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这世界,如朝露般短暂,然而然而。
——小林一茶
你知道,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当然,就有一千块阿胶。虽然每个人眼中的阿胶都不同,但所有人基本可以被分为两类,粉丝和非粉丝。所以,东阿阿胶的价值回归工程,跟《中国好声音》中的选手们并没有太大不同——保住粉丝并征服非粉丝。
你也知道,从古至今最难捉摸的是人心向背,阿胶也不会例外。尽管过去8年,市场似乎都愿意为它的提价行为买单,但或许今年就会被市场反戈一击,之后一蹶不振。投资者最为担心的,八成是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的突然下落。
你明白,数字并没有带来太多安全感,但宁愿相信数字而不相信感觉——因为据说感觉本质是虚无的、不可捉摸的。在此消彼长的价格博弈战中,看着一份份财务报表,听着总经理的一遍遍演说,后者给你希望,前者让你失望。
小林一茶写道,“我知道这世界,如朝露般短暂,然而然而。”意思是说,即便是早已看透了这个世界的虚无,然而仍然忍不住去体验、去思考、去欢喜、去忧愁。仍是这块阿胶,又能看出怎样不同的意义呢?
————————————————————
2006年5月,东阿阿胶宣布将阿胶出厂价格上调21%,据测算,这使其2006年利润率同比从52.45%提高到55.85%。券商对此并不看
好,有的认为提价存在很大风险。“阿胶非该公司独家产品,国内存在有一定规模的阿胶企业及大量小企业,公司单独提价,别的企业可能会以低价乘机占领市
场。”当年的另一份券商研报中写道,“事实上,公司以往几次的提价,也大都以失败告终。” 这些担忧至今还在不断被重复。
相信包括总经理秦玉峰在内的许多人,对2006年这次提价并不很自信。当时,东阿阿胶刚刚经历了大股东华润集团与原管理团队的冲突,营销出身的秦
玉峰作为双方妥协的结果,出任总经理。此时的阿胶销售渠道分散而紊乱,盲目的产品多元化正在拖累公司整体成长,并分散管理层精力。
但提价势在必行。这一年管理层已经给投资者画好了一个“大饼”——“十一五”期间再造一个东阿阿胶,即实现销售收入翻番。在2006年财报中,公司管理层这样写道,“(东阿阿胶)成为医药保健行业公认的领先企业,完成由第一补血品牌向第一滋补品牌的转变。”
这句话并非随口说说,它至少透露出两点重要信息。第一,公司定位于医药保健行业而非医疗行业;第二,公司产品定位于滋补保健概念,而非具体的适应症(补血)。强调一下,至少从2006年开始,东阿阿胶就不想做一个单纯的医药企业,做一款单纯的药品。时隔6年,至今还有很多人没看到这一点,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认为东阿阿胶提价“出师无名”——他们觉得这不过是一味传统中药。
阿胶提价首先面临的敌人不是消费者,而是渠道商。简单实施提价经常会造成经销商的囤货、串货,而一套合理的提价方案要考虑到调整营销人员考核模
式,新旧渠道维护策略,产品出货周期、信用政策等方面。东阿阿胶的渠道管理无疑是一块短板,几年前的汤臣倍健已经算是个渠道知名企业,但今天的东阿阿胶或
许还不敢这样自诩。
2006年至今的提价过程无疑是一个揪心的拉锯战。公开数据统计显示,从2006年开始,每年阿胶块的提价幅度基本保持在20%~40%之间(除
了2011年激进的60%),该产品的营收同比增长率对应在10%~30%之间。而销售数据在2007年第三季度、2008、2009年上半年,2011
年第一季度、2012年第二季度均出现过低于预期的情况,受到过强烈质疑,但截至2011年底,过去五年每年下半年销售情况都会好转,全年增长较为稳定。
然而,如果整个提价过程仅仅是公司与渠道商的爱恨情仇,这个故事不是已经落幕也应该接近尾声了。讨论提价有无天花板是个伪命题——这只能由滞后的数据来证明。衡量价值的标准应该是公司在产品的资源、文化和品牌上的话语权是否够强大,强大到支撑起产品价格。这三方面的提升步伐是否与提价保持同步,才是价值回归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这就是秦玉峰一直对分析师们强调的,“你们不应该看数据,应该看数字背后的东西。”资源,
驴皮首当其冲,水资源、道地药材紧随其后,资源牌是任何奢侈品都不愿意放弃的王牌。目前东阿阿胶已经是国内最大的驴肉供应商,无论现在或将来驴皮会不会真
的短缺,资源壁垒已现雏形,从驴种到驴肉到驴皮,东阿阿胶的话语权正在形成,水资源和道地药材的门槛也会随着行业发展逐步提高。
文化,
是东阿阿胶多年来很受诟病的一点,之前所做的文化营销一直被认为是徒有其表的营销手段。无论是其强调的几千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称,都被认为是缺乏
现代营销精神的老套路。如何走出补血概念,走出中老年妇女的消费群,东阿阿胶最后选择了丰富品类,开发新产品的思路。从《阿胶拍案惊奇》开始,东阿试图挖
掘出产品在岁月中被遗忘的内涵,这是中药类保健品相对现代奢侈化快消品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
品牌,
在中国现在的语境下,毋宁是一种质量和社会责任的综合优势。药典中阿胶标准制定者,采用原支药材而非普遍使用的饮片作为原料(比如党参),近乎完美地成功
通过日本、韩国的相关机构检验进入其市场,以及每年对抗癌协会癌友的捐赠等。对默默不语地做好质量及社会责任的东阿阿胶来说,行业爆发负面事件一定是其翘
首以盼的催化剂。
遗憾的是,东阿阿胶作为大白马股,很少被人当做一个新型的中药保健企业来研究,它本身也未能脱去厚重的传统药企外衣,露出其奢侈品的光芒。最近在与秦总
的聊天中,他反思了2011年激进提价策略后的不良后果,今年不得不使用严厉控货、营销考核调整、“小步快走”等策略进行大幅度调整。但他强调”今年的信
心比往年都大“,也更明确了东阿阿胶应该做的事情——不是简单控制渠道,而是必须直面消费者。
资源建设仍需要持续投入、文化建设方兴未艾、品牌建设需要更多内外因的催化,东阿阿胶确实任重而道远。但正因如此,这家企业的冒险还刚刚开始,未来会带来更大的惊奇。“我觉得东阿阿胶应该是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这也是我的目标。”秦玉峰说。听到这句话,暂不论投资,我定要为他鼓掌,浮一大白。
最后……想起那首脍炙人口的《洋葱》的歌词:“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到我、看到我的全心全意。”
附2012年9月24日本人与秦总交流要点:
1 阿胶块已经不控货了,从9月份开始逐步放开出货,今年肯定会比去年有稳健增长。最近上海的单店一天卖了18斤阿胶,可能是膏方热提前来临。今年的战略更加
清晰,原来一直对终端有所忽略,程继忠程总的强项在渠道,但今年公司要通过调整全力聚焦终端,在保持着渠道管控的基础上,强化消费者推广。
2 通过熬胶演示来熬出一个市场,开发一批新、高人群(新人群、高端人群)。所谓新人群比如说想养生保健的,但不知道东阿阿胶的特性、使用方法,我们就用熬胶
演示,高端人群也要熬给他吃,逐步转成膏方,培养起终端消费。九月中旬已经在全国各地推进启动,全国选出12000家熬胶的终端,很多药店都是店长都亲自
熬胶。
3
保健品并没有收缩战线,去年为了冲3个亿的目标,起码压了6000多万元的货,今年我们不考核发货,考核库存和货架效期。保健品增速肯定比去年低,去年是
压货压出来的,是我管理的失控造成的,本来应该保持持续健康良性,不要大起大落。阿胶和复方阿胶浆销售肯定比去年多,桃花姬说不太准,今年做了包装改进,
改成快消品,定位在30-40元钱,纸盒换成了塑料袋。
4
现在养驴基地17个了,上游基地加快进程,中间GMP改造,今年是布局年。国外公司也在设置养驴基地,一些国家的地已经拿到了,批文也下来了,正在建设,
完成后会公告。但进来的驴皮量还是逐年在下降,多建基地只不过是减缓下降,到自给自足估计还得有十年的时间。驴肉销售还是亏损,亏了1千多万,现在驴肉推
销到北京高端餐饮,卖37元/公斤,这个价格差不多可以覆盖掉单头驴的成本。驴肉消费主要还是在北方,今年实施了战略转型,原来都是在传统小吃的区域销驴
肉,那里不规范,卖不出来,现在北京的模式如果能够成功,再向全国推广,现在东阿阿胶已经是中国最大的驴肉供应商。
5
在渠道商,OTC药店还是占7成,今年复方阿胶浆在医院渠道预计会增长60%,纵向来看,这个放量是累积的,渐进式的。复方阿胶浆我们不希望进新版基本药
物目录,需要保持现状,因为基药是解决贫困没有吃药能力的人的需求,和公司产品的定位不符合。随着市场规范,其他胶类产品鹿角胶、龟甲胶肯定也会放量的。
另外香港的旗舰店已经设计完成了,看济南大明湖的旗舰店模式能否成功并进行推广。
声明:本文系本人根据公开资料整理归纳,重在阐述对东阿阿胶价值回归战略的认识,相关数据和观点不构成直接的投资建议,请参考的朋友谨慎,投资需依据独立判断作为依据。
(完)

北京同仁堂半月前新进的东阿阿胶500G装阿胶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