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from本来老六
题目出自《九三年·第四卷·母亲》;援引《圣经·马太福音·第三章》
【既然人家不肯给她指路,她不得不自己去找】。
在雨果的小说里,母亲如此走投无路。在最新版本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里,因为一位伟大的女演员,母亲的痛苦再一次如此清晰和深邃。
推理小说里最重要的是什么?巧妙的诡计以及抽丝剥茧的推理?深刻的社会背景以及激烈扭曲的人性冲击?最重要的是尸体。任何一部推理小说可以缺少任何因素,但不能没有尸体。譬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借着《尼罗河上的惨案》里莎乐美·奥特本太太说的:死人多一些的。
那么对于家属呢: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每一具尸体都没有什么后来走出去了。
所以推理小说以及因此改编的影视剧,本质上是在死者的悲痛欲绝上歌舞翩跹。有时候还不免意犹未尽:这一届的尸体不行,再来一次。
在一九七四年版本里,劳伦·白考尔风姿绰约,于是所有的版本都摇曳生姿。(不包括日本版,所有的都不包括日本版)因为原书里提到了她是一代名伶。在喧闹的火车上,她这个角色全程控场。甚至在运筹帷幄之中,常常会遗忘她是个始终沉浸在悲痛中的母亲。
所有的相关人员里,自责,愤怒的人相对多一点。绝望的是阿姆斯特朗夫人的妹妹,而完完全全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只有这位母亲。
对于母亲而言,前半生算是如释重负:女儿得遇良匹,外孙女又粉雕玉琢。可就那么一个夜晚,毁于一旦。人在接受巨大不幸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迷惘:上帝为什么没有听到我的嚎啕,上帝在那个瞬间在忙些什么。
因为没有直接证据以及舞弊,罪犯甚至逍遥法外。母亲惊讶地第二次陷入绝望:为什么灾难已经把我毁于一旦,缔造这一切黑暗的人还会受到了豁免。
2010版本的女教师如此说:无罪的人丢出第一块石头。于是,在痛苦中流离失所的人只能自己捡起石头。于是每一个人聚集在了一起,每一份痛苦叠加在了一起,大仇得报,功亏一篑。
到了2017版本的后半段,与其说是在波罗面前无法继续掩盖蛛丝马迹,不如说痛苦的母亲已经厌倦了。她脱下假发,脱下笑容,脱下我有不止一个丈夫之类的调侃。不在乎皱纹,不在乎疲惫堆积的老态:
是我干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我。
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所作所为向上帝负责,当悲痛的母亲如女婿那样对自己做出最可怕的行为:饮枪自尽。虽付出的已经不止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母亲在号啕大哭:为什么要是我。为什么神对我视而不见。那么我作为一个最虔诚的人做出的最渎神的事。那又如何。那日日夜夜在地狱的烈火的煎熬,那种呼吸中都是带着硫磺味道的苦难…我走向痛苦的深渊,不过是从深渊走入更深的地方。这样一个令神、正义、世界都束手无策的母亲。
母亲的复仇是连神都会畏惧的。谁都会遗忘伤痛。什么样的罪恶都可以找到理由宽恕。母亲不会。母亲甚至会让这个世界一起陪葬,所以母亲要让罪犯清醒地接受被慢慢捅死的煎熬。
洪水退去不会是万物复苏,大火燃尽也不会是百废待举。
满目苍夷,遍地狼藉。泪水在满是皱纹的脸上雕刻出千沟万壑,痛苦在身体中肆虐后呼啸而过。大仇得报也好,侦探妥协为之掩饰也好,哪里有什么苦尽甘来。
一九七四版的结尾满堂皆春,二零壹零版则是波罗一肩而扛,最新的版本里菲菲无论是肉体上的刀伤还是心理上的大起大落,都更好地表现了一个母亲的筋疲力尽。在漫长的黑暗隧道里潜行,忽然走到了光亮的地方。就如之前悲痛降临的瞬间:他人亦已歌,她只是开始可以平静地忧伤,轻轻枯萎。
她独自去寻找,或许找到;
她在荒野中呼喊,或许听到:
人生只能靠这些或许奄奄一息,她是这样,旁观的我们也是这样。
PS:欢迎加入本来老六付费阅读饭团。
书籍推荐导读,电影私家选片,可以在众多周知之处看出不同寻常风光,可以在人云亦云洼地异军突起领一时之先。
https://wx4/large/620bdd0fgy1floibiybfpj20hs0iqq4j.jpg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