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教案

(2011-02-21 11:15:02)
标签:

杂谈

分类: 语文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古代艺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运用课文的观点阐明一些文学现象

教学设想

1、课文中有两段引文十分重要,教学中应围绕这两段话,讲清重要的概念,把握作者的观点。

2、既粹且全,虚实相生,舞蹈精神,这些观点是全文的精粹。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观点,透视课文列举出的种种艺术现象,并进一步观察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搞好迁移训练。

3、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是一个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段引文的理解是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

4、这篇课文虽是从“艺术”上来讲,但用在古诗中却很恰当,可作一次古诗中虚实关系研究的探究性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从《军港之夜》中有人对“年轻的水兵,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的责难――“都睡觉却了,那谁来守卫军港呢?”引入:艺术不可也不可能太“实”,否则就呆板,――这是自然层次。

2、从画《深山古寺》一事中说明:只有虚实结合,才会有美感,是为艺术,――为美的层次。

3、从“唐伯虎画牡丹”一事中说明:虚实结合中的“虚”如果具有文化背景,就会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虚实相生,有文化底蕴,――为“大”的层次。

作家反映现实描绘生活时,对对象本身时而采取正面描写,在形似的基础上传神地写出事物的形象特征;时而采取侧面烘托或暗示的写法,藏头露尾、若隐若现地描绘出那些难以描绘的、富于动态变化的对象特征,这两种写法,前者称之为“实写”,后者称之为“虚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虚实,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一条基本原理,而且是美学原理中的一个基本命题。虚与实互根互存,对立存在,因相辅相成而统一。

就拿一个圆来说,“○”的外框是可见的,实实在在,而圆框内部是空且虚的,“○”的存在就是一种虚实的结合。如果没有外框,那也就没有了圆,这就叫互根互存,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正如庄子所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中国艺术表现,是虚和实辩证的统一。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论述的重点在“虚”,即“虚灵的空间”、“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的虚灵的空间,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而造成中国艺术在世界上的特殊风格”。这种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把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了,是艺术的最高成就,是对人类艺术的特殊贡献。本文的思路是从“全”和“粹”说起,引出“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最后讲到中国艺术的共同特点在于贯穿舞蹈精神,从高度概括的美学原则出发,结合各种艺术门类,一一加以具体阐述,最后从各种艺术的关系上,说明舞蹈动作对各种艺术表现的影响,把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称为舞蹈精神。

二、理清全文结构

1、(1-6)全粹虚实统一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提出问题)

2、(7-12)阐述中国绘画、戏曲空间表现方法:虚实结全、相生。(怎样做到“相生”)

3、(13-14)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中延伸出来的。

三、分析《谈龙录》《画筌》两段引文,把握作者的观点。

1、翻译两段文字。

2、课文所引赵执信《谈艺录》中的一段文字,指出了对诗歌艺术性的三种看法。试简析这三种看法,并指出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在什么地方。

洪昇要求完整,画龙,要把整条龙画出来,连它的首尾鳞爪都不能忽略。王渔洋则认为,神龙见首不见尾,有时只在云中露出一鳞一爪,只要把最精粹的部分画出来就行了。赵执信则认为,完整和精粹两者是不可分的,要在全体中求精粹,离开了完整就谈不上精粹。他们的根本分歧点就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完整(即课文所谓“全”)与精粹(即课文所谓“粹”)的辩证关系。洪昇强调“全”,王渔洋强调“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赵执信能够不失偏颇,兼顾“全”“粹”,正好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3、“真境逼而神境生”,试以戏剧表演中的动作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如京剧表演中的“过门”动作,就是通过演员集中精神用程式、手法、行动,逼真地表现出来的,达到“真境逼”,如身临其境,使人忘掉对戏剧布景的要求,以致“神境生”的。再如,在京剧舞台上,演员手执一马鞭,上下摆晃,做出的姿态便给人以骑马前行的感觉,若真的将一匹马牵到台上,岂不弄巧成拙。这样一来,真是真了,却扼杀了观众的想像,过于实在,诱发不出观众的联想与想像,又何来艺术的美感享受?“逼真”和“避真”,都需要实与虚的融合,只实不虚是不行的。

小结:文章论述“中国艺术”,论述的思路实质上就是顺着赵执信的话,由诗歌到绘画,由绘画到戏剧,由戏剧到书法,旁及建筑、印章。论述的重点,第一是戏剧,第二是绘画。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上,是通过具有象征力量的一鳞一爪,显示龙的全体丰满的内容,“一粒沙里见世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绘画艺术上,是在一片空虚的背景上突出地集中表现人物行动姿态;在舞台艺术上,是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结合剧情的发展,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

四、知识延伸

1、文中指出:“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令人感到满幅是水。我最近看到故宫陈列的齐白石画册里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横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但用笔的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神境’。”试再举几个绘画方面的例子,加以阐释,说明虚实是如何相生的。

如我们所熟悉的《踏花归去马蹄香》,画者只画了一个人骑着马,马蹄起落处,有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足以表现出骑马踏花的情景。然而,若是真画一个人骑着马践踏花丛,那不但失却了美感,失却了趣味,而且也表现不出那个“归”字的含义了。又如《蛙声十里出山泉》,若不是几只小蝌蚪在涧溪中顺流游动,又怎能十里之外听得见青蛙的鸣叫?畅游的小蝌蚪是实,但实中存虚,待蝌蚪游出十里之外,不也就长成青蛙了么。虽说这游到十里之外的景象以及蛙声是“虚”,但已经完全可以想像得出了。至于脍炙人口的《深山藏古寺》,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祟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2、文中说:“中国舞台动作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一种富有高度节奏感和舞蹈化的基本风格,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洗炼而又极典型的姿式,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结合这个句子在文段中的地位分析它属于观点还是属于材料?

需要关注句子在主要观点与具体事例之间的桥梁作用。对于主要观点而言,它是材料,它与上文的绘画、书法事例处在同一层面上,共同支撑着主要观点;对于下面的材料“趟马”动作而言,它又确属理论上的分析概述,又属于观点。弄清它所处的地位,对于准确全面地理解文段,意义重大。

3、作者说:“大而至于建筑,小而至于印章,都是运用虚实相生的审美原则来处理的,而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结合自己对印章的认识,谈谈其中的虚实。

治印,以着字处为实体,以其配字、偏旁、点画间的空隙为虚处。其一,治印讲究虚实的对立、调和、生发。其二,既要讲字画线条、偏旁实体的安排,又要注重于字画线条分割出的所有空间(诸如形态、部位、大小等)的安排;其三,既要讲究空间大分割块面的虚实顾盼,又要讲究包括每个小分割空间在内的全部的虚实顾盼。虚实之说,体现在线条处理上就是断而气连,晦而透明。这类有虚实的线条,表现为粗细有主次,节奏有轻重,表里有起伏。钤qián于平面纸上能产生出浮雕般的立体感、层次感。此外,一印刻就,在钤盖时要注意虚实的运用。初学钤印如同治印,只关注于文字实体,而忽视空间虚部。重实轻虚,是一大通病。其实,钤印时也应该实中见虚,如果唯恐印面不清晰,印泥丰而湿,用力实且重,则事与愿违,钤出的印蜕,势必会“逃掉”许多迷蒙空灵,可资玩味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试看《登鹳雀楼》和《寻隐者不遇》的意境,在处理虚与实的表现方式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语

播放钢琴协奏曲《梁祝》(见课件,大约3分钟)。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乐曲名称是什么?(生答《梁祝》)。这支曲子是著名的钢琴协奏曲《梁祝》!同学们听后,觉得它的音乐有什么特点?(生答)这首曲子声音忽高忽低,大时,众乐齐奏,势如排山倒海,惊天动地;小时,轻轻弹奏,似微风拂来,荡起点点涟漪,给人以无限遐想,我们好像看到了梁山泊与祝英台同窗共读的愉悦,又似乎看到了他们抗击命运、化蝶而飞的悲壮,极具艺术魅力!从美学上讲,这就是音乐中虚实相生所产生的绝妙效果。

二、解答课前预习题(见课件)

(1)、本文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生答,教师明确:课文标题就是本文的论述重点: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中国艺术包括哪些方面呢?——诗歌、戏曲、绘画、书法、建筑、印章、音乐、舞蹈等,主要论述了绘画和戏曲。

(2)、本文分几层进行论述?

生答,教师明确:

1、 提出文章观点:全粹结合、虚实相生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2、 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里的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3、 主要说明书法、建筑等多种艺术里的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

(3)、“虚”和“实”的关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师明确:“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如果说得更详细一点,可用16字概括:“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下面我们一同来分析全文。

三、师生共同简要分析全文

1、艺术需要表现美,文章开头哪句话,点明了这一点?

明确:“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下面进行了具体解释,既要丰富、全面地表现生活,又要集中、典型、普遍地表现生活,丰富、全面中就有了“实”,集中、典型、普遍中就有了“虚”,两者互相矛盾,却能辩证统一!只有虚实结合了,才能避免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所以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

板书:(见课件)

表现生活:

丰富全面——实——正面描写

集中典型——虚——侧面烘托

2、赵执信的《谈龙录》中,三人对诗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

洪眆思(洪昇):诗要求“完整”,即“实”,

司寇(王渔洋):诗要求“精粹”,也即“虚”,

作者(赵执信)“完整”、“精粹”缺一不可,应诗写出一鳞半爪而不支离破碎,这就是虚实结合!

拓展: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正是通过有形的“实”来推知无形的“虚”,从而创造更广阔的意境,表现更丰富的生活!

3、作者选取了哪两种中国艺术进一步阐述虚实相生的手法?

明确:绘画、戏曲。

课件展示南宋著名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同学们,你从这副画中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

一叶扁舟,一个孤独的钓鱼翁,这是“实”,那空白处我们可以想象为烟波浩淼的江水和广阔的空间,这是“虚”,正是空白才衬托出了环境的萧瑟和钓鱼人的孤独!“虚”已不再是“虚无”,而升华成了艺术境界,成为艺术的精品。

那副著名的《深山藏古寺》,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画面只有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个小和尚在山下河边打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和尚从哪里来,又到何处去,自然从古寺来,再回古寺去,这也是“实中藏虚”。文中32页的一段文言说得很清楚,让我们来读一读。

师生共同朗读。古画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让我们来共同欣赏几副。

4、戏曲中也是如此,“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常见的。演员通过极少的道具营造出极丰富的意境,给人极大的空间感。比如舞台上老船翁一支浆和摇曳的舞姿能让人感受到荡漾起伏的江水,站在荷花筐里的演员通过摇动的腰肢和左右晃动的手臂,更给人以荷花随风摇摆的美感。

5、建筑、书法也是如此!课件展示天坛的图片,旷野中的亭子。

教师简单分析:天坛是皇家祭祀场所,天坛面对着虚空的天穹,似乎也能感受帝王一统天下的气魄;亭子本身并不是画,但与广阔的天地共同融为一幅大画,王羲之的《兰亭序》中18个“之”字写法各异,虚许实实,表现出王羲之飘逸洒脱的精神风度。

6、其实,诗歌里面的“虚实结合”也是很多的,在诗歌里面,“实”是指“写景”,“虚”是指“抒情”,纯粹的写景和抒情都是没有生气的,所以诗歌历来重视“虚实相生”的方法,“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同学们能举出这样的里子吗?

板书:(见课件)

诗歌中的虚实实——写景 虚——抒情

师生共同分析诗句:大家看杜甫的这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虚实相生没有?

通过春天的花鸟景物,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的惊恐心理和恨别情绪,形象而又深刻,看似写景,实则抒情。这是“化虚为实”。

再看李煜《虞美人》中的两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回答,教师简析明确:

作者把无形的“愁”化为有形的“一江春水”,把自己因亡国而引发的多而不绝的愁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是“化实为虚”。

再看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提问:这首诗怎么运用了“虚实相生”?

明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虽然没有写隐者的行踪,但透过画面,我们能感受到那山中缥缈的云雾、隐者的闲适高雅以及贾岛本人悠远恬淡的心境,还可以引申出人生的哲理:人在追求理想和真理时,明明近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发现或得到。这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