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踢斗”武状元——宋鸿图

宋鸿图(1849-1879年),字瑶轩,福建侯官县镜江(今闽候县南屿镇江口村)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因身材魁梧,膂力过人,外号“金刚姆”。父早丧,儿时常帮家中干些活,也进私塾念过一些书文,达理好义,从小喜欢耍枪弄棒。传说16岁那年,邻乡有人走海为捕鱼头者,一手能拖得四五百斤重,曾自诩无人能敌。乡人公推“金刚姆”与其比试高低,并下了赌注,在浦口村设台较量。两人扭手僵持甚久,“金刚姆”突吼一声:“你手拗断了!”那人闻声大骇而败。少年鸿图就以胆大力雄而名噪里闾。
清同治八年(1869年),宋鸿图的堂兄宋泰生因喜欢习武,从永泰聘请了一位武功高深的师父传授武艺,鸿图亦拜师学艺。有了良师的指导,由于天分高有悟性再加上勤学苦练,武功长进很快。一把180多斤重的偃月大刀耍弄起来犹如雪花飞舞,锦簇一团,令人眼花缭乱。同治十二年(1873年)宋鸿图在武乡试中取得第二名(亚元)。匾额至今还悬挂在镜江宋氏宗祠的大殿上。传说,光绪丙子年(1876年)宋鸿图赴京应考,殿试时冠盖云集,观者如云。宋鸿图最拿手的是刀法表演。虽然他刀法娴熟,武艺精湛,但观看者都是高官显贵、后宫嫔妃,心里不免紧张,在偃月刀舞上肩部时突然手掌滑出刀柄,眼看大刀就要坠地,宋鸿图急中生智,他右脚向上一勾,大刀从地面跃上头顶,双手向上一抓,又接着飞舞起来。只见刀光闪闪,不见人影。观者无不看得目瞪口呆,一时掌声雷动,连在垂帘后观看的女官、女眷也都大声叫好。考试毕,主考官问宋鸿图用脚勾起大刀的这一招是什么套路,宋鸿图顺口答“魁星踢斗”。博得主考官的青睐,钦赐一甲第一名(武状元)。授御前侍卫。
宋鸿图练武用过的偃月大刀现仍保存在其堂兄后裔家中。作为武状元,宋鸿图不仅武艺出众,他的书法也颇见功力,诗文也很有造诣,《宋氏族谱》收录有他的墨宝。从他手书的四幅条幅上,显示出他非凡的才气,笔锋刚健有力,刚中带柔,糅合了颜体和魏书的风格。
宋鸿图在家守孝期间,赴南屿西来庵烧香,恰逢光绪三年(1877年)高中一甲一名进士(文科状元)的王仁堪在庵里为妻子求子诵经、拜佛,文武两状元不期而遇,便海阔天空地攀谈起来,越淡越投缘,大有相见恨晚之感,后来王状元送了许多经书给宋鸿图。光绪四年(1878年)宋鸿图被选任广东参将,正准备赴任时,突闻母亲病故噩耗,忙请假回乡守孝。王仁堪挥笔写下“古剑不磨留养气,异书多读当加餐”的对联相赠。遗憾的是,当王仁堪把写好的对联装裱后让妻子到江口村送交宋鸿图时,宋鸿图却不幸染疾而逝,时年31岁。一对文武状元的传奇式交往得到如此结局,令人唏嘘惋惜。
宋鸿图故居建于清代,位于南屿镇江口村青州自然村54号,坐北朝南,面阔6扇5间,进深5柱,穿斗式木构架,歇山顶。前石铺天井,周回廊,建筑面积约有600平方米,是座典型的旧式穿斗式木构架老屋。因尚未赴任已先身故,朝廷还未来得及为他修建状元府第,门前有双石旗杆夹。故居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东侧廊房已毁没。
如今,在宋鸿图的家乡,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把“武状元”的牌匾、状元公穿戴的盔甲、战袍,以及他使用的大刀、练武石等在祠堂展览,供人们瞻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