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性质及其作用
(2009-09-04 23:31:41)
标签:
教育 |
教育的性质及其作用
涂尔干
涂尔干不同意米尔提出的教育是旨在使我们的本性得以完善,我们自己以及其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他认为这种广泛意义上的教育是含有一些不协调的事物,因为,用一个词“教育”来囊括很多本身区别的事物是会产生混淆的,于是,提出教育仅仅是指成人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涂尔干以为用这样一种狭隘的解释有助于理清教育的概念,但是我们也看到他对教育的解释也是有很多片面的地方,如目前就有很多硕士的年龄比导师的要大,从这个层面上讲,究竟是谁对谁进行教育呢?可能涂尔干所说的教育是一种经验的传递,是成人或长者在自己几十年的生活中获得的宝贵的经验,把这种经验传给年轻一代。而把这样传递说成是教育的全部,恐怕还是很狭隘的。在教育的三种分类中,家庭教育的形式可以看做是涂尔干所说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却不尽然是。因此,教育的含义是广泛的,不能仅仅从一个方面来论述。
图涂尔干批判了两种观点:一是康德的是使每个人都能达到他所能达到的充分的善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点。这一观点与在现实中每个人都限制在某一项特定而有限的任务中相矛盾和背离。因此,只是一种崇高的理想或者说是一种美好的空想。二是米尔的教育是使个体成为一个为自己和同样的人谋幸福的工具。涂尔干认为这种功利主义观点是令人不满意的。首先是对幸福的概念的主观化比较严重,对幸福的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导致了教育目的的模糊化和主观化。虽然斯宾塞对幸福的概念进行客观上研究,认为幸福即生活,完全的幸福即完全的生活,但是涂尔干认为这有两点歧义:一是生活的含义是什么?如果仅仅是指物质生活,那精神生活放在什么位置;二人们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对生活的物质要求或者说最低生活标准都是不同的,此时间内的高生活标准在彼时间内可能是最低的生活标准。
正如涂尔干所说,如果我们不遵循教育制度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这种力量的表现方式可能是以习俗、文化等形式存在,违反这种力量会导致教育上的失败。因此,他认为无论是过时的思想那个还是前卫的思想都会阻碍儿童成长。现在,我们的教育似乎也遇到了涂尔干所说的那种情况,师生关系紧张、学生越来越难教、大量的校园暴力事件充斥着整个曾经被称为净土的校园,我在思考,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制度已经违反了它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是,那么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是什么?能否发现它?然后是被动地服从还是主动的建构?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地按照这种力量来行事,那么当我们超越了它或没有达到它的要求,该怎么办?是否向卢梭所说的那样消极地接受惩罚,还是存在着如汽车的减震器一样的调节器,调节着我们的一言一行,使得符合教育制度中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涂尔干承认在教育的组成因素是上在不同的社会阶级里甚至是同一个社会的不同阶级里都有异质性,但是,这并不就说明教育是一种个别的属性,在教育中(所教授的知识或者说经验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同质性,这些同质性的事物组成了各种教育在一定层面上达到融合的基础和前提,只不过在教育的细化方面,终于到了一个分歧点。
涂尔干认为教育是在于使年轻的一代社会化,这种社会化是从由整个与我们自身、我们个人生活中的事件有关的精神状态所组成的个体我向我们作为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的社群或不同的社群的社会我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即称之为社会化。
个体与社会的对立看似存在,其实没有任何的事实依据,个体的发展恰恰是由于社会需求而形成的,社会主要通过教育对个体施加的影响,其目标和结果绝不是压制个体、降低个体的地位和歪曲个体,而是提高个体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人只有作出努力才能有这样的成长。幸运的是,人恰恰是具有这种自愿地作出努力的能力。
涂尔干利用催眠暗示来说明教育活动中的两个条件:一是儿童自然地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它的意志的薄弱,儿童很容易受到榜样的影响和进行模仿;其次,教师由于自己在经验和文化上的优势,自然对学生有影响,这种影响自然地使教师的活动具有它所必需的效能。涂尔干认为儿童在教育中是属于被动接受的,这种被动的状态说明了涂尔干的教育理论的局限性,儿童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出于一种被动的接受,那么作为人,他的主动性在什么地方?他的创造性和创新性体现在什么地方?而这中片面的认为儿童被动接受的观点最终会导致教师的无限权威,从而造成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涂尔干提出教育应主要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这一命题,这是与他的教育目的有很大的关联,既然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社会化,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儿童必须学会克制原来的自私自利,服从更高的目的,并用意志控制自己的欲望使之不超出合理的限度。即儿童必须要约束自己和克制自己,原因有:一是体质上的需要或道德上的需要,作为社会成员,儿童将来所面对的是严酷的生活现实,因此,他们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必要的自制能力;二是义务感,涂尔干认为义务感可以很好地激励儿童做出努力,而义务感是社会的事物,必须从教师或家长之处得来,因此,教师便具有道德权威,义务是通过教育者对儿童所具有的权威才成为义务的。
我们对权威这个词过于敏感,在很多的语境中,权威都是作为一个负面的效应出现的,但是,在这里,涂尔干认为教师的这种权威必须有两个重要的先决条件:一是教师应当意志坚强;二是教师应该具有权威感,真正地感到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