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高昌古城(现吐鲁番),历史悠久,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汉代,因其“地势高敞,人广昌盛”因而得名。公元460年(和平元年)车师国亡,柔然立阚氏伯周为王,称其国为高昌国,掀开了高昌王国的序幕。《魏书·高昌传》记载高昌“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它曾与于阗、龟兹并称为我国西域三大佛教中心。
伯孜克里克(因为资料出处不同,又被称为柏孜克里克)千佛洞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东北的火焰山木头沟中。柏孜克里克在维吾尔语中是“有绘画的地方”的意思,在唐西州时期名叫“宁戎寺”。这些石窟最早的开凿于公元5世纪,最晚的到14世纪,历经1千年的建造史。现存洞窟83个,尚存壁画的40多个,保存壁画面积1200多平方米,是新疆古代留存下来的著名佛教遗迹之一。
自15世纪当地改奉伊斯兰教后,佛教寺院遭到严重破坏,塑像被全部推倒,壁画人物被铲去眼睛。本世纪初以来又屡遭列强洗劫,仅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在1907年就挖取壁画100多箱,德国人勒考克(Albert
von Le
Coq,1860年-1930年,德国探险家)从这里割剥去的壁画整整填满了柏林博物馆的一个房间。虽然如此,伯孜克里克千佛洞仍不失为一座文化艺术宝窟,劫余的佛座华丽精致,残余的壁画颜色鲜艳,内容丰富。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最繁盛的时期是西州回鹘时期,公元九世纪中叶,回鹘人在高昌建立王国,并崇信佛法,于是这里成为回鹘国王家贵族寺院。宽敞宏大的窟室,辉煌斑斓的壁画和塑像,大多是这一时期的。所以现存的柏孜克里克石窟是回鹘文化艺术的宝库。
伯孜克里克千佛洞景区全景
伯孜克里克15号窟回廊现状
15号窟回廊外貌
誓愿图就绘制于15号(德系编号为4号窟,15号与4号窟基本都指代这里)回廊石窟里呈“Π”字型构造,宽1.2米,仅能通过一个人。狭小回廊外侧有9幅,内侧有6幅,描述释迦前世的15
个故事。100多年前,外国探险队发现壁画后,疯狂剥离,运往世界各国。
立体模型
平面模型
主题1主题2现状
主题3主题4现状
主题5主题6现状
主题7主题8主题9现状
主题10主题11主题12现状
主题13主题14主题15现状
伯孜克里克15号窟回廊誓愿图的“保护者”
俄国探险家克莱门兹 20世纪初叶从中国吐鲁番用尖刀(狐尾锯)剥取而来的,他是第一个对誓愿图动刀子的人。
俄国探险家奥登堡(1863年一1934年) 俄国探险家。又译鄂登堡。生于后贝加尔州。1885年彼得堡大学东方语言系梵文波斯文专业毕业,获得副博士学位,留校任教。1894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1900年为俄国科学院研究员。1903年被选为科学院通讯院士。1908年被选为院士。1903年创建俄国中亚研究委员会,以后又组织几次中亚考察队。1904年起任科学院常任秘书,1916年任亚洲博物馆馆长,1917年又在克伦斯基的临时政府中当过教育部长。
瑞典探险队斯文·赫定(Sven Anders
Hedin,1865年2月19日-1952年11月26日)出生于斯德哥尔摩,是瑞典地理学家、地形学家、探险家、摄影家、旅行作家,同时也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制插图。在中亚的四次探险考察中,他发现了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印度河和象泉河的发源地,罗布泊及塔里木盆地沙漠中的楼兰城市遗迹,墓穴和长城。他死后出版的中亚地图集是他毕生工作的结晶。
英国探险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年11月26日-1943年10月26日) 著名的英国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原籍匈牙利。曾经分别于1900年-1901年、1906年-1908年、1913年-1916年、1930年-1931年进行了四次著名的中亚考察,其考察的重点地区是中国的新疆和甘肃,期间盗取大量佛教文物。
德国探险家勒·柯克(Albert von Le Coq,1904年—1905年)曾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历史学者勒·柯克受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之命组成了普鲁士皇家吐鲁番探险队。探险队由两个人组成,一个是他本人,另一个就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勤杂工巴图斯。在德国军火商克鲁伯·弗里得里西的资助下前往吐鲁番探险。勒·柯克把剥下的壁画带回发达国家德国的举动,他自己甚至坚信这就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方法。20世纪初叶,在禁止偶像崇拜的伊斯兰教徒众多的吐鲁番,据称“佛教遗迹正面临危险”。据勒·柯克手记:“当地人不断地挖掘,遗迹正在被大规模地破坏,倒不如说遗迹中埋有很多对生活在这里的人有用的东西。遗迹上面,春天的沙暴已堆积了几百年,把沙土和被毁坏的佛像残片混在一起就变成了非常贵重的肥料,壁画也能成为肥料,但是墙壁上画着的画是伊斯兰教徒忌讳的东西,只要一发现就会被毁坏,至少要把画中的人物、马的眼睛和口破坏掉。否则晚上就会从画里复苏后出来做出各种加害与人的事。至今也被深信不已。”勒柯克是剥取誓愿图最多的人。
日本大谷探险队(1876年12月27日-1948年10月5日) 日本僧人、探险家,净土真宗本愿寺家第22代家主(1903年至1914年在位),法号镜如,伯爵。其父是本愿寺第21代家主本愿寺明如,幼名峻麿。1902年开始率领探险队在中国新疆活动,次年因父亲去世回国继位,其后又两次前往新疆探险。作为本愿寺家主,他积极推进教团的现代化,致力于在日本海外的传教活动。大谷光瑞和斯文·赫定、阿尔伯特·冯·勒柯克等人同为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成员,其藏品在中亚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重现昔日光彩,回廊誓愿图复原图(部分)
日本龙谷大学古典籍虚拟现实感研究中心,利用数码技术,成功复原中国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5窟遗失壁画和洞窟。
利用数码技术复原丝绸之路遗失的壁画,之所以选中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公元11世纪左右,吐鲁番地区兴盛的西州回鹘王国信奉佛教,在柏孜克里克石窟中有着华丽的佛教壁画;二是日本龙谷大学和20世纪初来西域的日本大谷探险队有着密切的关系。日本大谷探险队将盗取的中国柏孜克里克石窟壁画,直接运到了龙谷大学。
下面就是此次日本龙谷大学与日本NHK电视台合作,将他们收集并认为价值很高的中国柏孜克里克石窟第15窟壁画作为复原对象,用计算机图解技术进行复原的效果图。
屋顶 屋顶为宝相花纹,由波斯传来,在唐代尤为流行。
复原后的屋顶
主题4 现藏在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中的《誓愿图》是现藏唯一一副保存比较完整的壁画。佛祖身披的袈裟褶皱运用宛如刚从水里出来一样的笔风所绘,是在长安、敦煌流行并流传到此地的绘画技法。
下面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对该画的描述(译文):
这幅画的主题是取自无数的传说和书面源,取材于真实的事迹,描述的是在俗世生活的历史上的佛陀释迦牟尼,智者来自于萨克耶人家庭。Pranidhi梵文意思是一个凡人的“誓言”遵循佛陀的教导;作为一个赏赐,这个他可能成为一个佛(“开明”)自己,赋予“远见”的礼物。
该画中央部分是佛陀站在莲花上的多图组合。落日在他的头发和右手的姿态意味着他是佛陀阿弥陀佛,佛陀无休止的光,国王的西方,统治者的“净土(死人灵魂重生的地方)”。佛陀的右手用佛传统的手势指向跪在他面前的释迦。
站在佛陀脚边上的男孩的衣服像中亚婆罗门的服装。那个男孩在他的手里持有一个托盘和礼物。
这两部分有其意义。左边的一个象征着被请求“授予”的画匠(捐赠者)。由于他遵循佛陀的教导,这个人成为佛的下一任轮回。正确表达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一半男孩象征着请求佛陀的庇护的捐赠者的后裔。
http://img5.ph.126.net/BvORGTU-c7z6CAuaTWvLaQ==/27866022712237735.jpg
主题4复原前
主题4复原后
主题5 只有黑白照片(德国探险队所拍)的描绘商队的《誓愿图》与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带回去的壁画组合在一起,不够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学术性考证才完成了这一幅《佛和商队队长誓愿图》。这是通过好几种岩画颜料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后才复原的色彩。向佛祖奉上锦袋的商人(右下黑白图右上者),里面应该放着是财宝。高鼻浓须是栗特系维吾尔人的脸型,一旦进入沙海,在自然的威胁面前也只能双手合十祈祷安全了吧。大概当时的人,已经完全明白了这一点。在沙漠之舟骆驼旁(中)绘的是商人们制作的木船载着佛祖渡过恒河的日子。然后是手捧着像面包一样的供品的(左中黑白图下者)正是商队队长,前世释迦。绿色、蓝色的各种不同的眼眸仿佛正在为各民族理所当然地共同生活过的富裕的吐鲁番而祈祷。
主题5复原前
主题5复原后
主题8 主题8的两幅壁画残片是被日本大谷探险队带走的《持伞菩萨像》(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主题8复原前
主题8复原后
主题9 这幅壁画是前世释迦(左下)立志出家剃发的场面。左中、左下曾经被德国探险队带走,左下毁于二战时期的柏林,现只有图片资料被保存下来,左中为唯一残留在柏林的僧侣的画像(现藏柏林国立印度美术馆)。
主题9复原前
主题9复原后
主题11 流离在新德里和首尔的《燃灯佛授记》(右下部被日本大谷探险队带走,现藏于韩国首尔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左部分和右上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带走,现藏于印度新德里印度国立博物馆)。为了不让燃灯佛弄脏脚,前世的释迦将自己的头发铺在污泥上。泛起的波浪,浓密的黑发可谓是功德的象征。
主题11复原前
主题11复原后
主题12 这是唯一在回廊中存在近千年的佛像。被世界列强探险队剥去壁画露出日晒砖的墙壁,用最新的数码技术穿越时空,围绕着佛祖的菩萨们也重新焕发光彩。
主题12复原前
主题12复原后
日本龙谷大学博物馆伯孜克里克壁画展
日本龙谷大学以成立于2001年的“古典籍数字档案中心”的理工学部教授冈田至弘为主,与NHK共同协作,对柏孜克里克石窟寺院中的第15号窟(德国队编号4号窟)所描绘的佛教壁画进行了数码复原。花了约1年半时间完成的图象,在NHK的《新丝绸之路第2集·吐鲁番——灼热的大画廊》中得以介绍。
参考资料
《俄藏敦煌艺术品》 作者: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1版 (2002年12月1日)
《俄藏敦煌文献》
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敦煌学通论》 作者:
刘进宝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
《新疆的地下文化宝藏》
作者:阿尔伯特.冯.勒柯克出版社:新疆人民出版社图书营销有限责任公司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资料:
主题4:http://www.hermitagemuseum.org/html_En/04/b2003/hm4_1_27.html
主题4:http://www.hermitagemuseum.org/html_En/04/b2003/hm4_1_27_0.html
主题4:http://www.hermitagemuseum.org/html_En/11/b2003/hm11_4_84.html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资料:
丝绸之路遗失壁画重现昔日光彩:http://www.tianshannet.com.cn/GB/channel8/923/200602/26/230481.html
柏孜克里克壁画《誓愿图》复原的具体情况:http://www.afc.ryukoku.ac.jp/Komon/bezeklik_HP/index.html
柏孜克里克15号窟流失海外壁画《誓愿图》(《本行经变》)复原相关视频: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JESYEVvFt0Q/
日本龙谷大学博物馆伯孜克里克石窟寺院复原展览:http://museum.ryukoku.ac.jp/cn/bezeklik/
德国人勒柯克入新疆盗掘文物:http://wh.xj169.com/history/dsnb/2004/04/122809.htm
日本龙谷大学(Ryukoku
University)关于古典籍数字档案中心的研究:http://www.afc.ryukoku.ac.j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