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4/large/620bdd0fgw1exspmhe9k8j20hs0dcdgn.jpg在这个磁州,我只进过过矿坑一次,是—位年长的人带我进去的。他大概是父亲的助手或秘书吧。我进去了,其他事情倒记不起了,只对矿夫们挖矿的样子很有印象。他们不是站着挖,而是躺着挖的。那个情景,叫人觉得很危险,所以记得很清楚。煤这个东西,刚刚挖出来还没运出矿坑之前,是软的。我捏过,虽然不是很柔软,但并不硬。
p4
库里肖夫效应
我们是农耕民族,并没有意图征服自然,而讲求跟自然的调和。艺术也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通过沉思默考,将心中浮现的事物绘画出来。我认为这大概才算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吧。东方画中有所谓余白,但西方人对此并不理解。但我们会把余白理所当然地当作构图的其中一部分。我并不相信所谓写实的东西。我相信的,是并非复制自然的、想象上的东西。
p75
在平面图上画分镜图。把所有不同角度都画到平面图上去。我会把每个场面都画在坐标纸上。例如,这是桌子,这是窗口摄影机在这里,等等,全部都画得清清楚楚。然后,以图为准定下拍法。我很喜欢将那些东西分得很仔细,连演员的动作也不例外。我少年时,数学、物理、化学比文科的成绩都要好,还想过往大学读理科。可能是这个缘故,拍片时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吧(笑)当然有时也不是想怎样拍就能怎样拍,所以有时也会即兴地拍。
p148
他们说《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中拍摄自然景象的开首部分,和步行的场面等等是没有意思和没有用的。我于是反驳,那跟有没有意思和有没有用是没有关系的,看见觉得美丽不就行了吗?(笑)
P190
·我现在是无国籍难民啊(笑)没有护照,不,有是有的,现在用的是台湾的“海外护照”。只要用台湾“海外护照”,回香港也不需要签证。因为我也有香港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是不用盖出入香港的的印的,有它就可以回香港,也可以工作。不过,香港的旅行许可证—那其实就像护照—却不发给我了。即是说,往外国的许可证就没有了。只有这样才可以申请美国的公民权,但在申请前六个月不可可以离开美国。我对有没有公民权没有所谓,而且申请也很简单,因为我已住在美国很久了。我又不会去投票,谁当总统等等政治问题,我又没有兴趣。
p227
总之,我最初想的是我们这种人—在中国出生成长,年轻时离开母国,足迹遍及香港、美国及世界――究竟是哪一个国家的人都不清楚。我现在住在美国,就算回到中国去,已不适应了。但在美国这种外国地方,始终跟那个地方的人不同。就算是住下来了,在法律上虽然是美国人,但也是不同的。
。影片的宣传单张中也指出:片中,在现世和黄泉之间颠沛流离的幽灵,正好是离开故乡、移居外国的中国人的心境的写照。但直接你亲口这么说倒是第一次。实在很有意思。你以前的影片,很多是以旅客为主角。我看过香港导演兼影评人舒琪引用影评人石琪的文章,据石琪指出,你的影片有很多走路的场面,他分析说,这是与旅行的概念有关。
●最早是《龙门客栈》吧。我始终觉得,在旅途上展开的故事是:最有生气的。
。这也是一种对离开故国的中国人的心境的一种投影吗?
●跟我一样在十来岁就离开内地,历遍台湾、欧洲美国香港等多个地方,最后终于住在美国,或者住在欧洲的人实在很多。不过,这些人有各种不同类型。例如最初是去打工的人,他们比较守旧,始终都想着故乡,并不适应移居的地方。现在年轻的一辈,即所谓第代一第三代,由于出生在彼邦,他们的故乡意识并不重。而我们又不同,我们这些人就像"中间"的人。
p261
我内心对中国的感情,是很保守的东西,说出来,就是唐人街式的感情。我很羡慕有自己的地方的人。我不论去到哪里,都几乎不会有“这是我的地方”的感觉。对,我确实确实永远是个过客而已。其后,由香港去到台湾一直在在台湾住到一九六二年,但并不是移居。
p262
p4
库里肖夫效应
我们是农耕民族,并没有意图征服自然,而讲求跟自然的调和。艺术也不是对自然的模仿,而是通过沉思默考,将心中浮现的事物绘画出来。我认为这大概才算是更高层次的艺术吧。东方画中有所谓余白,但西方人对此并不理解。但我们会把余白理所当然地当作构图的其中一部分。我并不相信所谓写实的东西。我相信的,是并非复制自然的、想象上的东西。
p75
在平面图上画分镜图。把所有不同角度都画到平面图上去。我会把每个场面都画在坐标纸上。例如,这是桌子,这是窗口摄影机在这里,等等,全部都画得清清楚楚。然后,以图为准定下拍法。我很喜欢将那些东西分得很仔细,连演员的动作也不例外。我少年时,数学、物理、化学比文科的成绩都要好,还想过往大学读理科。可能是这个缘故,拍片时也要用“科学的方法”吧(笑)当然有时也不是想怎样拍就能怎样拍,所以有时也会即兴地拍。
p148
P190
·我现在是无国籍难民啊(笑)没有护照,不,有是有的,现在用的是台湾的“海外护照”。只要用台湾“海外护照”,回香港也不需要签证。因为我也有香港的身份证。这个身份证是不用盖出入香港的的印的,有它就可以回香港,也可以工作。不过,香港的旅行许可证—那其实就像护照—却不发给我了。即是说,往外国的许可证就没有了。只有这样才可以申请美国的公民权,但在申请前六个月不可可以离开美国。我对有没有公民权没有所谓,而且申请也很简单,因为我已住在美国很久了。我又不会去投票,谁当总统等等政治问题,我又没有兴趣。
p227
总之,我最初想的是我们这种人—在中国出生成长,年轻时离开母国,足迹遍及香港、美国及世界――究竟是哪一个国家的人都不清楚。我现在住在美国,就算回到中国去,已不适应了。但在美国这种外国地方,始终跟那个地方的人不同。就算是住下来了,在法律上虽然是美国人,但也是不同的。
。影片的宣传单张中也指出:片中,在现世和黄泉之间颠沛流离的幽灵,正好是离开故乡、移居外国的中国人的心境的写照。但直接你亲口这么说倒是第一次。实在很有意思。你以前的影片,很多是以旅客为主角。我看过香港导演兼影评人舒琪引用影评人石琪的文章,据石琪指出,你的影片有很多走路的场面,他分析说,这是与旅行的概念有关。
●最早是《龙门客栈》吧。我始终觉得,在旅途上展开的故事是:最有生气的。
。这也是一种对离开故国的中国人的心境的一种投影吗?
●跟我一样在十来岁就离开内地,历遍台湾、欧洲美国香港等多个地方,最后终于住在美国,或者住在欧洲的人实在很多。不过,这些人有各种不同类型。例如最初是去打工的人,他们比较守旧,始终都想着故乡,并不适应移居的地方。现在年轻的一辈,即所谓第代一第三代,由于出生在彼邦,他们的故乡意识并不重。而我们又不同,我们这些人就像"中间"的人。
p261
我内心对中国的感情,是很保守的东西,说出来,就是唐人街式的感情。我很羡慕有自己的地方的人。我不论去到哪里,都几乎不会有“这是我的地方”的感觉。对,我确实确实永远是个过客而已。其后,由香港去到台湾一直在在台湾住到一九六二年,但并不是移居。
p262
前一篇:取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