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商人》引发的犹太人灾难
(2013-07-16 09:20:32)
标签:
威尼斯商人犹太人灾难杂谈 |
分类: 杂文 |
十五世纪末,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发表了剧作《威尼斯商人》,剧中犹太人善于理财,经营高利贷高利盘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犹太人几乎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高利贷人夏洛克就是这批犹太人的代表。
剧情中的夏洛克借人3000块金币,不收高利,却立下契约:如果到期还不上贷款,就要割下借贷人的胸前的一磅肉来。后来果然到期违约,犹太人夏洛克便要履行契约割肉一磅。这起纠纷被诉之法庭,经过正义与邪恶、人性与反人性的反复较量,律师提出了“割肉不准带一滴血”的英明诉词,最后夏洛克败诉,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狡诈、邪恶、贪财、嗜血的夏洛克形象鲜明生动的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后几百年夏洛克几乎成了犹太人的标志,贪利、奸诈是他们的名片。由于莎士比亚剧作的魅力,《威尼斯商人》广为流传,犹太人因此也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纳碎德国在二战期间,提出“优等种族”论调,进而可以消灭“劣等种族”,其中位列首位的“劣等种族”就是犹太人。战争本来就是为了转移经济困境,然战争是要有钱的。大批量的战争经费从何而来?国内经济萧条,从富人手里借是要还的,而富人未必就会借给。纵观国内富豪,头等有钱的就是犹太人,拿他们祭刀,财源岂不是滚滚而来,这可是一本万利的买卖。有了消灭“劣等种族”的理论,实行起来可以顺理成章,冤死鬼不找犹太人找谁,谁叫犹太人贪财狡诈,谋利不择手段,也许是少数夏洛克的“为富不仁”,却让整个犹太人群体背负了深重的灾难。
犹太民族当自省,冤有头债有主,犹太人中如果人人仁厚经营,没有夏洛克式的人,就不会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为富不仁”的口碑,也不会被莎士比亚拿出作为艺术典型。事物皆有因果,《威尼斯商人》的艺术效应与二战中犹太人的不幸,前后呼应,不能不让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