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青铜镜收藏与鉴别

(2011-04-23 15:10: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化

铜镜是古代梳妆照容的生活日用品,也是中国青铜器中自成体系、价值极高的工艺美术品。自史前铜石并用时期诞生,延绵发展到清代,距今约有四千余年的历史。
 
   铜镜也是中国青铜器铸造史的一个延续和独特风景。我国夏、商、周被称为灿烂的青铜器时代,然而到春秋战国以后,青铜器逐渐衰落,被更先进的生产力代表铁器所取代,但青铜镜的制造和使用并没有衰落,相反,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发展。可以说,古铜镜在青铜文化的大家族中是独立和自成体系的,或者说是青铜文化的延续。历代铜镜的铸造工艺、铜质、纹饰、铭文等无不反映特定的时代背景,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学、艺术及风俗习惯等。中国青铜镜最早发现于齐家文化墓葬中,比中原的夏文化稍早一些。1975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墓葬出土了一件青铜镜,直径6厘米,厚0.3厘米,镜面有光泽,镜背中央有一个桥形钮,未施纹饰。
 
  齐家文化墓葬中发现的青铜镜都比较小,制作不够精致,背面有简单的阳线几何纹。齐家文化的时代略早于公元前20世纪以前,可能和早期的夏文化交叉,但是夏文化遗址中没有发现过青铜镜的遗存。齐家文化三角纹镜,直径14.6厘米,弓形钮,无钮座。钮外饰凸弦纹三周,内圈平素无纹饰,中外圈三角纹大小不等,不甚规则,是我国目前发现较早的铜镜之一。 

  齐家文化以后,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很少出现过青铜镜,直到在商代墓葬中发现了少量的、背面有几何纹的青铜镜。 

  两周时期各地的墓葬中也有青铜镜发现,数量比商代稍多,但总量也就十件左右,质量比较差。背面光素或饰简单的几何纹,镜钮的形式则稍多,有桥形、橄榄形、长方形等,镜都较小,一般直径在10厘米以内。 

  青铜镜在战国时期得到很大发展,成为一种新颖的生活日用品,图案、纹饰和制作技法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就目前所知,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地区,尤其湖南省,是出土青铜镜的主要地区。 

  战国时期的铜镜纹饰多种多样,山字纹铜镜通常以饰山字形数量命名,以三山青铜镜、四山青铜镜为多。连弧纹镜、龙纹镜,战国时期也相当流行,通常在镜背后镌刻三条或四条龙纹,使龙纹成飞腾状,显得异常矫健有力。龙纹镜,战国。直径15.2厘米,四弦钮,圆钮座。主题纹饰为三组变形龙纹,龙身盘曲,如枝蔓,龙与龙之间相交处饰勾连菱形图案。 

  秦汉之际,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西汉早期墓葬中,基本是战国镜的式样,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的六山镜,与战国同类镜并无差别,很可能沿用战国的铸镜工艺。政治上的改朝换代并不等于青铜镜工艺也会迅速改头换面,工艺制品的表现内容和风格的变化,往往要晚得多。西汉青铜镜纹饰内容的改变,大致在武帝时期,这时休养生息政策获得成效。在这种条件下,青铜镜铸造业的发展,乃是必然。铭文镜在两汉时期出现,常见有博局纹(TLV)、蟠龙纹、草叶纹、星云纹等。星云纹镜,西汉,直径13.2厘米,连峰钮,圆钮座。内区饰弦纹和连弧纹;中区饰四枚大乳钉,其间饰弧线相连的小乳钉;边缘饰连弧纹一周。铭文镜主要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流行。
 
  在西汉晚期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青铜镜,称透光镜,它的边缘较厚,文字也有相当的厚度,而镜底较薄,钮座外围连弧纹,也比较厚,镜的厚薄差距颇大,这是由于铸造时应力分布不匀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曲率适当的磨具,在加工时增加压磨的力度,可以使镜面产生不易觉察的变化。这种形变相应于铜镜的凹凸面,从而使镜子在反射日光时产生明暗不同的效果。见日之光透光镜,西汉。直径7.4厘米,半圆钮,圆形钮座,内区为内向八连弧纹,外围有八字铭文:见日之光,天下大明
 
  盛行于东汉的四灵神故事镜,稍晚于博局纹镜出现,在新莽时期已有铸造,最后为汉画像镜所替代。东汉中期出现的东王公西王母镜,以浅浮雕的手法表现神人瑞兽等图像,不再是平整的浅刻。这时期浅浮雕的特征是纹样的细部刻画,如眉、目、衣褶等仍用突出的细线来表现。车马镜,东汉。大圆钮,钮外饰高浮雕神人、车马。 
  西汉以后,用失蜡法铸造青铜镜,进一步提高了铜镜的铸造质量。镜的蜡范用滑石制成,滑石的优点是雕刻比较容易,极精细的纹样都能得到体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事频繁,社会极不安定。青铜原料严重不足,导致了铁镜的铸造。到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唐朝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精美的青铜镜再度出现,并在纹饰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唐代铸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盛唐时期,由于交通发达,与国外频繁的交往,以及文化艺术的交流,使唐代各种艺术绚丽多彩。青铜镜在造型、装饰工艺技术上有了很大的创新。纹样丰富多彩,既有中国传统的民族风格,又融入国外的艺术精华,使纹饰活泼自由,富有生活气息,改变了过去镜纹饰图案化的传统。 

  在唐代宫廷中常用上等铜镜作为对下属的赏赐。在唐代出现了形式多样化的青铜镜,除方、圆形外,还有菱花、葵花、六角、八角、亚字形等。纹饰繁多,题材广泛。海兽葡萄方镜,唐代。边长17.1厘米,伏兽钮,内区以钮为中心,置六兽,问饰葡萄缠枝,有鸟雀蝴蝶,采用高浮雕技法。鸟兽菱花镜,圆钮。内区饰枝蔓向两侧弯曲的宝相花四枝,并对称饰凤凰、瑞兽、蟠龙等等。镶嵌螺钿人物花鸟镜,唐代。直径23.9厘米,圆钮,纹饰用螺钿镶嵌成一幅图画,画中两老人坐树前,图中有犬、鹦鹉等,在其间点缀草石落叶和工艺珍品。 

  唐代以后,中国的铸镜业日趋衰退,铜的成分有比较大的变化。 

  宋代的镜形式多样化,有钟、鼎、心、盾、瓶等形状,以及带柄镜等。洛神菱花柄镜,宋代。直径12.6厘米,长柄,镜上方一轮明月。月光下,海浪中一童女手持华盖;一仙女亭亭玉立,若有所思;一童男双手捧物,仰望仙女。宋镜纹式多样化,受当时绘画的影响,有花卉、人物、故事、八卦等。宋镜有官府经营,也有私家经营的,湖州镜有的标明牌号或广告用语。 

  元代铜镜少有创新。一般大有较大边缘突起,图案呈高浮雕。仙鹤人物镜,元代。直径9.7厘米,元宝形钮,镜背画面分三部分,上饰阙楼和一对相向飞翔的仙鹤,中饰四个儿童嬉戏,下饰一对公鸡、莲花、杂宝。纹饰有八宝如意、五子登科等、状元及第等。 

  明代铜镜纹饰主要有三元及第、福寿双全、寿比福海等。五子登科镜,明代。圆钮,无钮座。饰五子登科四字,每字内侧对应字,用方框圈起,字左右方框内各铸胡聚盛号青铜明镜 

   
清代铜镜纹饰主要有福寿双全、寿比福海、状元及第。明末清初玻璃镜大量输入,照容清晰,逐渐博得人们的好感,并被普遍流传使用。至此,青铜镜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古代铜镜的精品主要集中在战国、两汉和盛唐三个时期,它们是古铜镜的制造高峰期。无论是从流行程度、铸造技术还是艺术风格,这三个时期的铜镜都是最值得投资的。目前,市场上的古铜镜收藏价格,也是这三个时期的价格为最高。相对而言,宋、元、金时代的铜镜价格较低,明、清时代的铜镜价格就更低了。从品种来看,汉代的重圈铭文镜、规矩镜、神兽镜、画像镜,隋唐的瑞兽葡萄镜、花卉镜、花鸟镜、人物故事镜、盘龙镜等均是镜中的珍品。上述年代的特殊镜种,譬如镏金、错银、镂空彩绘、螺钿、金银平脱、贴金贴银等更是珍贵。 

    
辨别铜镜好坏、判断其市场价格的4个标准:第一,艺术性要高,即从其图案、铭文、形状和材质等方面去考量,要能反映古代高工艺、高品质的图文设计和制作,如战国镂空镜,汉唐镏金、嵌螺钿、金壳、银壳、透光等特种工艺镜。第二,品种要稀少,最好能见证一段历史事件,如唐代打马球镜,证明了足球起源于中国。第三,品相完好,即保存状况好。由于铜镜多是入土陪葬埋藏之物,所以出土后的铜镜最好是锈蚀程度越小越好,其中银光灿灿的水银镜或者黑漆如墨的黑漆古都是收藏佳品。第四,纹饰的清晰度也是关键,在铜镜收藏中很讲究版模,头模镜最受欢迎。所谓头模镜,是指第一次浇铸的铜镜,纹路清晰价值超过二模三模。

一面铜镜可分为镜形、镜面、镜背、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镜缘、镜铭、纹饰等。

  镜形——指镜子的平面形状。如圆形、方形、长方形、八角形、菱形、葵花形、桃形、钟形、亚字形、有柄圆形、有柄花叶形等形状。

  镜面——指镜子的正面。镜面一般显微凸或平坦状,表面光洁平滑,以供照面之用。

  镜背——即镜子的背面。铜镜的背面大致可分为有纹饰、无纹饰两种。无纹饰者称为素镜。

  钮——指镜背中央有一凸出带有穿孔的物件,称之为钮。钮的作用可供系带悬挂固定或手持之用。有柄的铜镜没有钮。常见的钮有弓形钮、桥形钮、乳状钮、弦纹钮、半球形钮、兽形钮等。

  钮座——指紧靠钮周围的纹饰称为钮座。常见的钮座有连珠纹钮座、圆形纹钮座、方形纹钮座、花边纹钮座等。

  内区、中区、外区——指靠近钮的为内区;靠近边缘的为外区;中间为中区。有的铜镜是以所铸纹饰划分不同的区域。有的镜背不分区域,以钮为中心,用各种形式的圆圈组成几个同心圆,也有仅分为内区和外区等。

  镜缘——指镜背的边缘。常见的有卷缘、宽缘。靠近镜缘的纹饰称为镜缘纹饰。如素宽缘、三角锯齿纹缘等。

  铭带——指镜背铸有铭文的部分。常见的有条状铭带、环状铭带等。

  镜名——指镜背上所铸的文字。

  纹饰——指镜背上所铸的图案花纹。铸在镜背内区的图案花纹,称为主题纹饰。

 

中国铜镜最早见于4000多年前的齐家文化,直至清末民初,玻璃镜子普遍使用,才结束了其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程里,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宗教等因素限制、影响着铜镜的制作和发展,使这一古人用来鉴容的生活器具,包含了多种形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其中最具收藏价值者,集中在战国、两汉、隋唐这三个历史阶段。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铜镜品种形式相对较少,古人对当时的出土品反不如今人的认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铜镜仿制,始自汉、唐。随着文物艺术品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当今涌现了许多热衷于古代铜镜收藏的爱好者,各种水平的铜镜仿品大量出现在收藏品市场里。一些仿制水平高的铜镜,几乎可以乱真,掌握辨伪的方法和提高鉴赏眼力,成为收藏者实现收藏目标的保障。金钱、机遇、眼力三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古人仿镜

  我们从大量出土的有纪年的古代铜镜中看到许多同一时期的铜镜,虽制作工艺、纹饰特点、时代风格比较接近,但仍存在一些差异。汉代博局图案铜镜铭文里就分别有王氏、周氏、杜氏等私人铸镜作坊的标识,他们均仿自尚方镜。南宋有许多铜镜上铸有石家XX真正青铜照子的铭文,既是商誉之争,又能杜仿冒之累。历代相同风格的铜镜仿品数量很多,这种当时私人铸镜作坊之间相互仿制的现象被今天的收藏界错误认为有头模、二模之别,尤其对没有镜铭的古代铜镜,更是作出这样的判断。

  古代铜镜与流通钱币相比,在铸制数量上有天壤之别,它不需要像古钱币那样多次翻铸。同一铸模多次翻铸导致图案纹饰完全相同仅存粗细差别的两块铜镜,至今尚未发现。当今见到许多铸制年代、图案纹饰相近的铜镜存在着细小差异,乃为当时或以后仿制时不同地区、不同工艺、不同作坊等因素所致。

  宋代以后,铸镜工匠不仅相互仿制,还将前朝古镜做模翻铸,有的还加刻当时年款。

  罗振玉《辽居杂著——镜说》云:明代镜工有取古镜加刻明代年号者。予藏一镜,铜质花纹一见而知为六朝以前物,而妄凿隆庆伍年中秋日造八字。这应是罗振玉错将现在常见的明代仿古镜当成六朝古物,足见前人对仿制古镜的认识还很肤浅。

  古人仿镜或为传世品、或为出土品,虽纹饰与真镜相近、包浆古旧,但仍然可以辨别。汉唐铜镜铸制比较精美,尽管有的锈蚀很严重,但仍能显示出当时的精湛工艺。而后仿者绝大多数铸制粗糙。汉唐铜镜表面镀锡,经千年土中埋藏或人间传世后,或白亮如新、或黑亮如墨、或翠绿如漆、或五色间杂,都多少留有镀锡的痕迹。宋、金、元、明铜镜,虽部分仍用镀锡工艺,但与汉唐铜镜区别明显。后仿镜已多不镀锡、或镀很薄一层,日久就会剥落。

  汉代铜镜虽铜质往往变朽,但仍能看到镀锡的闪亮痕迹,而宋代及其后的仿汉唐铜镜,有的距今仅几百年,保存完好,但镜面铜质裸露。同时两者的铜质有很大的区别。

  汉唐铜镜,铜质发红,少量因含锡过高断截面呈银白色,宋代以后铜质逐渐由红向黄转变,明代中期后彻底用黄铜铸镜。根据不同的铸制材料,可以判断出铜镜的大概铸制年代。

  汉唐铜镜在镜钮、缘、纹饰等处与宋代以后的仿品有明显的区别。如汉唐时期的铜镜半球形镜钮为浑圆、标准的半圆形,球顶极少出现大小不一的铸造平面;而仿品球形钮项有的过小。多是用以翻模的古镜经过长时间的使用镜钮被磨损所致。汉唐古镜镜缘或直或斜,但都平齐规整。而仿品镜缘或多或少地变成弧形,皆因翻模的古镜经过长时间使用磨损所形成。

古镜经过长时间的使用流传磨损,其镜钮、镜缘、铭文、纹饰等部位都留下了不同程度的磨损痕迹,用其翻模仿铸,会进一步放大原有的痕迹特点,再结合其铜质、氧化等特点就能比较容易地辨别出铜镜的真正制作年代。

  二、今人仿镜

  现代的铜镜赝品铸制水平普遍较高,仿制的锈蚀几可乱真。早期仿制的多为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名品,现已对常见的明代铜镜进行仿制。由于铜镜完整者无法观察到所用材质的各种特征,故仿制的铜镜无论战国、两汉、隋唐、宋元等时期,材质多为黄铜,这为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便利条件。

  市场中许多铜镜在边缘和纹饰突起处被磨出了材质的呈色,给我们带来了参照铜材呈色辨伪的便利。仿品铜镜的锈蚀均是用各种方法后做的,与真品相比,无论锈层多么丰富,锈色多么逼真,但其锈质地松软,而真晶中除了锈蚀十分严重地脱胎器外,其余的多种锈蚀十分坚硬。

  铜镜真品的锈蚀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多数以绿色铜锈为基调的锈蚀外,还有银背、铅背、黑漆古、绿漆古等种类的锈色。

  古代铜镜虽在材质、工艺等方面有许多相近之处,但由于各个铜镜入土后所处周围环境中的金属含量、酸碱成分、水分、空气等多有不同,其锈色在绿色的基色上还呈现红、蓝、棕等五色斑斓的颜色。仿品锈色从外观上看与真品十分接近,但仿品的锈蚀是经过短时间化学药剂腐蚀和用人工配兑的颜色涂抹而成,与真品锈蚀是金属经过千百年来漫长时间的氧化而成有明显不同。只要收藏者多观察、多触摸,还是不难辨别真伪的。

  仿品中银背、铅背者,或用银粉刷在仿品表面、或用电镀镀上一层金属膜,现还有用树脂漆作伪,再覆上红绿斑驳的假锈,颇能惑人。黑漆古者,也是电镀上一层黑色金属膜或树脂漆。虽真伪两者表面差别不大,但仔细观察后仍能发现破绽。

  现代仿品采取的是当代铸造工艺,成品时代特征明显。如古代泥范铸镜与现代的沙范铸镜两者反映出的特点有明显的差别。古镜在当时经过研磨,后又多布满锈蚀,与现代仿品不同。

  总之,古代铜镜的收藏与辨伪不仅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多接触实物。上当受骗有时能给人以刻骨铭心的教训,而接受教训举一反三也是提高收藏水平的途径,只要收藏者能吃苦、多读书、多观察,就能提高收藏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