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如父如子》的译名

01.そして父になる
02.如父如子
03.谁调换了我的父亲(港)
04.我的意外爸爸(台)
05.有其父必有其子
06.然后变成爸爸
07.Like Father, Like Son
08.Tel Père, Tel Fils
09.Soshite Chichi Ni Naru
外文的不说。
我还是比较喜欢“如父如子”这个比较简洁的翻译。因为最为冷酷。
这个电影的基调不是煽情的,而是冷酷。抱错小孩这个本来撕心裂肺的事情似乎刻意弱化了,电影主要表现的是父亲在面对曾经生活过的儿子,和血脉相连却试图从陌生变为熟悉的儿子。在面对儿子的过程中,不得不重新认识自己,这一点在福山雅治上特别明显。
但这并非说
有其父必有其子。因为无论是钢琴少爷和顽皮儿子,都不像自己的父亲。甚至不像养父。顽皮少爷其实要比电器行爸爸来得更为大胆(似乎暗示类似福山雅治的冷峻),钢琴少年的温婉倒是特别像养母。其实
有这样的妈妈就有这样的儿子 倒是更为贴切一点。
如父如子
还有一种认命的怆然。竟然父亲已经如此,那么只好接受这样的儿子。我始终觉得有这样的天谴味道在里面。特别是觉得依靠残酷(刻苦)训练,不甘心(有努力的欲望)就可以后天战胜先天的福山雅治,也有样本混淆带来的无所适从。一起拿起家具拟枪射击,玩钓鱼和睡帐篷看星星更有一种认命的“自甘堕落但特别愉快”的如释重负感。
如果是以前,他除了将所谓谢仪丢回犯错护士手中,势必会理直气壮呵斥一番。但是看到对方儿子(也该是养子,法庭上提出是对方的孩子)那铿锵有力的维护:当然有关,她是我的妈妈。福山雅治近乎沮丧地偃旗息鼓,他也许也期待自己的养子无论到什么时候都如此维护自己吧。
他该是特别恐惧失败的人,烦躁地说玩具不能修理去买新的,显出他是一种坚信可以用金钱去简化矛盾的人。而如何赚钱是相对简单(熟悉)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他是完全依赖现有模式生活的人,一点点改变就会让他恐惧不安,焦虑烦躁甚至暴跳如雷。他口口声声自傲的恰恰是他一直惴惴不安的:也有很多只有我才可以完成的工作啊。事实上,他并非如此不可或缺,从工作的关键人物到父亲的身份,他都如此被轻轻取代,被他轻视的下属,被他轻视的“卖电器的家伙”。
这个让我想起宫崎骏在《千与千寻》里写的那个父亲:不用害怕,爸爸有信用卡,现金也很充足。这样的自信在陌生的国度里的下场就是变成随时会被杀掉的肥猪。
港译 谁调换了我的父亲 我觉得不是很好,因为这个问题的关键不是谁调换了,而是竟然
父亲是可以被调换的吗?
台湾的意外爸爸倒是有些意思,既然是意外,更令人原来父亲不能接受的是,儿子竟然不觉得是意外之悲,而是意外之喜。
然后变成爸爸 我也觉得不准确。其实这个电影的重点是 然后变成儿子。
如父如子就是可进可退了,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