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江一燕古天乐明星人设 |
分类: 影视评论 |
从江一燕看明星人设:不是随心所欲的下菜单
文/李泽清
社交时代,明星是新媒体平台重度依赖者。从日常动态到新闻发布,从恋情公布到分手声明,从恋爱到结婚到生子……几乎所有的人生大事都需要在社交平台上进行图文或视频“直播“。这是移动时代能与粉丝亲密接触的最佳途径,它不受天气、场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微博便是诸多社交平台工具之一,热搜、热门话题几乎引领着当天的新闻热点事件的发酵,是明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舆情集散地。这里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有表演者有观众也有路人。在诸多用户中,江一燕便是其中之一。
因为恋情、摄影、山区支教等新闻事件,江一燕多次登上热搜榜,所有的一切都成功的将她塑造成一名“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音乐创作人、写作者、摄影爱好者、山区支教老师“。
人设通俗指的是一个人物的外在形象,在现实生活中通常又被称之为外部表露出的个人内涵即品牌形象。我们都知道,机构或组织有品牌包装,声誉管理,而针对个人尤其是公众人物中的明星、企业家、意见领袖等呈现出来的便是人设。一个公众人物做什么样的事情,发布什么样的新闻,推送什么样的信息,参与什么样的活动事件,做了哪些发言和表态……无一不反映出这个个体有着怎样的喜好,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和许多明星一样,江一燕上过的那些头条或者热搜有些是在传递人设美好的一面,有些则成为饱受诟病的笑谈。
通俗来讲,提及明星必然会聊到明星身边的助理或者经纪人。制作人于正曾发微博手撕艺人耍大牌,网友根据种种线索找到的这位演员剑指江一燕。一般情况,作为公众人物身边的工作人员,做事情更要谨小慎微,工作人员的行事法则凸显出整个团队的素养,细节决定全局的道理不是玩笑话。说起类似事件,不得不提的是郭德纲经纪人王海在首都机场打人事件,当时舆论风波席卷各大媒体头条,最后打人者被公安机关处理才得以收场,这对风头正盛的德云社算是当头一棒喝。
明星一般都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唱歌、演戏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个工种。因为它有各自的专业性要求,所以观众对明星的褒贬词汇会有不同的对待。为了建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一般都会参与一些商业之外的活动,可以是公益也可以是有选择性的其它性质的活动。
江一燕虽然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算是科班毕业,她最早却是签约唱片公司发行个人EP出道,尔后才是开始演戏拿奖。随后,在歌唱事业的道路上显然没有取得傲人的成绩,全身心的开始演艺事业。不过,全身心的投入并没有换回什么收获,在她的百科词条里有说服力的影视剧类奖项乏善可陈。
江一燕曾经有一次被朋友圈刷屏的新闻焦点事件,内容是关于她在山区支教“八年“的内容,2015年她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除了公益活动之外,她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成了跨界的弄潮儿,出版个人图书、个人摄影展……一个演员能做的她都做了,而她和罗红的情感故事也成为回忆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几乎所有的经纪公司都会组织团队或采购第三方服务维护艺人的口碑声誉,并且专业化越来越高。这是商业社会的生存法则。
我早些年在黔中早报任职时曾与慈善基金义工胡澄东老人有缘接触,揭开了古天乐在贵州捐建教学楼等慈善事宜的基本情况。如今,古天乐捐建数量已经过百,媒体鲜有报道。这让我想起当年老人的那些语录“我们从来不去统计这些数据”,“我们希望在国内做点事情,不是做慈善”。古天乐本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坦然表示,“帮到人就帮!只要有能力,我会一直帮下去,但我觉得这些事没什么值得去讲的”。
高低差别立见。公益慈善之心固然值得褒扬,她不应该将公益视为一个公众人物角逐名利场的工具和武器。虽然鼓励明星去做公益,但把半年支教说成是八年支教,确实没那个必要。如果这里能划上等号,我估计古天乐光给山区和水泥盖楼了,哪儿有精力拍戏。
这次把江一燕推上风口浪尖的是一条自写自发的微博。江一燕获美国建筑大师奖的新闻随之即来,而在专业设计师面前却漏了怯,有人婉转的批评“这是抽空做了个演员”。
我想起卓伟多年前的那评语“我觉得江一燕的知名度还差点儿”。人们常说,演而优则导,凡是都需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上,跨界不是随心所欲的下菜单,也不是无所顾忌的增加光环,适可而止吧。
前一篇:读懂《中国好声音》里的乡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