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小学老师-----杨红樱

(2009-09-25 07:59:54)
标签:

文化

我的小学老师----李蓓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我在小学毕业21年之后,本有些担心会不会时间太久了,记忆会模糊,但一提笔,才发现一切都还那么清晰,21年前的杨老师就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想想,在7岁到12岁的年龄段,在对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思维每天都在快速发展的六年,有这样的一个人彻底走进你的心里,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你小脑袋瓜时刻关注的、是同学们整天叽叽喳喳讨论的,她是你的偶像、你心中最美丽最有气质的人,这份回忆又怎么会模糊呢?
随手翻开自己1984年的日记,几乎每页都会出现“杨老师”这三个字,杨老师生病了我们很想她,杨老师穿了新毛衣,杨老师搂着我亲了一口,杨老师带我们去实验小学上公开课,杨老师批评我们没有把人民公园菊展的作文写好……是啊,六年的小学生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朝夕相处,杨老师是我心中当仁不让的女主角。我长大后经常回想,杨老师对我的影响实在是太大太大了。略举两例,一是杨老师特别重视我们的写作,每周都会布置我们写周记写作文,还常常让我们自己写童话写小说,我们都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什么就写什么。我最喜欢作文讲评课,因为杨老师总会用她好听的声音,充满感情地读同学们中写得好的作文。这种氛围让我从小就喜爱文学,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的童话、小说,连爸爸订的《报告文学》、《电影创作》之类的杂志也不放过,这些经历异常珍贵,让我受益匪浅。二是我们班从一年级入学开始,杨老师就要求我们说普通话,不仅在课内,课外也要求。在四川那样说家乡话很固执的地方,要做到这点可真不容易。从小学二年级起,杨老师就开始挖掘我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潜能,张罗我去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故事赛、演讲赛、去电台录音。所以现在,经常有人说,你的普通话说得真好,完全听不出有四川口音。你的演讲真棒,一看就是训练有素的。我觉得很骄傲,我知道这一切都是杨老师给我的。
杨老师的美丽是瞩目的,她的举手投足都是一道风景线,上课时我们如痴如醉的看着她,下课时就聚在一起讨论杨老师穿的蓝色太空服、白月牙小发卡真好看。那时的杨老师,在我们心里,是比任何一个电影明星都要漂亮的天仙姐姐。实际上也是,我还有一张三年级与杨老师合影的照片,她穿着蓝色的太空服,笑得甜甜地站在队伍的一旁,青春、靓丽、魅力四射。
杨老师是一位用心灵与学生对话的老师。无论成绩,无论长相,无论家境,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觉得杨老师是爱着自己的。上世纪80年代,教学观念、风格、要求都比较单一,特别是在我们那样的重点小学,成绩和升学率是最被看重的指标。但杨老师是不一样的,她重视学习但她从不会逼着我们学习,一到下课时间她就像赶鸭子一样让我们出去疯一会儿,她了解每个孩子不同的特质,她懂得在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和鼓励这个孩子。我们班淘气捣蛋、经常会闯点祸的男孩也从来不会被她忽略,相反,她还常常会发现他们的优点,赞扬他们的创新、勇敢和进步。现在想来,那时的杨老师采用的教学理念真的是很先进很超前的,融合了当下里很流行的一些教学理念,像赏识教育、发现和捕捉意识、强化个体意识教育等都是她常常采用的教育方法。
那时的她,虽然是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年轻女孩,却深谙孩子的天性,特别了解孩子,懂得孩子。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个同班的男同学课间总是凶巴巴地对着我扔小石子,我觉得很恼火,对着杨老师倾诉了一通。杨老师笑眯眯地跟我说:“他打你是因为他觉得你各方面都好,他喜欢你,想成为你的好朋友,但又不知怎么靠近你。所以你要平时与他多沟通,去影响他。”听杨老师这么一说,我感觉好多了,心里美滋滋的。再以后,见到那个男同学,我就主动打招呼,跟他说话,果然他再也不用石子扔我了,而且变得很和善很有礼貌呢。杨老师还特别尊重学生自己的感受,愿意我们自己去体验去获得,而不是单一地依靠老师和书本。她的宗旨是首先让我们成为快乐的孩子,她喜欢带着我们出去郊游领略大自然的美,与我们一同追逐嬉戏,与我们一同大笑,在班里举办各种形式的才艺表演、智力竞赛,别班的同学都特别羡慕我们四班,成绩好活动又丰富。正因为在小学度过了六年快乐的学校生活,以致于我一直热爱学习,喜欢学校,坚持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学习,而且从小到大一直成绩优异。现在想来,这些对我来说是一生的财富。
我记得在我们读二年级那会儿,杨老师就已经开始儿童文学创作了,我们那时还小,没什么概念,但我帮杨老师誊过一次稿,看到杨老师写的童话故事,边誊边看边笑,觉得可带劲儿了。后来小学毕业后听说杨老师的作品获得什么什么奖了,杨老师成为海峡两岸最受欢迎的青年作家了,我们一点都不惊讶,因为在我们心中,杨老师压根儿就不是平常人。毕业后与杨老师的联系少了很多,但我们始终关注着她。记得我最好的朋友、小学同班同学符宁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读博士,2004年到广州来看我,看报纸时读到杨老师的《女生日记》在广州热卖的消息,我俩兴奋得立即从远郊的住所打车一个小时到天河购书中心,一人买了一本。现在符宁去了美国工作,这本书陪着她远涉重洋,是她的至宝。
     现在,杨老师笔下的马小跳和笑猫已成为孩子的最爱,我单位同事的孩子们,只要是7岁到12岁这个年龄段的,全都狂热地喜欢她的作品。常常听到大家对她的好评,在报纸上见到她的消息,我的心里充满着无法言语的骄傲。再见到杨老师,是今年的1月,她在广州读者见面会的台上,谈笑风声,风采依旧,我一直在台下静静地注视着她。那一刻,真的是热泪盈眶,恍惚又回到20多年前的课堂,她站在讲台上,我在认真听课的情景。时过境迁,心里的感觉却奇妙地相同,一样是温暖的、崇拜的、欣赏的。她是我至亲的老师,我们共同度过了宝贵的六年,我曾见证过她是一位多么认真、勤奋、充满创造力的老师,她是独一无二、才华横溢的,成功注定属于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