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驴不是珍稀动物,在世界各地的分布也很广泛,驴皮怎么会稀缺呢?
东阿的产量基本稳定、福胶产量在增加、同仁堂、佛慈、太极也相继加入阿胶制造行业,这些都说明驴皮供应很充足,还处于上升状态,哪里来的稀缺?是你东阿阿胶为求涨价强说缺吧?!
也有人说,缺不缺,要看供需关系,阿胶有那么多人吃吗?是必需品吗?有没有替代品?结论是吃阿胶的人并不多,也不是生活必需品,市场上的替代品也很多,好啦,问题来啦,阿胶既非必需又有替代,从这个角度说,全世界的驴子都死了,也不缺驴皮,因为阿胶是属于“莫须要”嘛,既然莫须要,那就可以莫须有咯,那要驴皮干嘛!
现在我们来看,但凡说驴皮不稀缺的,基本上是跟驴皮不直接发生关系的人,站着说话不腰疼,说不缺就不缺。早两年,平阴有个驴皮用户也说不缺,现在不说了,而是自己开始建起了养驴基地。要知道自己建养驴基地可是要赔钱的,大家看看东阿阿胶的年报就知道了,那你不缺驴皮还赔本建什么养驴基地啊?
满世界都是驴,所以不缺驴皮。这个世界上也有很多地方空气清新,但我们缺不缺新鲜空气?是的,我们缺新鲜空气,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有同感。你有没有搞错?!空气是必需品,一分一秒都少不得的,怎么能跟驴皮做对比呢?!这的确看起来是无稽之谈。但是对于东阿人来说,驴皮就是必需品,没有替代品。
你可以不吃阿胶,但东阿人不能不做阿胶,这就是问题之所在!所以说,驴皮缺不缺,谁用谁知道。阿胶出东阿,故名阿胶。阿胶是以驴皮用东阿水煎制而成,这无论是古代典籍还是当今的药典都有明确记载。所以驴皮不可缺、不可替。东阿人熬制阿胶的历史已经两千多年,东阿阿胶作为阿胶生产技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企业,生产阿胶不仅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历史责任。要使得这个国宝级的中药品种得到保护、传承、发展,就得保持一定的生产规模。也就是说,东阿人不仅要做阿胶,还得做道地阿胶,产量还不能太小,这就决定了公司不仅需要驴皮,而且对驴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特定的要求,这和某些企业做老百姓吃得起的阿胶,对驴皮的要求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而国内的毛驴存栏量多年来持续下滑,而得益于公司1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投入毛驴的养殖,这两年毛驴存栏初步出现了止跌的迹象。在国内存栏处于历史较低规模的情况下,公司要保质保量的收购驴皮,难度可想而知。表面上看,每年的出栏量还维持着相当的规模,但鲜为人知的是,有多少驴驹尚未成年就提前出栏?如此竭栏而驴,还说驴皮不稀缺,不知是何道理。
既然缺驴,为什么不养呢?不是不养,是规模化养殖难度很大。公司介入毛驴养殖已经10余年,从最初的自建基地,几经周折,发展到现在的公司加政府加农户的养殖模式,具体就是公司提供种驴以及相关养殖技术并回收毛驴,政府出台补贴措施,发动基地周边的农户养驴并与公司签订回收协议。因为毛驴不适合于群养,大规模养殖对场地、饲料、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缺乏经济性。发动农户散养,农民自家的农作物秸秆不要钱,工钱也不要,在毛驴整体经济价值低于牛羊等其他牲畜的情况下,这种散养方式是目前最经济也是最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这会削弱对驴皮的掌控力。这种散养模式极大地拉长了驴皮的回收链条,工作繁复艰辛,对公司来说,入库的每张驴皮都来之不易。
关于驴皮的收购,国内已经有比较完善的市场运作机制尚且如此,而在国外,这种机制恐怕远远不如国内,收购难度应该更大,加上各国的政策、宗教的影响,屠宰的规范,储存,运输,入境时的检疫、清关等等,进口驴皮也是难度重重。
还有一点就是,毛驴怀胎要一年,每胎只生一个,出栏要两年半到三年时间,这些特点也决定了毛驴扩群之不易。这正是,养驴何其难,宰驴只一刀。
如果公司也人云亦云,没有驴皮紧缺的意识,盲目的扩大生产增加驴皮的消耗,不去战略性投入毛驴养殖,那么随着存栏规模进一步萎缩,阿胶就真有消亡的危险。这是东阿人不能承受之痛。
毛驴不多,驴皮收集困难,而对驴皮的需求因为老企业的扩产、新企业的加入呈上升趋势,而除此之外,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虽然进程不如大家所期待,但相关监管条件越来越严是大趋势。众所周知,阿胶行业是比较混乱的,以杂皮甚至边角废料代替驴皮的现象还在相当范围内存在,而随着监管的趋严以及阿胶价格的持续提升,原来一些不重视质量的小厂会逐渐从良或者改良,这也会增加对驴皮的需求。
再来看看阿胶的需求,虽然现在还是个小众的市场,但是随着老龄化的到来,随着养生保健意识的提升,阿胶口口相传的确切疗效,药食同源的产品特性,百搭的服用方法,使得阿胶具有大众消费的基因,这也是公司着力发展衍生品的市场基石之所在,所以阿胶的需求会面临一个历史的绝好机遇,也因此会进一步增加驴皮的稀缺性。
归根结底一句话,驴皮缺不缺?谁用谁就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