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学从人类学涉及到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民俗文化等诸多学科。古人云:“水有源,木有本,人皆知之。千流万派,出于一源,千枝万叶,生于一本”。《说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姓生。”“氏,木本也。”《通鉴外纪》“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随着社会变迁和文明进步,姓氏也在不断变化。自西周至唐初到元明,祚土命氏,圣朝赐姓,千余年未尝中微。其宗法相传,世数遥远,支派星罗,不能详悉。“我的祖先是谁?我的根在那里?我因何而有姓?”人们这种共同的寻根情结和文化心理,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吸引力、向心力和凝聚力。
宋氏是全体宋姓人的统称,包括由旁姓改为宋姓的兄弟氏族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宋姓族人或由宋姓改为旁姓的宗亲同胞。溯本追根寻源,都是龙的传人,同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阅史籍典章,考源流出处,查宗谱家乘,方知氏族之根。宋氏系出黄帝,来于子姓,源自睢阳(今商丘),以国为氏,尊奉殷微子启为开姓始祖,血缘则系于微子启之弟微仲衍。故本文自启公立国开姓,仲衍续承之始,择其关系较重者试述派生姓氏之因,以供探寻根源参考,是所望于后之君子。
1、宋氏:《通志·氏族略》载:“宋民,子姓,商之裔也。”公元前一零四二年,周成王姬诵命封殷微子启为王宾公爵,称宋公,立宋国,都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奉祀商殷。把武丁之子子宋时的古宋国﹙今河北赵县﹚封于微仲衍之子宋公稽,以奉先祀。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把古宋国南迁宋国(今河南商丘)认祖归宗,尊殷微子为开姓始祖,奉宋国为宋氏祖地,人人以国为荣,个个以国为氏,成为华夏民族由子姓殷商遗民最早分流而立的宋姓,其后有“天下宋氏源于商”之说。
自微子启及弟微仲衍上溯三十代是契,契是帝喾的儿子,帝喾的父亲是娇极,娇极的父亲是玄嚣,玄嚣的父亲是轩辕黄帝,宋氏为黄帝后裔。
2、殷氏:周武王姬发立西周之后,殷帝受辛之子武庚禄父以殷地朝歌为旧都,祭祀商殷,以殷为氏,称为殷姓。武庚复国失败被诛杀之后,有不少随同微子启奉祀商殷,前往宋国的商殷遗族,以国为氏,改为宋姓。故传有“殷宋一家”之说。
3、孔氏:《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防叔。”《孔子家语·本姓解》曰:“孔子之先,宋之后也。”《元和姓纂》说:西周初期,微子启立宋国,开宋姓。微子启逝世后,其弟微仲衍继位,微仲衍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考父子名嘉,字孔父,曾任宋国大司马。孔父的妻子长得很漂亮,太宰华督为夺其妻而杀了孔父。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畏华督迫害,奔鲁国避难,在陬邑定居,并以孔父嘉的“孔”字为姓,称为孔氏。故有“孔宋同源”之说。
4、邹氏:孔子之父叔梁纥,先娶施氏为妻,生九女,无子。又纳颜氏为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字孟皮。孟皮因拐脚,叔梁纥怕他的后嗣不昌盛,便将同宗孔正稚的次子曼父过继给孟皮为嫡嗣,让他和孟皮一起移居到邹城的官宅,并以三朝采食于邹邑的“邹”地为氏。曼父后来被邹氏子孙奉为邹姓始祖。
由于邹姓始祖曼父与孔子谊属兄弟,故有“孔邹一族,源出宋氏”之说。
5、牛氏:牛姓始自殷微子启。微子之后名牛父,子孙以王父为氏。不仅在口头上流传,而且载之家谱,代代相传。《牛氏家谱》记载:“惟我牛氏相传乃司徒契之后也。相舜有功,至汤而有天下。六百年间,贤圣之君六七个,及至于纣,庶兄微子避乱而去。当其去时,仰视天文,见日色过午,因衍午字出头乃系牛字,遂因以为姓焉,此牛氏之所由来也。”牛氏子孙认为微子避乱而去之时“举目过午”,“乃系牛字”,则把微子作为牛氏得姓始祖。但上述族谱记载皆无正史史料可靠,而正史中关于牛氏的记载是:周灭商后,封纣王兄微子于宋,微子有后人牛父,任宋国司寇,宋武公时抵御狄人侵犯为国而死,其子孙以牛为姓。(见:清道光元年(1821)河南省鄢陵县牛集《牛氏谱序》、清同治十一年(1873)河南省偃师县杨村《牛氏家谱·序言》、清康熙四十二年(1704)河南省济源市南官庄《牛氏家谱》“旧序”)。
6、汤氏:微仲衍传至宋康王,字戴偃。宋康王戴偃弟昌,昌生隆,隆改子姓。秦朝时因始皇帝焚书坑儒,畏祸及,又改子姓为汤氏。
7、边氏:《元和姓纂》指出,周朝初年的宋国是传自商汤的嫡系子孙,追本溯源,边氏当然是商汤的后裔了。据《通志氏族略》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平公之子宋公子御戎,字子边,后世子孙以王父边字为姓,尊子边为得姓始祖。在古代,边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今河南开封陈留。
8、戴氏:以王父谥号为氏。《元和姓纂》及《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宋国第十一位国君(前799年-前766年)宋公撝,谥号戴。宋戴公撝传子宋武公司空(前765年-前748年),宋武公司空传子宋宣公力,子孙以王父谥号“戴”字为氏,亦今为商丘戴氏。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祠(三公殿)在今商丘市梁园区三陵台前方左侧,威武壮观。
9、乐氏:《广韵》、《元和姓纂》、《姓解•四七•木部》、《通志•二七•以字为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 上》、《姓源》以及《氏族典•五一一》均有记载:乐氏系出殷微子启之弟微中衍之后。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戴公的儿子公子衎,字乐父,约前七四零年,公子衎的孙子以王父字为氏,以乐为姓。《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等记载,乐父生倾父泽,倾父泽生夷父须,夷父须以乐父之字乐为姓,成为乐姓。后人奉公子衎为乐姓的得姓始祖,又有“乐正、乐羊”复姓。
10、药氏:在不同地域,“药”有yao和yue两种读音。《元和姓纂》中引《世本》记载:“宋戴公生子衎,字乐父,乐父生倾父泽,倾父泽生夷父须,须生乐莒为宋国大司寇。莒生西乡士曹,曹生子喜,字子罕,为宋国司城。喜孙舍、祁、挽。祁一曰祁黎,字子梁。挽为宋国大司寇。后世子孙,燕有乐毅。药氏系出乐毅,由燕奔赵,忧谗避祸,别居梁榆,并遗命子孙改药氏为悦氏。
11、悦氏:以先祖遗命,由药氏改为悦氏。系出乐氏,殷微子启之弟微中衍之后,与宋氏同源。
12、荘氏:《通志氏族略》宋戴公撝之子武荘,子孙于前七六零年由戴姓转为荘氏。称荘姓(见商丘戴氏家谱)。
13、武氏:《风俗通义》载,春秋时宋戴公撝之子司空,死后谥号为“武”,史称宋武公,其子孙在前七四零年以其谥号为姓,称武氏。根系发祥于河南(见商丘戴氏家谱)。
14、宣氏:《路史注》记载:“宋宣公后,以溢为氏”。《风俗通》记载: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力,在位十九年,是为宋公力。宋公力在执政期间以知人善用著称,他在临死前传位给弟弟子和,而不传君位给儿子与夷,并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公元前729年宋公力去世后,周平王追加谥号“宣”,史称宋宣公。宋宣公的子孙后代中,有取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宣氏,世代相传。
宣公孙公子来于前六八零年由宣氏转为时氏(见商丘戴氏家谱)。
15、穆氏:《元和姓纂》和《万姓统谱》载,穆姓是以王父谥号为氏,得姓始祖宋穆公。宋穆公是春秋宋国国君宋宣公的胞弟,宣公去世时舍太子与夷而立其弟和,和三让而受,在位九年,逝前遗命立宣公之子与夷而不传己子公子冯,并让公子冯出居郑国。和去世后,宋殇公因和为君主时善良贤达,为和追加谥号“穆”字,史称宋穆公。后来,宋穆公的支庶子孙怀念其豁达大度、兄弟友善,便以穆公谥号为姓,尊宋穆公为穆姓的得姓始祖。
16、皇甫氏:宋戴公撝之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遇嫡系子孙皇父鸾,自鲁迁居陕西茂盛陵,把姓氏中的“父”字改为“甫”字(古代二字同音通用),称皇甫氏。
17、黑氏:《春秋》云:“微子之后有黑氏。”《稀姓录·十三知》记载:“黑氏,微子之后。”《潜夫论》云:“宋微子后有黑氏。”宋微子是黄帝的后裔,所以出自宋微子之后的黑姓。
18、钟氏:奉殷微子启之弟“微仲衍”为始祖。春秋时宋国宋桓公的儿子敖在晋国任职,敖的孙子伯宗为晋国大夫,因勇于直言,遭人嫉恨而被害。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任楚国太宰,食采钟离,他的后人遂以地名为姓,称为钟氏。
一说宋康王偃之子子期善知音,任康王伶官,子期之孙名建,为昭王司乐大夫,昭王以建之先世采食之地赐钟姓。钟氏家谱记有族系可上溯至宋桓公次子宋襄公支系。(见:江西省万载县双桥牟村钟氏族谱谱序)。
19、华氏:源出宋微子世家,发源地为春秋时宋国(今河南商丘)。《通志氏族略》载:宋国君宋戴公撝授公子考父公元前七六零年食采于华邑,后人因以华为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说:“宋戴公子考父说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为宋卿。”《古今姓氏书辨证》认为,华姓“出自子姓,宋戴公孙督,字华父,相宋公,因自立为华氏。”正考父的儿子华督,是第一个以华为姓的人。华氏中又分出有花氏。
20、戎(róng)氏:《潜夫论》及《姓氏考略》记载:戎氏,是宋微子的后代。西周成王为了天下归心,供奉商汤之祀,封微子启立宋国,建都商丘。其后世子孙有以戎为姓者,亦称是正宗的戎姓族系,奉微子启为戎氏的开姓始祖。望族居今湖北江陵郡。
21、谈氏:《姓苑》记载:“殷帝乙长子微子启立宋国,传国三十六代有受封於谈者,谈为郯国。春秋时郯子朝鲁, 其後郯国被楚国灭亡,郯国旧址在今山东省郯城县北,后子孙以国为氏”,传为谈姓。
22、向氏:春秋时,宋国国君宋桓公的儿子肸(音bì),字向父,为宋国卿士,食采邑于向,其后以向为姓。《周简王十四年通鉴集览注》记载:“盖宋桓公之后故孔子谓向魋为桓魋也”。殷微子启历十五世至公子御说是为宋桓公,宋桓公的儿子公子肸,字向父,其后以向字为氏,遂有向姓,奉向父为开氏始祖。(见:湖南石门向氏族谱·源流考)。
23、仇氏:“仇”字用做姓氏读音:Qíú、注音符号:ㄑㄧㄡˊ。仇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仇牧之后。《元和姓纂》载,仇牧在蒙泽(在今河南商丘东北)为被杀的宋缗公报仇而讨伐宋万。宋万在自家宅门外与仇牧展开恶斗,仇牧被宋万摔死。仇牧的后代便以仇字为姓,称仇氏。此支仇氏望出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
24、鱼氏:春秋时,宋国国君宋襄公约会齐、楚等国在盂会盟,临行前襄公的弟弟目夷,字子鱼,说:“楚人不讲信用,我们应该带军队作警卫。”宋襄公却认为大家已有共识,且约定都不带军队,未听子鱼劝告。结果会盟时真的被楚王扣留。子鱼逃回宋国,率兵交战,迫使楚王放回襄公。后来宋、楚两国又在泓水交战,子鱼劝襄公汲取教训,两军交战,勿讲义礼,要主动迎战楚军,襄公认为这样作不道德,要等楚军做好一切准备。结果襄公受伤,吃了败仗。战后子鱼批评襄公说:“打仗就应当尽一切办法战胜敌人。如果在作战时讲仁义,那就只有投降了。”子鱼的后世子孙有以祖父的鱼字为姓,被称为鱼姓。
25、丁氏:一个历史悠久的姓氏,早在商朝末年,就有丁姓贵族被封为殷商诸侯,人称丁侯,是丁姓见于最早的记载。《姓氏考略》记载,周武王姬发攻商代殷时,因丁侯不从,而被姬发所杀,丁侯子孙四散各地,但其部族仍以丁为氏。西周初,宋国有大夫宋丁公,其子孙以谥号为姓,称河南丁氏。
26、衣氏:《康熙字典》载说:“齐人言殷,声如衣,今姓有衣者,殷之胄,见礼记注疏。”换言之,现在的衣姓,是由于读音相近而从殷姓分出来的,姓衣与姓殷的人,本来是一家人。
27、亢氏:《路史》记载,亢氏,出自子姓,宋国微子启之后。
28、墨氏:出自春秋宋成公之后。宋成公子墨台,子孙以王父为姓,称墨氏。
29、褚氏:《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云:“本自殷(商)后人宋恭公子瑕,字子石,食采于褚邑(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德可师,号曰褚师,子孙因以为氏,成褚师氏,后去师字为褚姓。褚氏后人多奉子瑕为褚姓的得姓始祖。
30、桓氏:出自子姓,为宋桓公之后。《通志·氏族略》记述,宋国有国君卿,谥号为“桓”,史称宋桓公。他的后代以王父谥号作为姓氏,形成桓姓。
31、匡氏:系出子姓,宋大夫封于匡,后以邑为氏。
32、朱氏:朱氏来源较多,其一支出自宋氏改姓。周赧王延二十九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被齐楚魏攻占,殷微子啓的后裔宋公叔朱穆因避难逃至砀(今江苏砀山县)隐居,《蔡中郎集·朱公叔鼎铭》云:“朱穆,字公叔,为殷人后裔”。其后裔公子朱(《后汉书·朱晖传注》引(东观记》云:“朱晖的先祖为宋微子之后,起初姓宋”。朱晖的后代以先祖名讳中的朱字为氏,居于沛,秦汉之际又自沛徙于宛(今河南南阳),并自汉代以来成为朱姓望族。《姓氏急救篇·王应麟补注》等记载,东汉南阳宛人朱晖,字文季,永平初年为卫士令,后官临淮太守,抑恶扬善,吏民畏爱。先世宋微子后裔,原以国名为氏,称宋氏。此支朱姓在朱氏源流中亦称“南阳朱氏,”并以公子朱为始祖。
33、沙氏:本子姓,黄帝后裔,契之子孙。源自春秋宋国,始封采邑在沙随,今河南商丘之宁陵。得姓始祖殷微子启。微子第十一代孙鄢,佐周有功,被封于沙随,传至第十五世孙胡夷公,袭爵。胡夷身后七世失封,胡夷八世孙,有讳筠者,居夫椒,因感念先祖及八世失封之艰辛,遂以沙随封国之名成为沙随氏。从《万姓统谱》和《百家姓考略》两书记载考证,沙氏系出沙随氏,沙随是春秋时期宋国的领地,位于今河南省宁陵县东北部。据《春秋》记载,成公十六年,晋会诸侯于沙随,指的就是这个地方。古代诸侯公爵,凡失国或没爵后,即称为公沙氏或沙随氏,其后人省为沙氏。
34、任氏:由宋氏改姓。洪武初年,宋氏祖孙三代人闯关东至东北,为了生活所迫,子孙二代人随任姓家庭生活,后改宋氏为任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