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2015-07-21 21:44:46)
标签:

杂谈

http://ww2/large/620bdd0fjw1euaq899k0ij216o0vzwia.jpg講三國,先得講曹操。
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將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這一段,稱之為東漢三國史上的「分裂時期」。講「三國」,其實就是講這段歷史;而首當其衝的人物,則是魏的實際開創者曹操。

曹操在歷史上的形象不算太好,客氣的說法是「奸雄」,不客氣的就是「奸臣」,甚至「奸賊」。但魯迅先生說他是英雄。先生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一文中說:「曹操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個英雄。我雖不是曹操一黨,但無論如何,總是非常佩服他。」

第二點,曹操當時說「寧我負人,毋人負我」這個話,只是就事論事。意思是雖然我錯殺了人家,對不起人家,但現在也沒有辦法。我現在走投無路,也只好是寧肯我對不起人家,不要讓人家對不起我了。應該說,他還保留了一部分善心在裡面。但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就變成一貫如此,變成理直氣壯了。那就是一個大大的奸賊。所以,僅憑此案就說曹操奸險歹毒,是有疑問的。

實際上,曹操是真實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然。這實在是一種「大氣」。「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不過,這個大英雄又是很奸詐的,因此也可以叫做「奸雄」,即「奸詐的英雄」。事實上,歷史上對曹操的評價(英雄、奸雄、奸賊),總離不開「奸」和「雄」兩個字。

父母不管教,家境又不錯,曹操便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三國志》裴松之註引《曹瞞傳》說,曹操年少時,「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

實際上,孫盛《異同雜語》也好,《後漢書》和《世說新語》也好,很可能都是道聽塗說。不要以為史書上的話都可靠,有時就連見於正史的記載也都靠不住。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在引用包括《三國志》在內的諸多史書時,往往會在後面跟一句:「這話怕靠不住」,「怕也未必確實的」,或者「這話亦係事後附會之辭」。比如《三國志》和《後漢書》都說曹操攻打陶謙是為了報父仇,呂先生就說:「這句話是不確的」。諸如此類地方很多。呂先生告訴我們:「歷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他、考證他、解釋他。」《三國志》和《後漢書》異口同聲的事情尚且都要懷疑,說法不一致的地方又豈能不甄別?只不過我們已經弄不清了。

但是,這段話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就沒有了前面的那些鋪墊。「太祖大笑」也變成了「操聞之大喜」。這個改動就太膚淺了。有人說,《後漢書》的說法也差不多,是「操大悅而去」。喜和悅並無多大區別,難道作為「前四史」之一的《後漢書》也膚淺?我的回答是:《三國演義》膚淺,《後漢書》不膚淺。為什麼呢?因為兩書所載許劭的說法不同,說話時的語境也不同,豈能同日而語?

  我們就來看《後漢書》怎麼說。《後漢書.許劭傳》說:「曹操微時,常卑詞厚禮,求為己目。劭鄙其人而不肯對。操乃伺隙脅劭,劭不得已,曰『君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操大悅而去。」這就再清楚不過。首先,曹操是很希望許劭能夠點評自己一下,以便炒作一把的,因此又請客,又送禮,又說好話,低三下四(卑詞厚禮,求為己目)。可惜許劭看不起他,不買賬(鄙其人而不肯對)。曹操沒有辦法,只好採取非正當手段(伺隙脅劭),這才逼出了許劭的話。

然而,《三國演義》把這個語境刪掉了。說法呢,採用的又是孫盛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卻又把「大笑」改成了「大喜」。「大喜」只有一個意思,就是高興,興高采烈去當奸雄,好像曹操立志要當奸雄似的。這就不真實,也膚淺。因為世界上沒有從小就立志要當奸雄的人,奸雄都是逼出來的。處在治世,就是能臣;處在亂世,就是奸雄。當然,所謂「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可以理解為「治理天下的能臣,擾亂天下的奸雄」。如此則奸能與否,在於曹操的主觀願望。顯然,許劭也看出曹操是個人物。至於是成為能臣還是成為奸雄,則要看他是處在治世還是亂世,或者要看他想治理天下還是想擾亂天下。

  這樣一分析,曹操「大笑」的含義就複雜多了。一,我怎麼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呢?太可笑了!二,當一個「治世之能臣」固所願也,如果不能,當「亂世之奸雄」也不錯。三,我想當能臣就能當能臣,想當奸雄就能當奸雄,那可太好了!反正,曹操是一定要成為一個人物的,至於是「能臣」還是「奸雄」,無所謂!事實上,這種「無所謂」正是一種「大氣」,一種將生死成敗、進退榮辱置之度外的豁達大度,一種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英雄本色。

戰場上的曹操也很可愛。據《三國志.武帝紀》裴松之註引《魏書》,建安十六年曹操西征馬超、韓遂時,和韓遂在戰場上約見。韓遂的士兵聽說曹操親自出場,都爭先恐後伸長了脖子要看他。曹操便大聲說:你們是想看曹操吧?告訴你們,和你們一樣,也是個人,並沒有四隻眼睛兩張嘴,只不過多了點智慧!這話說得很實在,也很可愛,還很灑脫。

而且最可愛的在於什麼?在於曹操還明明白白說,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我為什麼要說這些話?就是想讓你們天下人都沒話可說(欲人言盡),都給我把嘴巴閉起來!這實在是不能再實在了。這種話,也只有曹操這樣大氣的奸雄才說得出來。

曹操實在是聰明。在一個人人都說假話的時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實話。這不但因為實話本身具有雄辯的力量,還因為你一講實話,西洋鏡就拆穿了,講假話的人就沒轍了,他們的戲就演不下去了。當然,曹操這樣說,並不完全出於鬥爭策略,還因為他天性愛講真話,說實話。即便這些實話後面也有虛套,真話後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東西,也隱藏得很自然,不露馬腳。甚至哪怕是說假話,或者說一些半真半假的話,或者是把假話藏在真話的後面,也講得坦蕩,講得流暢,講得理直氣壯。可以說,曹操這個傢伙,就連撒起謊來,都是大氣磅礡的謊。

  這就是曹操了。他大氣、深沉、豁達、豪爽、灑脫、風趣、機敏、隨和、詭譎、狡詐、冷酷、殘忍,實在是一個極為豐富、多面,極有個性又極富戲劇性的人物。所以,曹操既有奸詐的一面,又有坦誠的一面。他的奸與誠統一於「雄」,他的善與惡也統一於「雄」。曹操的人性中是有惡的,所以我不稱他「英雄」而稱他「奸雄」。這一點,以後還要細說。

曹操更是心裡透亮。孫權勸他稱帝,他一眼看穿孫權的鬼心眼,說這娃娃是想把我放在火上烤。袁術卻不懂。他以為只要他一搶先,便佔了上風,別人就不敢怎麼樣了。沒想到皇帝的稱號不是商標,搶先註冊的結果只能是玩火自焚。

實際上,這事從一開始曹操就高了袁紹一頭。高在哪裡?高在格調,高在品位。要知道,沮授的建議(挾天子而令諸侯)是不可以和毛玠的建議(奉天子以令不臣)等量齊觀的。道理上文講過:奉,是尊奉、維護;挾,是挾持,利用。「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是要實現國家統一,「挾天子而令諸侯」的目的是要實現個人野心。一個光明磊落,一個鬼鬼祟祟,豈能同日而語?毛玠說得對,「兵義者勝」。不義,氣度上就差了一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作者自序
后一篇:只有刘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