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上市公司“稀缺”式生存报告 企业竞争力待重估

(2012-02-20 08:22:57)
标签:

杂谈

投资

理财

分类: 投资方向

2011-11-29 21世纪经济报道)


双色杜梋:稀缺资源是上市公司手中的一把双刃剑;根据市场需求掌握供给,掌控资源才是王道!

    编者按: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市场定律。A股市场不乏对单一稀缺原材料严重依赖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既因稀缺造成垄断,一招鲜吃遍天,也囿于原材料稀缺带来的发展制约,成长的天花板问题很难突破。因而,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挥之不去,另一方面,企业依靠产品的频频提价实现了资源特 性的裁夺。

物以稀为贵,是永恒的市场定律。

A股市场不乏对单一稀缺原材料严重依赖的企业,这些上市公司既因稀缺造成垄断,一招鲜吃遍天,也囿于原材料稀缺带来的发展制约,成长的天花板问题很难突破。

因而,一方面,原材料价格波动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影响挥之不去,另一方面,企业依靠产品的频频提价实现了资源特性的裁夺。

依赖稀缺原材料,甚至具有某种限制意义的优势,A股市场独享性的“稀缺”公司,卖的就是稀缺性暴利,但也面临着稀缺资源枯竭带来的竞争力丧失风险。

提价以“稀”为由 业绩增长一骑绝尘

上市公司依靠非矿产类稀有资源生产的所谓“稀有之品”,正在成为只能是少数人共享的“奢侈品”。

11月24日,一则关于贵州茅台600519)(600519.SH)生产的茅台酒10年涨价超7倍的消息,在市场掀起了波澜。该消息还称,两年内,茅台还将向国际评选组织申请“奢侈品资格”。

综合各证券研究机构给出的茅台酒因稀缺而提价的理由,无非是贵州茅台难以复制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其不可能无限制扩大产能,其独特的生产工艺也决定了每年销量增长较产能扩张要滞后5 年,导致产品供给受限、稀缺属性明显。

独享稀缺资源,并以此构筑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攻克的壁垒,已成为A股“稀缺”式生存的上市公司的法宝,这些上市公司的产品在“涨”声不绝于耳的同时,其依赖稀缺资源形成的市场垄断,更是创造了一骑绝尘的垄断性暴利。

以贵州茅台为例,今年第三季度毛利率已经高达91.53%,而持续高企的毛利率亦与其不断提价直接相关。

超预期提价

稀缺性促成了相关上市公司更强的定价能力,但同样由于资源稀缺,更多的企业却无从分享由此带来的好处。

以天然麝香为例,目前我国含麝香等珍稀成分的中成药品种超过600种,生产厂家近千家,但根据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卫生部、药监局等5部门下发的文件,对天然麝香的使用范围,严格限定于特效药、关键药等重点成药品种和重点医院,只有片仔癀600436)、同仁堂600085)(600085.SH,08069.HK)的安宫牛黄丸、上海雷允上药业和苏州雷允上药业的六神丸、厦门中药厂的八宝丹等5家企业的4个品种,采取国家库存配额供应,其他中成药则改用等量的人工麝香。

而含天然麝香成份的产品,统一加贴“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后进入流通,使用人工麝香生产的药品,则必须在药品包装、标签及使用说明书中明确注明“人工麝香”,以此加以区别。

占据稀缺资源优势的上市公司,几乎无一例外掌握了定价权,逐步向近乎奢侈品的高端路线进军。

10月12日,片仔癀(600436.SH)公告称,决定从当日起调高片仔癀销售价格,内销价格每粒上调40元人民币,外销价格每粒平均上调6美元。公司还称,未来会根据原料状况调整产品价格。

为此,申银万国证券表示,片仔癀此次内销提价18%,外销提价25%,已超越市场预期。

实际上,查阅历史公告可知,这已是片仔癀在今年内的第二次提价,此前的1月1日起,片仔癀内销价格每粒上调20元人民币,外销价格每粒平均上调3美元50美分。而包括今年的两次提价,片仔癀自2005年以来,至少已经实现8次提价。

第一创业证券针对片仔癀的最新研报认为,考虑到片仔癀原材料天然麝香的稀缺性,且受国家配额供应,具备超强的成本转嫁能力,预计未来仍会持续提价,提价频率和幅度仍可能超预期。

片仔癀亦宣称,其产品在国外市场的需求保持稳定,涨价的前提是价涨量不跌,随着市场需求的拓展,未来产品提价会是一种趋势。

提价成为常态的还有东阿阿胶000423)(000423.SZ), 去年以来已提价5次的东阿阿胶,在最近一次的提价公告中表示,由于农业机械化城市化快速发展,通货膨胀预期下养殖成本大幅增加,国内毛驴的存栏量逐年下 降,阿胶的主要原料驴皮资源日趋紧张,收购价格不断上涨,决定自2011年1月7日起,阿胶块产品出厂价上调幅度不超过60%。

本次调价是东阿阿胶有史以来涨幅最大的一次,其2005 年以来价格年复合增长34.9%。根据市场测算,此次提价60%后,阿胶块出厂价每公斤达到954元,零售价达到1289元,阿胶块2010年初的出厂价为393元/公斤。

而东阿阿胶已不再纳入政府定价管理范围,其产品销售价格由生产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变化自行制定。

市场更是将东阿阿胶涨价凶猛归纳为打造“药中茅台”,甚至在今年6月底,有券商在参加东阿阿胶股东大会后发表研报称,随着驴皮价格上涨,公司产品九朝贡胶从目前的3.28万元,今年冬至将提到11万元左右,到2015年东阿阿胶块每公斤零售价格可能达到5000元。

但一个星期后,东阿阿胶披露澄清公告表示,公司产品价格近期不会调整,产品价格调整将视市场情况而定。

这份并未否认会继续提价的澄清公告,无法消除市场对东阿阿胶欲将提价进行到底的疑虑。而东阿阿胶之所以对提价“肆无忌惮”,在于上游资源毛驴的稀缺性及公司对养驴基地的控制。

早在2008年,东阿阿胶已掌握全国近80%的养驴基地,市场占有率超过70%,由于毛驴养殖的可比经济效益低于牛、猪、羊等,养驴农户的数量正逐渐减少,驴的存栏量以每年3.5%的速度递减,仅去年,东阿阿胶就有20%—25%的驴皮资源来自进口。

事实上,东阿阿胶与片仔癀只是资源稀缺性产品的代表,由于野生动物来源和天然中药材来源的原料最容易形成稀缺品种,这些带有一定垄断性质的“难以替代性”,其产品超常规、间歇性的持续涨价,无疑是稀缺造成的必然结果。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如控制积雪草资源的桂林三金002275)(002275.SZ)、拥有三七资源的云南白药000538)(000538.SZ)等,皆依靠对应的稀缺资源属性,实现产品的不断提价,其中,云南白药仅在2009年2月5日的产品提价中,5片装“白药膏”零售价的涨幅就高达143%。

我独有原料,我做主

因稀缺性色彩带来的消费增长和相对更强的议价能力,无疑成了此类上市公司获取暴利的便捷通道。

产品提价是此类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最主要动力。2011年前三季度,片仔癀实现主营收入7.48亿元,同比增长15.56%,实现净利润1.93亿元,同比增长33.06%,其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快于营业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高毛利的片仔癀销量增加和价格提高所致。

从片仔癀历次调价结果来看,其业绩的增幅与产品提价的幅度大致相当,片仔癀于2005年2月和9月,内销和外销分别提价7.7%与7.4%,当年的主营业 务片仔癀系列利润率同比上升2.86%;2007年2月,再次将出口价格调高13.8%,结果令上半年毛利率同比增长1.81%;是年11月,片仔癀国内 销售价格又由150元/粒,调高到180元/粒,提价幅度为20%,公司称年利润提高10%;2008年3月11日出口价格每粒上调4美元,年利润增长 8%左右;20010年初销价格每粒上调20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增加1275万元左右。

阿胶产品价格的上涨也直接推高了东阿阿胶的业绩,2011年1—9月,东阿阿胶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7%,净利润同比增长却高达45.93%,虽然至三 季度末,阿胶块的销量只是去年同期的60%,但阿胶及系列产品的毛利率和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从去年的67.77%与73.12%,上升至上半年的 71.9%和77.53%,提价效应十分明显。

东方证券认为,今年东阿阿胶的阿胶销量会同比略低一两百吨,但这并非需求减少而是供应上的控制,预计以后每年的阿胶产量均会适当减少。由此,限产或许是为提价做铺垫。

云南白药也是如此,其2009年和2010年提价后,2010年的净利润增长率就达到53.41%,工业产品的毛利率亦从2009年的73.39%,逐步增长至2011年上半年的75.92%。云南白药的独家产品,虽然进入了医保目录,但作为百年品牌具有单独的定价权。

几乎完全垄断独一味002219)草市场的独一味(002219.SZ),其市场占有率高达90%,独一味系列产品的毛利率,更是从2009年的61.27%,逐年上升至2011年上半年的73.76%,将该领域竞争对手白云山A000522)(000522.SZ)对应产品不到其一半的毛利率,远远甩下。

独一味产品的主要原料为独一味草,生于高山强度风化的碎石滩中或高山草地,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甘肃等海拔达3000米-5000米的高原地区。特殊的生长环境决定了独一味草的稀缺性,而独一味利用地利的绝对优势自建种植基地,轻而易举地击败了对手。

面对日益激烈的同质化市场竞争,拥有稀缺资源,就意味着控制了市场,相反,这种优势更是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甚至望尘莫及的瓶颈制约。

 

片仔癀样本:大限将至 兵临城下局面已形成

作为与云南白药(000538.SZ)一起位列国内仅有的两个绝密中药品种之一,片仔癀(600436.SH)却与前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在云南白药依靠稀缺资源实现多类品种齐头并进之际,片仔癀却依旧在固有的一亩三分地里茫然四顾。

根据片仔癀2011年半年报,公司目前生产和销售药品近40 种,但主导产品片仔癀的年均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80%左右,一旦片仔癀的销售出现重大下降,将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和盈利。

严格来说,严重依赖稀缺资源当家的片仔癀,并不是竞争型企业,不仅其配方及工艺受到国家绝密级保护,而且原料也是经国家批准可以继续使用天然麝香的少数几种中成药产品之一。

这种垄断优势能使片仔癀获取超额利润,可一旦保护政策发生变化,其后果不言而喻。

更严峻的问题是,根据目前国家行政许可的几家企业的年使用量和全国核查的库存量,现有天然麝香库存将在2015年核销完毕,而麝香是片仔癀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

目前,麝养殖尚处于试验阶段,但探究片仔癀人工养麝、活体取香历程,对依赖稀缺性资源的企业亦可窥斑见豹。

仍难产业化

片仔癀2010年年报显示,公司主导产品片仔癀的主要原料麝香是国家重点计划管理物资,实行年使用量计划审批制度,从2005年7月1日起,每一粒片仔癀均加贴单独编号的“中国野生动物经营利用管理专用标识”,并限量生产。

公开资料表明,中国是世界上麝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由于盗猎猖狂,加之栖息地被大规模破坏,我国的麝资源总量已经减少了90%以上,濒临灭绝。尽管2002年10月24日,国务院将麝上升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但麝类资源状况仍不断恶化。

片仔癀表示,养麝业经50年来的发展,仍远未达到产业化水平,如何发展麝养殖产业,是摆在公司面前的严峻问题。

根据年报,片仔癀已累计投资1000多万元用于合作设立人工养麝基地。

2007年8月,片仔癀投资606万元占股52%在四川省阿坝州设立四川片仔癀麝业公司,开展人工养麝,2009年6月,投资360万元占股60%在陕西宝鸡市设立陕西片仔癀麝业公司,以“公司+基地+农户养殖”的模式,建立麝饲养繁殖示范基地。

目前,这两处的麝存栏数分别为400多头和近600头。

年报透露,近年来,两家麝业公司的麝香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片仔癀销售增长对麝香的需求。

截至目前,全国人工养麝存栏量只有4000头左右,年产麝香约20公斤,人工养麝所产的天然麝香供给仍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人工养麝的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起步阶段。

片仔癀亦称,目前,无论养殖技术还是养殖场存栏数量,都表明我国麝养殖业仍处于试验阶段,且尚无一套完整的规范化的人工养麝技术操作规范。

成本困局

从片仔癀“十二五”规划可以看出,人工养麝除了尚未攻克的技术壁垒,成本高企也是主要障碍。

按照片仔癀的计划,拟对四川片仔癀麝业公司下属米亚罗养麝场进行规范化改造,建立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的林麝繁育实验中心,估算总投资2242.5万元。

同时,拟采取“公司自养+委托农户养殖”的方式,建立陕西林麝产业化养殖基地,估算总投资8369.72万元,预期目标是养殖规模达到3100头,年产麝香15—20公斤。

但即使以陕西林麝产业化养殖基地年产20公斤麝香,按目前每克300元的市场价计算,年收入最多600万元,很难做到收支平衡,更遑论现在离产业化的道路还很远。

而片仔癀年报透露的四川麝业销售毛利率为13.82%,也可说明问题。

片仔癀亦曾表示,人工养麝是个长期投资的项目,短期内很难见效,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企业的负担很大。

被国宝级光环所笼罩的片仔癀,其天然麝香严重的瓶颈问题并没有解决,但有消息称,云南白药中的麝香成分早在几年前就改用人造麝香了,片仔癀却坚持承诺仍然使用天然麝香作为生产原料,而其天然麝香的来源几乎完全依赖现有库存。

尽管此前其他各类产品一直乏善可陈,但片仔癀今年把化妆品、日化产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少有点想突破困局的意味。

不过,前车之鉴是,曾在药妆业务领域与片仔癀几乎同时起步的上海家化600315)(600315.SH),目前旗下已有佰草集专柜和专卖店1100家,其2010年净利润达到27563.07万元,片仔癀只有19413.18万元。

舞动“稀缺” 上市公司各显神通

稀缺资源是上市公司手中的一把双刃剑。

背靠稀缺原材料,虽可暂时旱涝保收甚至成为吸金掌柜,但成长的天花板,无疑将削弱上市公司的竞争力,而稀缺资源急剧减少或枯竭带来的风险,更是不容忽视。

据东阿阿胶(000423)(000423.SZ)总裁秦玉峰表述,东阿阿胶设计阿胶产能为3000吨,但因驴皮稀缺,实际产量却未超过2000吨,2011年度预计产量约1560吨。

事实上,这类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尽管可以生长繁殖,但其更新速度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社会环境条件的制约,如果这种原料稀缺到濒危的程度,就不得不去找相关代用品了。

而随着国家明令禁止或采用配额供应野生资源作为制药原料,一大批改用替代品或人工制品原料的厂家,却出现销量剧减而陷入困境,重庆陪都药业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麝香虎骨膏淡出市场,大活络丹等36种含虎骨的传统中药销声匿迹,就是明证。

稀缺的另一面

稀缺性的天花板,就连扩大产能不算天堑的贵州茅台(600519)(600519.SH),其“十一五”期间每年增加2000吨的产能,也到今年才开始逐步释放。

但高档茅台酒的很大一部分属于政务消费,虽然对价格并不敏感,频频提价依然供不应求,可是与高档酒发展突飞猛进相形见绌的是,中低档酒的市场却未同步发展,在2010年中低档酒贡献的收入还不到8 亿元,对利润的贡献不足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