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
(2009-12-01 08:06:41)
标签:
概念旅游 |
分类: 热门话题 |
【转载】劝君多作“逍遥游”
我所喜欢的“逍遥游”,就是在双休日里,邀上几个朋友,在京郊的野山逸水里游逛,看山水,听鸟鸣,陶醉于天然野趣,过一天神仙日子。
人生为何不“逍遥”?
今日的城市人,住在钢筋水泥筑成的“碉堡”似的大楼里,走在充满汽车尾气的大街上。在滚滚红尘中打拼,疲劳、焦虑、忧郁甚至愤怒是常有的事。在一个星期的小周期里,5天的奔忙之后,给自己放一天假,像小鸟儿逃出樊笼,若小鸭子初入春江。让新鲜空气清洗肺腑,将天真野趣拥入怀抱。一天的欢乐,赶跑了一周的烦恼。这样的逍遥游,我辈不能不要。
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的需要,人都需要张弛有度。双休日就是给我们“弛”的时间的。想来上帝给我们人类早就安排好了,一个礼拜7天,礼拜日让我们休息。国家法定双休日,给了我们神圣的休息的权利。实际上,不能休息的有两部分人:相当一部分人为生计所迫,天天都要劳作;一部分是为国为民担当重任的那些社会栋梁,事必躬亲,分身乏术。可我们之中的许多人能休息而不休息,这只能怪我们自己不会生活。一不懂张弛有度的生活辩证法,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二不会安排生活,不知轻重缓急,被尘世俗务缠绕,连一天都超脱不了。其实,我之所以讲一个星期“逍遥”一天而不是两天,也是考虑了有些“尘世俗务”是必须在双休日里做的。
给自己放一天假吧,至少至少放一天!生命是自己的,生命是短促的。
何谓“逍遥游”?
简而言之,“逍遥”就是快快乐乐舒舒服服地去“游”;凡“游”之地,又须有好山好水好景致。
例如北京的好地儿就多得很。你不必太贪,非得一天“穿越”几十公里。每周一游,一次游一个景点,或一个大景点的一部分。一个景点又有春夏秋冬、阴晴雨雪之不同。亲近大自然,不要像老牛喝水那样去“喝”,要像品茶那样去“品”。看一山,须远观近察。看一树,须绕它一周(当然是值得一看的树)。是古迹,考察它的渊源;是名木嘉卉,弄清它的性情。“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为什么是“坐看”?是在品味,在思索,在审美。“逍遥游”不是单纯地锻炼身体,是带着文化意味的审美。
“逍遥”是指“游”的舒适度。我给它定一个量的标准:一是不能时间太长了,早出晚归,最好在一天之内;二是不能跑得太远了,开车单程最好不要超过两个小时,也就是以市区为中心,半径在200公里以内。跑太远了,大部分时间用在开车、坐车,背离了“逍遥”的目的。三是爬山强度不要太大,在两三个小时之内最佳,不能像驴友那样自虐。
“逍遥游”之旅伴
“逍遥游”要有朋友相伴,一个人太寂寞。人多了又太操心,两三车十来人为好。行车时不易掉队,吃饭时正好一桌。同伴中,最好有“开心果”——爱说爱笑幽默风趣的朋友,让你一天下来笑口常开。最好有知识渊博阅历丰富好讲故事的朋友,你跟着长知识广见闻。最好有健硕如牛犊的棒小伙,“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力气活儿有人干。最好有熟悉京郊地形地物的朋友,知道何处有好山好水好吃,你有了免费的导游。最好有会乐器的朋友,如古琴古筝箫笛,你躺在草地上,看蓝天白云,一曲《高山流水》古音古韵从林间飘过来,从溪水上流过来,那是何等的惬意!最好有会茶道的朋友,就着溪流煮水,和着山岚泡茶,草坪、石板就是我们的茶几,品尝香茗,谈天说地,在茶韵禅风中参悟人生。当然,每次“逍遥游”不可能各种类型的朋友都具备。其实,只要是有情趣的朋友就好了。
“逍遥游”之课后作业
第一种课后作业是整理照片和录像。先将所有的照片刻在光盘上,标明时间地点;再将特别喜欢的照片进行后期加工,留在专门的“地盘”上。或发网上,或送朋友分享。对录像进行剪辑、归档、存留,日后再看,回忆当时其人其境,必有良多感慨。
第二种课后作业是写游记。自小喜欢看历代文人写的山水小品。“性耽山水”,“情系田园”的中国文人,常把自己的生命情感融化在山水小品中。最喜欢柳宗元的《柳州八记》了。逸笔草草,便能模山范水,抒情释怀。还记得:“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6个字,以游鱼、日光、鱼影即写了小石潭的清澄明净。此外袁山松的《西陵峡》,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就我们北京来说,袁中道写《西山小记》10篇,刘侗写玉泉山,写红螺寺,都是好作品。我们今天再游西山、红螺寺,看看与古人描写有何不同,写自己的西山小记,多有趣味?
写一篇游记,加深了对“逍遥游”的印象;将浮光掠影用文字记下来,并能领悟升华涵蕴其中的思想哲理,于自己为人处世不是也有益处吗?
呵呵,为何不作“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