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潘衍长江
潘衍长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550
  • 关注人气:38,60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地震、灾难为何如此频繁?从5.12到4.14谈2012!(图)

(2010-04-14 14:12:42)
标签:

巴蜀

四川

地震

灾难

杂谈

分类: 巴蜀龙门阵

地震、灾难为何如此频繁?从5.12到4.14谈2012!(图)

    闲着没事的玛雅人,预言真的会实现吗?三年以后,我身将葬于何处?试问诸位还记得千年虫问题么?当时世界各地的IT打工仔们花了相当多的精力去分析和准备,结果这只世纪末的小虫子来去匆匆、近乎无害。然而随着影片《2012》的热映,“公元2012年12月21日即是人类最后一个冬至”的观点重又甚嚣尘上……。

 

    嗯……作为我老潘,(四川北川人)一个遭受5.12大地震而未死的人,我不得不说,“还是在那天照写博客…!” 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三年后的冬至和今天有何区别......。

 

    对于生活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的国家来说,2010开年的不到四个月内即发生了几次较强的地震,这似乎进入了多事之秋?有人便乘机造谣!2012是不是真的要来了?

 

    其实,智利和海地同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中国、日本、美国、智利、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多震国家都分布其中,全球大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

 

    一些无聊的中国网民还竭力寻找汶川地震、海地地震和智利地震之间某种神秘的规律。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有网友声称,“发现”了三次大地震空间上的分布特征:“打开谷歌地图,位置锁定成都,保持同一经度直接往北飞180度,你发现了什么?会路过海地,到达智利。智利震中与四川盆地震中几乎完全对穿。怎么样够诡异吧?”

    甚至还有人从汶川大地震、海地大地震、智利大地震的发生日期中发现了一个“恐怖矩阵”:将“512”、“112”、“227”这三个数字排列,无论横读竖读都一样。甚至互联网上有人预测,下一次大地震将发生在日本?

    流言在嬗变,在塑造着人们的行为。在智利地震的数天前,2010年2月21日凌晨,几乎整个山西的老百姓都被一个谣言惊动了:当天凌晨山西会有地震!于是,晋中、吕梁、太原等地几十个县市灯火通明,人们扶老携幼挤上街道,在寒风中焦虑地等待着“大地震”的来临。

 

    在西方世界,充满地震和海啸场景的《2012》也绝不仅仅是一部电影,近期以来世界各地异常气候、灾难增多,欧洲水灾频发,使得“2012世界末日”的言论深入人心……

 

    通常的认为,全球每年要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下来每天有1万多个,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据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统计,全球6级以上的强震平均每年近200次,7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20次,8级以上的平均每年近3次……。

 

    有人认为:地震变频繁了?其实,地震还是那些地震,它有规律又随机地发生着,但它从来不管降临的地方是人烟稠密还是人口稀少。只不过,因为近年来发生在人口稠密的地区的大地震让我们对地震比以前更加关注了。

 

    2007年,全球8级以上地震达到了4次,是21世纪以来8级以上地震最多的一年。从数字上看,比较异常,但谁听说过这些地震呢?当时谁可曾担心过它的异常呢?至于国内的地震,谁还记得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山的8.1级地震呢?这次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最大的一次地震。但正因为它发生在人烟稀少的西部地区,人员财产伤亡小,所以未被大众提及。

 

    从心理因素上看,这其实并不难理解。汶川地震造成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人们对“地震”一词高度敏感,开始注意各种与地震有关的信息,原本并无异常的地震,也因此看起来越来越密集。公众在8.8级智利大地震后,产生种种猜疑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同样一个地震,发生在环太平洋人口稀少的阿拉斯加地区,就未必会引来这么多强烈的反响了。

 

    2010年初的地震确是大地震,也产生了大灾难。但大震未必有大灾,小震也未必只能引发小灾,关键在于地震发生在哪里。地震活动是否异常,属于地震的频度的统计学问题,我们并不要因为关注的地震多了就理解为地震活动有异常,不可把灾害频发等同于地震频繁。总的来看,目前的地震发生地点是正常的,频度在统计学意义上也是正常的。

 

    在经历了痛苦的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比以前更加关心自己的栖息之地———地球了。中国虽不是地震最多的国家,却是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我们在关心地震之际,掌握更多实用的地震应急知识,学习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最后,让我们一起为所有的地震遇难者默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