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福安:阿胶专家的养生文化梦
(2013-08-21 01:33:30)
标签:
东阿阿胶消费杂谈中药 |
分类: 东阿阿胶 |
阿胶行业的产量取决于驴皮资源,而不是产能,今年的驴皮价格暴涨已经敲响了警钟。
福胶阿胶块产能计划从2千吨增加到4千吨,驴皮增量从哪里来?
2013年08月20日
视频:http://finance.sina.com.cn/chuangye/interview/20130820/181916507774.shtml
“花如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杨福安对石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次出差,他都会带回一些,办公室里有一堆来自世界各地的石头,在看他看来,那些石头里面蕴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秘密。除此之外,他还喜欢研究阿胶文化,可以说是着了魔。
莱芜人拜师东阿成为阿胶引领人
注定相遇的人总会相遇,就如杨福安与阿胶。
1983年,刚毕业的杨福安被分配到山东平阴阿胶厂工作,作为首批专业学校毕业的知识分子,杨福安刚开始只知道阿胶是上千种中药材里主要的一种。在入厂后的第一次集会上,厂长向员工提问,“为什么福牌阿胶好?”有一位师傅张口就说,“还是叫新来的知识分子说说吧”!按理说,杨福安刚刚进厂,对企业和产品还不算熟悉,可是工人愣是在大众场合下将了杨福安一军。当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阿胶研究透彻。于是,杨福安白天跟着工人师傅们学习传统的熬胶工艺,晚上回宿舍查阅资料,休息日和妻子一起考察东阿镇的自然条件、山水人文。
他发现狼溪河源头群泉水中含着丰富的微量元素,且水质软,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与阿胶中的蛋白质结合后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而狮耳山又是一座天然的中草药宝库,漫山野草有很高的滋补药用价值。带着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他遍访了老一辈制胶传人,对阿胶有了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他还发现,虽然东阿镇有关阿胶生产技艺、工序及功效的知识很多,可是书本上记载的很少,沿袭了几千年的传授方法是以师带徒、言传身教,而具体的制作工艺依旧模糊。
为了更好的传承阿胶文化,杨福安的第一部著作《平阴县志·阿胶志》应运而生。杨福安说,仅从传统上认识阿胶是不够的,“它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东西,同时也是一个高科技的东西,蕴含着丰富的科技含量,我们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光大。”
在传承和创新中博弈
“这个四千吨的扩产项目不能仅仅理解为扩产,应该说是在中国阿胶行业的一次大的革命,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杨福安眼睛里满是憧憬,还有一种天降将大任于斯人的感觉。
其实,三十多年来,杨福安一直与阿胶为伴,福胶是他一生中的至宝,动情之处,杨福安说:“我生是福胶人,死是福胶鬼”。
可以说,是杨福安给了阿胶更多的存在态势,赋予了阿胶更多的可能。
“没有创新就很难保持住它的传统,不能把落后落伍理解为传统。”杨福安觉得应该用新的内容来保住传统的东西。
他首先实施了工艺技术改造——在全国率先建起了阿胶现代化常年生产流水线,结束了2000多年来季节性生产阿胶的历史。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福胶集团投资10 多亿元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了四个生产基地,全部药品、保健品、食品都通过了国家资质认证,阿胶产能、质量、品牌均居全国第一,建立起全国第一家阿胶研究所。
杨福安还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开创了福胶的中药现代化之路。他率领相关技术人员研发新产品 ——纯阿胶制剂、复方阿胶制剂、以阿胶为原料的保健品和食品等新产品,真正实现“昔日皇家专用,今日百姓共享”。
他还进行了产品标准化研究——编写了全国通用的第一部《阿胶生产工艺规程》和《阿胶生产岗位操作法》,率先编写了阿胶生产、质量、检测标准并载入《中国药典》,成为全国阿胶质量控制的典范。
福胶集团也遇到过波折和荆棘,无论是改制初期与平阴医药公司的联姻,还是与济南三株公司的合作,以及后来虚假的“马皮事件”,让福胶在不同阶段遭受不一样的阵痛。2002年之后,福胶迎来的是3年沉寂。杨福安没有服输:“一个2000多年的品牌不会说倒就倒,我们迟早要翻身。”在一系列举措后,福胶终于从当年的阴影中走出,市场份额也快速上升。
福牌阿胶迅速成长为阿胶行业的一颗璀璨明星,为阿胶业界唯一中华老字号企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福胶阿胶在全国所占的销量比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
“透明是对产品,对企业最好的保护。”杨福安深信这点。作为阿胶行业的领头羊,福胶集团对外开放企业,把企业打造成一个省级旅游示范工厂,与旅行社签订协议,对公众开放整个生产流程。
福胶阿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同时伴随着质量标准的修订、完善、增加过程,现在中国有几本药典,几本药典里有很多都掺杂了福胶的企业标准。
希望阿胶像咖啡一样普及
“不能把阿胶仅仅理解为一种产品,阿胶应该是一种资源,应该诞生出更多的产品和产业链。”杨福安觉得传统的思想让阿胶的发展受到了局限,而应该打破思维,挖掘更多的潜在价值。
提及阿胶在国际上的销售情况,杨福安坦言现在中医药在国外还存在着一些偏见。福牌阿胶在世界上行销六十多个国家的出口,但是仍主要局限于华人圈子里。真正的外国人很少吃阿胶。
针对这个现象,杨福安称已提出了“文化推广”:一方面是阿胶文化,提出文化养生概念,向国外推广福牌阿胶,不是要做生意,而是要推广养生文化;第二方面要了解国外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接收方式,福牌阿胶要做到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民族的需求为导向,用高科技技术打造不同消费群体能够接受的不同新品种,同时保持阿胶的特色传统疗效,希望阿胶有一天可以像咖啡一样普及。现在阿胶系列产品国外销量占15%以上。
杨福安相信这几年福牌阿胶会出现三个趋势,第一是过去是女人用,今后男女都用;过去是南方人吃福牌阿胶多,北方人不多,北方的市场也将快速上升;过去是冬天吃阿胶,夏天不吃,养生个性化服务推出后,夏天也有好多人会开始吃阿胶。
作为中国阿胶的传承者,杨福安致力于阿胶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目前正在打造的中国阿胶文化园为国内唯一的自然中国阿胶文化园,实现了两千五百年阿胶文化的绽放新生。
福胶已经深入杨福安生活的各方面,平时朋友聚会的时候,总有很多人向他咨询养生问题,他也很乐意与朋友们分享他的养生心得。研究阿胶也让他对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