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日读报:{日本的一档催泪节目:让36名儿童共同饲养两只猪仔,全程跟踪孩子们惧怕讨厌小猪、逐渐喜爱小猪视如弟妹、为小猪取名“彩奈”和“户松”、历时5个月终于把小猪养大、最终挥泪送别的感人历程……【然后节目组把彩奈剁成了猪排,特意送回来给孩子们看了一下~~~~】}
这个是彩奈,这个是户松。
脑子里重复着节目组理所当然的声音:这就是曾经历时五个月,养大的小猪。
当然,很多人于此会如释重负。譬如《胜利即正义》的最后一集,很多人都会喜感:什么吗,又不是真的女孩。(是一只花栗鼠?总之是一只试药的小动物)。
我无法释怀的是,感情哪是可以如此抽刀断水。这里首先要强调的是我并非所谓的动保分子,“动物不是我们的食物而是我们的朋友”之后我还看见过“植物不是我们的食物而是我们的朋友”,食物就是食物,但我基本有两个原则,吃就吃了别玩太多花样,吃就吃了不要多想。
可是面对曾经给予名字的猪排,我想至少是百感交集。
给予名字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因为这是从“非人”而变为“以人视之”。这样的变化就像宠物不仅仅属于本身的界门纲目科属种,而是会变成“家人”。虽然这两只猪仔还不至于如此亲昵,但从畏惧到视若弟妹,更是取名以资区别。这样的过程之后猛然看见猪排这样的结果,昔日歌舞戏之,今日大块朵颐,虽然从生理甚至伦理上没有问题,但心理上要说没有冲击,掩耳盗铃有之,草木皆兵有之。
我不断思索这个行为的动机是什么:对食物敬畏有加?对感情不要轻掷?这样的训练,或者说节目似乎也不是偶尔为之。
想到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还算是浅,我想到的是 执子之手,尚有余温。
“历时五个月”是这条新闻中最难为释怀的一句话。毕竟有一段时间就这么相处相熟,毕竟有这样一种习惯默默养成,忽然不见倒也算是山岳两忘,可活生生地就这么端在面前,情何以堪。
人生便是如此,所以陌生是多么好的一种慈悲,所以不见是多么温柔的馈赠。
这个是彩奈,这个是户松,至此陌生,至此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