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http://ww2/large/620bdd0fjw1eu81t9nds7j218g0xfth1.jpg所謂「三國」,通常是指從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二八○年)共九十年這段歷史。把這段歷史稱之為「三國」,在名目上多多少少是有些問題。因為曹丕稱帝,是在公元二二○年;劉備稱帝,是在公元二二一年;孫權稱帝,是在公元二二二年。這個時候,魏、蜀、吳三國,才算是正兒八經地建立起來了。按理說,三國史,應該從這時開始,到三家歸晉止,那才是名正言順的「三國」。
實際上,無論是正史(比如《三國志》),還是小說(比如《三國演義》),差不多都會從董卓之亂甚至更早一些說起。這其實才真正是歷史的態度。因為曹、劉、孫這三大勢力或三大集團,是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發展壯大起來的;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們建國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則是二十六歲。二十六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而且「容貌甚偉」
首先還是要弄清楚「歷史形象」。這就要讀正史,比如《三國志》。《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陳壽是四川南充人,他在西晉統一後五年(公元二八五年)就完成了《三國志》,時間隔得不久,治學態度又嚴謹,比較靠得住。不過,正因為陳壽治學態度嚴謹,許多當時的材料都棄而不用,《三國志》就比較簡略。於是又有裴松之的註。裴松之是山西聞喜縣人,生活在南朝劉宋時代。他作註的時候,距離陳壽完成《三國志》大約一百三十年。裴註的特點,是補充了大量材料,包括陳壽捨棄的和沒見到的,並加以辨析。無法考證和辨析的就存而不論。可見裴松之的治學態度也是很嚴謹的,所以裴註也比較靠得住。所謂「正說」,依據就是這兩個:陳壽的「志」,裴松之的「註」。其他的史書,當然也可以參考,但如果發生衝突,那就還是「先入為主」,以「壽志裴註」為據的好。
這就又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還原」,就是告訴大家歷史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的;二是要「比較」,就是看看這三種形象究竟有什麼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歷史形象為什麼會變成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我們希望通過這三項工作,來為大家品讀三國。
實際上,無論是正史(比如《三國志》),還是小說(比如《三國演義》),差不多都會從董卓之亂甚至更早一些說起。這其實才真正是歷史的態度。因為曹、劉、孫這三大勢力或三大集團,是在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中發展壯大起來的;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早在他們建國之前就已基本形成。
諸葛亮出山的時候,年齡則是二十六歲。二十六歲的年齡,一米八四的個子,而且「容貌甚偉」
首先還是要弄清楚「歷史形象」。這就要讀正史,比如《三國志》。《三國志》的作者是陳壽。陳壽是四川南充人,他在西晉統一後五年(公元二八五年)就完成了《三國志》,時間隔得不久,治學態度又嚴謹,比較靠得住。不過,正因為陳壽治學態度嚴謹,許多當時的材料都棄而不用,《三國志》就比較簡略。於是又有裴松之的註。裴松之是山西聞喜縣人,生活在南朝劉宋時代。他作註的時候,距離陳壽完成《三國志》大約一百三十年。裴註的特點,是補充了大量材料,包括陳壽捨棄的和沒見到的,並加以辨析。無法考證和辨析的就存而不論。可見裴松之的治學態度也是很嚴謹的,所以裴註也比較靠得住。所謂「正說」,依據就是這兩個:陳壽的「志」,裴松之的「註」。其他的史書,當然也可以參考,但如果發生衝突,那就還是「先入為主」,以「壽志裴註」為據的好。
這就又有三件事要做。一是要「還原」,就是告訴大家歷史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的;二是要「比較」,就是看看這三種形象究竟有什麼不同;三是要「分析」,就是弄清楚歷史形象為什麼會變成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我們希望通過這三項工作,來為大家品讀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