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婷婷老师《letters》一课评课稿
(2012-09-14 18:55:18)
标签:
教师评课稿教育 |
分类: 共享资源 |
“感“得特别
—— 袁婷婷老师《letters》一课评课稿
南浦小学
听了袁婷婷老师的课,感觉耳目一新:原来感知课可以这样教!
总体感觉:“感“得特别,“知”得到位。
首先要说说我们的学生,我们学校是英语三年级开始教英语的,所以孩子们的英语是零起点的。
袁婷婷老师执教的是关于26个字母的整体感知课。这是字母教学的起始课。就教材提供的内容而言,仅ABC song和let’s find两部分。按我们以往的处理手法,只是一听、一唱、一找,但这形式过于单一,内容太过贫瘠,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字母的积极性。袁老师一改以往的教法,采用了感而有认,认而有记的方法,教学活动形式多样,使学生在趣味感知的同时,达到并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感”而有味 “感”而寓知
袁老师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字母的用途,活动细节的细腻处理,间以趣味的提示,使学生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去学习字母,在“感”的同时,已预设了新知。
上课伊始,袁老师先展示了我们生活中的字母,然后通过听认字母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英语中的26个字母。
在初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袁老师设计了四扇门,将26个字母分段感知。每扇门内的活动设计都是有其感知目标,让学生知晓字母的各种用途。第一扇门让学生感知字母的音和形,每个字母都有他的发音同时我们都可以用双手来表示字母。第二扇门让学生感知字母是有别于一些符号的。活动设计的形式与《作业本》中一题相似,其巧妙之处可见袁老师的用心。(关于这一点,在后面也会说到)。第三扇门打开了,学生知道了字母是按一定顺序排列的,英文字典中单词的前后也是按字母顺序编排的。在第四扇门中,大写字母找到了自己的baby,原来,字母都是有大小写的。
接着,袁老师回归课本,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找一找课本中的内容。
在学生完成好书本中的任务后,袁老师又将字母带到了学生生活中。最后以制作名字卡片使学生对字母有了更深的感知。(虽然学生的书写有的不规范,但本课的目标设定就是感知,书写规范是以后的任务。)
最后,袁老师巧妙升华,让学生感知了字母的语用功能。学生也都表达了对字母的热爱。
就“感”这一点来讲,环环相扣的活动式趣味法的运用,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这就为实现教学目标“知”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知”而促“习” 以练求“知”
“感”的目的是让学生“知”,如何让学生“知”,袁老师自有一套到位的方法。我把其总结为:习惯促成法。
在袁老师的课堂,我看到了她教的习惯。袁老师任务指令明确,示范到位。针对学生英语知识储备少,对一些指令语难以理解,袁老师利用手势、身体语言、重复演示等各种形式降低学生听课的难度。练习时,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小组讨论、限时完成等。(如:学生在做难度比较大的名字卡片时;在做书中let’s find out时倒计时分钟等)使学生既有活跃的思维空间,又有紧迫的目标指向。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袁老师十分关注学生学习习惯,重视学生习惯的培养,包括听的习惯、说的习惯。听的时候,袁老师会提醒学生迅速安静下来,用眼看、手指着所读的内容。说的时候,要求大声、口吃清晰,其余的学生认真听。
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作业本练习也是英语课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袁老师采用高老师的建议,精选练习,在课堂活动设计中融入了与作业本练习形式相似的内容,(如,区分字母与符号,板书上的26个字母连成一个图像。)这样,一来可以降低难度,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二来可以提早熟悉作业本的题型,做好铺垫。通过课堂和作业本练习,学生既培养了学习习惯,又达到了“知”的目标。真是一举两得。
作为一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我觉得袁老师这堂课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去实践,去应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