艺化是服务手段休闲游憩化的一个不错的选择。如在现有的电子导览设备中引入电子游戏产业的NPC(英文Non-Player-Controlled
Character“非玩家控制角色”的缩写)概念,让游客与电子导览设备之间进行互动等等。
5、景观游憩化
在休闲游憩的框架下,景观不再是静态的,景观通过休闲游憩化打造,变得不只是好看,而且要好玩,诸如植被花卉形成大地景观、植物迷宫、桂花香阵、植物游乐、异形建筑、艺术建筑等。
6、文化游憩化
文化特色是休闲旅游开发的生命力。引入新传统主义文化理念,通过文化挖掘、体验方式设计、活动演绎等手段,对旅游景区所依托的区域传统文化进行活化,融入到每个游憩项目之中,让玩法有文化,让文化更好玩。
一方面,我国传统文化多彩纷呈;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方文化又各具特色。每个景区都该有其自成一家的可供游憩化的文化元素。
让游客进古城、穿古代衣服、吃古代饭菜、住古代客栈、观看古代演艺、参与古代娱乐等等都是文化游憩化常用的手法。
二、超越景区自身的休闲游憩化,实现旅游景区休闲游憩产业的延伸
罗冬波还指出,休闲游憩化规划方法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不应局限于旅游景区内部,这一规划方法还可实现旅游景区休闲游憩产业的向外延伸。
多业共生是传统旅游业中旅游景区成功的常见模式,如农游合一、林游合一、渔游合一、牧游合一、商游合一等等模式。而休闲游憩化的旅游景区,在融入休闲游憩产业并进行产业链延伸方面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如,旅游景区与影视娱乐、体育、文化创意等产业联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